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百香果籽提取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活性物质可能来源于内生菌的代谢产物,该文对柳州百香果果籽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以新鲜的百香果为原料,用平板计数琼脂(plate count agar,PCA)培养基分离纯化果籽中的内生细菌,然后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测定其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值、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利用PCA培养基从百香果果籽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菌落均呈白色;经革兰氏染色,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在1.3μm^1.9μm之间;随机挑选3株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均属于不动杆菌属;测定其生长条件,均在LB培养基中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均为7.0;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而在15℃以下和40℃以上时其生长收到较强的抑制;用LB培养基测定其生长曲线,菌株在接种后的6 h^16 h处于对数期。通过对百香果果籽中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发现柳州百香果果籽中存在不动杆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白酒酿造过程中高温放线菌的特性,利用传统方法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筛选得到3株高温放线菌,经形态学、16S rDNA生物学鉴定、生理生化及特性分析,确定分离纯化出的F-40号菌株为白色链霉(Streptomyces albus)、F-41号菌株为橄榄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F-42号菌株为植物内生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ndophytica)。F-40号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8,最大耐乙醇浓度为9%;F-41号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7,最大耐乙醇浓度为6%;F-42号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40℃,最适生长pH6,最大耐乙醇浓度为6%。3株放线菌代谢产生其各自的特征性风味物质,F-40号菌株可代谢产生反-萘烷醇,F-41号菌株可代谢产生小分子醇类及内酯,F-42号菌株可代谢产生不饱和醛类,且均可代谢产生较多的醇类及醛酮类物质,如2-庚酮、苯乙醇等,有助于酱酒风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通过传统微生物分离手段筛选高产丁酸的梭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生长耐受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发酵产物检测获得两株高产丁酸菌株,编号为AB2RH027和AB2RH033,经过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两株菌均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通过耐受性实验,确定菌株AB2RH027最适生长pH值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40 ℃,酒精耐受性为15%vol,发酵24 h丁酸产量为5.29 g/L;菌株AB2RH033最适生长pH值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35 ℃,酒精耐受性为18%vol,发酵24 h丁酸产量为5.23 g/L。该研究筛选得到的两株高产丁酸的菌株在白酒品质提升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变质赤水晒醋中分离筛选出导致黏度增加的菌株N3、N5、N7和N11,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并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菌株N3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N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N7为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菌株N11为酸居芽孢杆菌(Bacillus acidicola)。菌株N3、N5、N7和N11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45 ℃;菌株N3、N11的最适生长pH值为5.5;菌株N5、N7的最适生长pH值为4.5;菌株N3、N7、N11最适生长盐度(NaCl含量)为1%,菌株N5最适生长盐度(NaCl含量)为2%;4株菌在LB液体培养基中均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强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窖泥中放线菌在窖池中的性能,本研究以浓香型白酒窖泥为菌源,采用梯度稀释平板法从中分离出两株放线菌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包括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形态观察及部分生理代谢特性分析。本研究通过筛选培养获得两株放线菌菌株(X,Z)后的初步鉴定结果为:菌株X和菌株Z分别为产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以及德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drozdowiczii)。通过分析实验结论得知,两株菌最适生长p H值为6.5,最适生长温度区间均在25~30℃;菌株X可耐受乙醇浓度为10%,菌株Z可耐受乙醇浓度为8%;菌株X在液态环境下的对数生长期为12~48 h,菌株Z在液态环境下的对数生长期为18~48 h,两菌株稳定期均在48 h后;通过测试发现两株放线菌均能产生淀粉酶,且菌株X产淀粉酶能力明显强于菌株Z,结果表明窖泥中的放线菌株拥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可以为其他需葡萄糖微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菌X和菌Z均无产抗生素能力或产抗生素能力极低,表明在窖泥环境中,放线菌可能无需产生抗生素也能和其他微生物共生长。  相似文献   

6.
优良耐酸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海波 《中国酿造》2021,40(10):152
该研究采用酸性选择培养基、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显色法、杜氏小管发酵法从实验室保藏的87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筛选耐酸性强的优良菌株,并测定其最适生长条件、耐受性及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最终筛选出一株耐受性强及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SC-62,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pH为4.0,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4%、NaCl 100 g/L、葡萄糖500 g/L,具有发酵力[5.93 g CO2/(100 mL·24 h)]强,酒精产量(7.55%vol)高,延滞期(12 h)短、适应性强等优点。该菌株的成功筛选为后续高效生产酒精提供了良好的菌种来源。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别从浓香型白酒的大曲、窖泥和糟醅中筛选出一株产阿魏酸酯酶的细菌,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平板划线对目的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再根据形态特征和16S rRNA同源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筛选的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为考氏科萨克氏菌(Kosakonia cowani),产阿魏酸酶活为25.85 U/L。生物学特性为:菌株在16 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生长培养基初始pH为5,在NaCl浓度1%~9%、酒精浓度1%~4%范围内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从食用油加工厂含油十壤等样品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菌株,得到活性较高的D7、D14、D20株菌,对其生长和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菌株均在培养24h右出现生长高峰,D7和D20株菌在培养48h后表现出高的酶活性,而D14株菌则在12h~27h活性较高,3菌株最适pH值均为6~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30℃.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桃和杏采后果实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并对潜在病原细菌进行筛选与验证,为其贮藏保鲜、软腐病害防治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疆地产油桃和库车小白杏采后果实内生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微生物传统分离培养,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潜在病原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并利用离体接种法和再分离法,对相关菌株的致病能力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内生细菌共包括128个操作分类单元,涉及9个门117个属,其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门,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油桃以泛菌属(Pantoe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菌属为优势菌群;库车小白杏以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泛菌属(Pantoea)、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等菌属为优势菌群。通过分离筛选获得了1株潜在采后致腐病原细菌XAAS-P1,经分子鉴定初步确定其归属于泛菌属(Pantoea)。XAAS-P1对采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均具有较强的致腐能力,并呈现出与自然软腐一致的病状。接种4 d后,XAAS-P1致腐率可达100%,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接种组样品的软腐现象提前了1 d。对接种组病灶中的微生物进行再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AAS-P1是病灶组织中的绝对优势菌群,证明了菌株XAAS-P1是导致采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软腐变质的主要病原细菌。研究表明,桃和杏果实中存在丰富多样的内生细菌,其内生泛菌XAAS-P1可导致采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的软腐变质。  相似文献   

10.
以优质老窖泥为研究对象,厌氧条件下富集酯化菌,并对富集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传统培养分离法及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从优化富集液中筛选酯化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条件。结果表明,窖泥富集液培养20 d并富集2次有利于酯化菌的富集,从优化富集液中共筛选出3株产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厌氧梭菌。经鉴定,菌株Y1、Y2、Y3分别为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Clostridium guangxiense、Clostridium sartagoforme,其中,菌株Y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 ℃、最适生长pH值为5;菌株Y2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4 ℃、最适生长pH值为7;菌株Y3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7 ℃,最适生长pH值为5,且3株菌株的最高耐乙醇体积分数达20%。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哈密瓜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新疆哈密瓜的不同组织部位分离内生细菌,经纯化后得到21株内生菌,其中源自瓜皮的菌株5株,浅层肉4株,深层肉4株,瓜瓤2株,瓜籽6株,以瓜籽中分离的最多,占总菌数的28.6%。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所分出的菌株皆为细菌,且均为芽孢杆菌,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3株,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2株,多粘类芽孢杆菌2株,蜡状芽孢杆菌1株,特基拉芽孢杆菌2株,枯草芽孢杆菌最多,为11株,占总菌数的52.4%。哈密瓜内生菌的分离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哈密瓜内生菌与宿主的关系及内生菌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烟草可培养内生细菌16S rDNA的PCR-RFLP和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烟草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采用改良的NA培养基和稀释平板法从不同生长期的烟草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127株内生细菌.利用细菌16S rDNA特异引物扩增得到16S rDNA的部分片段,长约700 bp,分别用内切酶MspⅠ、HaeⅢ、AfaⅠ、Hinf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16S rDNA PCR-RFLP分析中,在100%相似性水平处,除了cj23、ty16、cg23、wy6、cj25、wy13、my23、ty7、cj14、cg25、cg2、cj13、my11,my27单独成群外,其余菌株分为15个分类操作单元,其中Otu1、Otu2,Otu27类群最大,分别包括了27、18,26个菌株.对29个代表菌株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菌株主要分布于芽孢杆菌(Bacillus)分支,其余菌株分布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根瘤菌属(Rhizobium)、纳西杆菌属(Naxibacter)、贪铜菌属(Cupriavidus)、寡养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泛菌属(Pantoea)、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Bifissio属系统发育分支.通过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生长期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团棵期叶片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多样性最大,随后是旺长期,苗期次之,成熟期最小.  相似文献   

13.
邓振山  李超  何园 《食品科学》2016,37(23):216
目的:为充分开发利用南瓜资源,寻找生产多酚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的内生菌。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划线分离法及梯度稀释法获得南瓜果肉中的内生菌,并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再以南瓜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分析,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进一步检测,从而确定活性物质的种类。结果:从南瓜果肉中共分离到54 株内生菌。通过抑菌实验发现其中12 株对一种或多种指示菌具有抑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数的22%,其中3 株(25、26、29号)具有较广谱抑菌活性,抑菌率较高,可达(36.73±0.52)%。薄层层析检测表明:25号菌株的发酵产物在比移值(Rf)为0.57时与标准南瓜提取液斑点Rf相同。结论:25号菌株能发酵产生多酚类或类似化合物,这为利用内生菌发酵生产多酚类成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海南省五指山地区采集的香蕉残次果及香蕉花上分离得到12株疑似乳酸菌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4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中从香蕉残次果上分离得到三株编号为CG1、CG5、CG7,从香蕉花上分离得到一株编号为CH2。对比四株菌的产酸速率曲线和生长曲线,发现菌株CG1的产酸速率和生长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株菌(P<0.05)。  相似文献   

15.
用研磨组织稀释分离法与表面消毒有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适宜烟草组织的表面消毒方法以及内生细菌分离培养基。采用1%次氯酸钠浸泡5分钟,再用75%酒精浸泡2分钟能够100%去除表面附生菌,并且分离得到更多的内生细菌。研究比较了TSA、NA、PDA、LB 四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基在分离烟草内生细菌中的差异,其中TSA和NA培养基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数量较高,TSA培养基从烟草根、茎、叶中分离出的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5.18 log cfu/g.fw、2.17 log cfu/g.fw、4.69 log cfu/g.fw;NA培养基分别为5.01 log cfu/g.fw、1.81 log cfu/g.fw、4.93 log cfu/g.fw。对分离得到的127株内生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表明,TSA和NA培养基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种类最多,其中TSA培养基分别从根、茎、叶中分离到9、7、13种内生细菌;其次是NA培养基,分别从根、茎、叶中分离到8、6、10种内生细菌。结果表明,采用TSA和NA培养基分离烟草内生细菌,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is work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oth ripening stage and cultivation system on the total phenolic compounds (TPC) and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TAA) of passion fruit pulp. TPC extraction was optimized using a 23 central composed design. The variables were fruit pulp volume, methanol volume and extraction solution volume. TPC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Folin–Ciocalteu reaction, and TAA using the ABTS radical reaction. RESULTS: The conditions to extract TPC were 2 mL passion fruit pulp and 9 mL extraction solution containing 40% methanol:water (v/v). TPC values increased in the passion fruit pulp during ripening for both cultivation systems, ranging from 281.8 to 361.9 mg gallic acid L?1 (P?0.05) for the organic pulp and from 291.0 to 338.6 mg gallic acid L?1 (P?0.05) for the conventional pulp. CONCLUSION: TPC values increased during ripening for both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passion fruit. The same was true for TAA values for conventional passion fruit. For organic passion fruit, however, TAA values were highest at the initial ripening stag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tioxidant compounds exert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initial ripening stages for organic passion fruit, when TPC still did not reach its maximum level.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哈密瓜、蟠桃及红枣中分离出的59株内生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离体实验和活体实验,从中筛选出11株对葡萄灰霉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经低温作用、农药耐受性及致病菌广谱性等复筛实验,从红枣中获得1株性能优良的目标菌株T2,该菌在0 ℃条件下对葡萄灰霉菌的抑菌率可达58.43%,农药耐受性达68.2%~98.4%,对致病菌具有广谱抗性,其中桃褐腐病菌和草莓灰霉菌的病原菌菌落直径均小于30 mm,葡萄炭疽菌病原菌菌落直径小于50 mm。经过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确定菌株T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主要依靠菌体本身和重寄生作用对葡萄灰霉菌发挥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适用于三樱椒发酵的乳酸菌,该研究采用钙溶圈法从自然发酵三樱椒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产酸、耐酸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发酵三樱椒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9株乳酸菌,经鉴定,16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为赫轮魏斯氏菌(Weissella hellenica)。培养初期,赫轮魏斯氏菌生长比植物乳杆菌快,但培养12 h后植物乳杆菌比赫轮魏斯氏菌生长速度更快;植物乳杆菌产酸能力优于赫轮魏斯氏菌,培养21 h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pH值稳定在3.7,赫轮魏斯氏菌发酵液pH值稳定在4.3,其中植物乳杆菌PLP-1产酸能力最好;植物乳杆菌的耐酸性优于赫轮魏斯氏菌,在pH值<4.0的培养条件下赫伦魏斯氏菌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而植物乳杆菌可以在pH值为3.0的培养基中生长,其中植物乳杆菌PLP-1耐酸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