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经编间隔织物绒纱的编织方法,该织物只有一把梳栉在某一面表层织物成圈,而另一把梳栉缺垫,利用两把梳栉绒纱成圈的交叉配置,使得两把梳栉延展线交叉,互相穿套、牵拉成圈套,充垫在织物两表层之中,阐述了该织物的生产工艺和编织过程,并对两种间隔形式进行了分析。该间隔织物可用于鞋服面料、箱包用布、坐垫布以及家纺用布等。  相似文献   

2.
王迎豪  杨昆 《针织工业》2022,(12):10-14
介绍经编间隔织物压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织物厚度、间隔纱排列方式、倾斜角度、细度与密度和间隔纱原料对间隔织物压缩性能的影响,并论述经编间隔织物压缩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压缩过程。研究发现,采用较粗的间隔丝、较小的间隔纱倾角和较小的织物厚度有助于增强经编间隔织物的抗压性能,而间隔丝排列密度的增大会直接导致织物克质量的增加,并且间隔织物的纱线原料也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要求去选择。  相似文献   

3.
采用涤纶与阳离子涤纶纱为原料,在双针床贾卡经编机上设计开发具有麻花效果的经编间隔织物。详细介绍织物的设计思路、原料选择、编织工艺和染整工艺,分析整经工艺、编织工艺的技术关键点以及对编织麻花效果经编间隔织物的影响,测试并分析织物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穿纱排纱方式得到的经编麻花效果织物,不仅能够达到采用麻花纱编织的外观效果,而且能够获得多样花型设计,织物外观新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经编小提花间隔织物的大量试样分析,从花型形状、外观色彩等角度归纳并划分几种主要的间隔织物花型种类,详细分析几何型、色彩型、变化网孔型、双面提花型、组合型等5种花纹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并在卡尔·迈耶RD6型经编机上开发色彩型透空双色花纹织物,详细介绍原料选择、垫纱数码、穿纱方式、送经量等编织工艺,为经编间隔织物的花型设计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玻璃纤维纱线在经编成圈编织时易受损、不易形成织物的现象,通过对不同生产机型、不同规格纱线的编织试验,探讨了经编成圈机构、送经机构和牵拉机构、纱线捻度、捻向及玻纤浸润剂类型等因素对玻璃纤维编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玻纤纱因捻度和捻向造成的织物单边烂边问题,阐述了玻璃纤维在经编机上生产的关键技术,总结出淀粉型玻璃纤维纱线在复合针特里科经编机上采用积极送经方式可以正常成圈编织成玻纤布。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经编提花间隔织物的快速设计,在分析间隔织物编织原理和贾卡提花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这类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采用数学矩阵的方法,分别建立垫纱数码、穿经设计和贾卡意匠设计等数学模型,用于指导计算机软件进行提花间隔织物的工艺设计。以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生产的鞋材用提花间隔织物为例,介绍经编提花间隔织物的CAD设计方法,并结合人体足部特征和运动特点进行鞋面功能分区,用于指导贾卡意匠图的设计,达到经编提花间隔织物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实现织物的快速、高效设计。  相似文献   

7.
一般经编间隔织物在编织时针前做反向垫纱,这种方法会造成布面单丝过多,影响织物的外观和手感,通过改变织物的垫纱方式,即将原先针前做反向垫纱的闭口或开口线圈,改为针前做同向垫纱的开口或闭口线圈,从而改变线圈在织物表面的显露关系,并改变织物外观.分析了原垫纱方式与改变后垫纱方式的编织原理,并对编织工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为采用经编间隔编织技术构建具有较好负泊松比效果的三维结构,对负泊松比经编间隔六角网眼织物的结构建立几何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并采用拉舍尔双针床经编机进行试样织造。综合数学模拟计算和实际织造效果表明:经编间隔六角网眼织物的负泊松比性能主要取决于初始状态下3个轴向(尤其是y轴向)的收缩变形,在织造工艺参数方面主要由原料粗细、经编机机号、织物密度、网眼织物的组织,以及线圈纵行的歪斜角度决定,同时也受原料和织物刚度、间隔纱倒伏性的影响;间隔纱组织的连续同向垫纱更有利于织物y 轴向的收缩变形,即更易于获得明显的负泊松比效果。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经编间隔织物的生产原理和床垫织物特点,结合实例介绍了经编床垫织物的编织工艺组织、所用材料、设备选择及改造、整经和编织工艺措施,以及织物性能和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超大隔距经编间隔织物的定义、成形技术和编织原理,并与传统经编间隔织物进行对比;同时,结合经编间隔织物的发展前景,重点阐述超大隔距经编间隔织物在医疗救护、运动娱乐和国防军事等领域内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玻璃纤维织物组织结构对其隔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板保温仪及烧蚀试验等方法,对一系列不同组织结构的玻璃纤维机织物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探讨织物结构参数,包括织物组织、织物密度、纱线线密度、织物厚度等对织物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热传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纱线线密度以及织物的经密和纬密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织物的组织结构越复杂,平均浮长线越长,织物越蓬松,织物内含有的静止空气越多,该织物的隔热性越好;随着织物厚度的增加,其传热系数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机织面料的立体造型效果,提出了具有较强立体肌理特征的褶裥结构设计与织造方法。针对整体褶裥一次成形织造中存在经纱张力大幅波动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机织整体褶裥的成形原理和过程,分析了整体褶裥成形的关键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送经系统。送经机构设计及产品织造结果表明:褶裥部分织造时,地轴经纱停止送经,但受花经打纬时钢筘往复移动的影响,其张力在45 cN 上下波动,而花轴经纱张力在20 cN上下波动,可满足褶裥织造对经纱张力要求,且能实现整体褶裥的高效稳定织造;同时,整体褶裥的每褶长度可在0 ~23 mm之间变化,具有较明显的立体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郭兴峰 《纺织学报》2008,29(1):62-65
为了研究正交机织物的实际结构,采用玻璃纤维在剑杆织机上织制了纬纱接结的6层经纱5层纬纱的正交机织物,然后利用VARI工艺与聚酯树脂复合,制成了复合材料板材试样,并在显微镜下观测纱线的形状。研究发现:三维正交机织物的经、纬纱基本呈直线状态,接结纬纱是曲线与直线组合的形状,且形状与在织物中的位置有关,越靠近织物中央,接结纬纱的直线部分越短;接结纬纱使其限定的经纱产生聚集现象,在复合材料中产生贫富树脂区,接结纬纱形状的变化也使织物的结构不均匀。对织造过程的分析表明,造成接结纬纱形状变化的原因是织物形成过程中接结纬纱的滑动,从织物边部到中央,接结纬纱的滑动阻力逐渐增大,接结纬纱的张力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抗冲击三维正交机织物的破坏机制,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以三维正交机织物为靶体,在纱线尺度细观结构模型上计算其在不同初始速度球形弹体冲击下的渐进破坏过程。对不同初始速度下球形弹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历程、各纱线系统吸能比例、材料渐进破坏过程以及最终破坏形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直排列的纱线系统在吸收与耗散球形弹体冲击能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使能量以很快的应力波速扩展到三维正交机织物靶体的大面积区域,并提高吸能效果;球形弹体初始速度为100 m/s时,经、纬、Z纱系统可分别吸收总能量的39.6%、48.37%、12.03%,经、纬纱系统为三维正交机织物靶体抵抗冲击力过程中的主要承力部位;通过增加纱线层数、织物体积及织造密度等可提高三维正交机织物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5.
郭兴峰 《纺织学报》2007,28(7):52-54
为提高复合材料飞轮的径向强度,设计了径向也存在纱线的圆环形织物,它是按照飞轮层状展开得到的形状,经纱沿圆环的圆周方向,纬纱沿半径方向。分析圆环形织物在织造过程中经纬纱间的剪切变形,从织口到织物被织机的卷取成形辊握持,剪切变形角逐渐增大。剪切变形的存在,使机上圆环形织物的大小半径比设计值要小,而经纱密度变大。推导出织物机上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关系,并可用于圆环织物的设计。实际制织了一种碳纤维圆环形织物,下机后经相反方向的剪切变形,得到了与设计相一致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型技术开发了真丝经编色织面料,从产品设计、原料准备、织造工艺等方面介绍了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对比原有技术,突出了经编以及色织的鲜明特点,并结合生产出现的问题,阐述了实际生产中控制纬斜、卷边和缩水率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Meyer  D 《国际纺织导报》2000,(3):37-39
描述了一种能利用真空纱线预测和仿真显示形成的机织物或针织物的结构和外观的软件包。目的是在用机织或针织设备把纱线加工成织物的之前对织物的视觉特征和质量特征有个预先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汪昭君  周罗庆 《纺织学报》2010,31(12):47-52
为优化多层机织物结构,提高增强体的纤维体积密度、强度及模量,设计出叠经层连式多层结构机织物。这种结构由专门起连接作用的经向纱线,将组织结构完整的各子层结构以经纱叠合层与层之间连接的方式组构成整体多层织物结构。提出其织制原理,并对作为主要织机机件的综丝和综框进行构型、组合及织制运动设计,自制实验织机并进行试织。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多层结构织物相比,因叠经层连的方式固紧了组织结构,降低了纤维弯折程度,故具有较高的纤维体积密度和拉伸模量,且织物表层的损伤不易沿织物厚度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双轴向经编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灯箱布这一典型经编双轴向产品的原料的选择和整经、编织以及复合整理等生产工艺与要求。通过对生产工艺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对经编双轴向灯箱布产品的生产有用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