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模糊感官评定结果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微波熟制的工艺条件;对不同微波条件下熟制虾的持水力、失重率、水分含量、色差、质构以及虾体的温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熟制工艺参数为加热功率240W,加热时间120s,保温2min,处理量(50±5)g/16L(虾体质量/微波炉有效腔体体积)。不同微波处理的凡纳滨对虾熟制品的持水力、水分含量、质量损失、色差、温度和质构特性差异显著性规律不明显。其中,微波240W,处理120s的处理组失重率最小,弹性最大,咀嚼性最好。微生物检验结果表明,微波熟制的凡纳滨对虾细菌总数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经过不同微波杀青条件处理后杏鲍菇中总糖、粗蛋白、粗多糖、粗脂肪和氨基酸成分含量,探究不同微波杀青条件对杏鲍菇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杀青条件为400 W,4 min,杏鲍菇的总糖、粗蛋白、粗多糖和粗脂肪分别为6.25%,26.2%,0.95%和1.79%,且随着微波杀青功率增加和杀青时间的延长,杏鲍菇的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微波杀青功率的增加,杏鲍菇中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降低,对其营养成分的破坏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小龙虾副产物加工产业发展,提高小龙虾利用率及经济价值,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文章以熟制小龙虾虾黄为分析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其中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等风味成分,以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其含有水分(79.58±4.05)%、灰分(0.38±0.20)%、粗脂肪(5.39±0.03)%、粗蛋白(7.85±0.15)%、总糖(1.52±0.15)%;小龙虾虾黄干基中,约有30%饱和脂肪酸和70%不饱和脂肪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73.67±14.12)mg/g,其中必需氨基酸约占25%。风味成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约为(2.34±0.18)mg/g,其中有45%呈甜、鲜味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总量达(272.98±12.56)mg/100 g,鲜味强度为3.7456 g MSG/100 g;挥发性风味物质有38种,其中酯类含量(9.580μg/g)最高。此外,小龙虾虾黄中的重金属含量低于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限量标准。小龙虾虾黄营养与风味成分丰富,可与虾肉共同食用,味道更加鲜美,也可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小龙虾副产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挖掘微波在小龙虾热加工中的应用潜力,本文以水煮小龙虾为对照,通过热成像温度分析、摄影图像色泽分析、质构和脱壳完整率分析以及感官分析等方法,全面地分析了不同功率密度的微波加热对小龙虾品质(色泽、质构、脱壳完整率、质量损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龙虾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和表壳色泽分布不均,但高功率密度和长时间的微波加热有利于小龙虾温度和橘红色泽分布趋于均匀,其中5 W/g微波加热4.5和5.5 min的小龙虾外观评分分别与水煮4.5和5.5 min的小龙虾无显著性差异。随微波加热时间和功率密度的增加,小龙虾的质量损失和虾肉的水分流失随之增加,进而影响了虾肉的质构特性、剪切特性、挤压损失和口感。对于不同功率密度的微波加热,小龙虾虾尾的口感与其质构特性和剪切特性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虾尾的口感与虾尾表面硬度、紧实度、含水量和挤压损失呈正相关,与虾尾剪切力、剪切能呈负相关。此外,3 W/g微波加热3.5 min的虾尾口感评分最高,且与水煮3.5 min的虾尾口感无显著差别,但非水环境下微波加热的小龙虾比水煮小龙虾更容易脱水且更难脱壳,这使得微波加热的小龙虾虾尾的形态和色泽较水煮更差。随着微波加热时间或功率密度的增加,微波小龙虾虾尾的L*和b*值有所增加,但虾尾的a*值下降且脱壳完整率的改善不明显。综上,微波在小龙虾的热加工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微波复热对竹笋鸡汤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微波功率(300、500和700 W)对竹笋鸡汤进行复热处理,分析竹笋鸡汤水溶性蛋白质、脂肪、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探究微波复热后竹笋鸡汤间品质差异。结果 随着微波功率增加,700 W处理下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最高。300 W组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显著高于700 W和500 W,且其谷氨酸和丙氨酸味觉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 TAV)最大。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竹笋鸡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和醛类总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醇类和酮类物质总量先增加后下降,在500 W功率时达到最高值。结论 综合各项指标,采用300 W微波复热后的竹笋鸡汤品质更佳。该研究为预制汤品的复热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熟制方式对酱卤猪蹄食用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以猪前蹄为原料,采用蒸制、煮制、微波制和低温慢煮制4 种熟制方式对酱卤猪蹄进行烹调,并测定烹调损失率、营养成分、胆固醇、总游离氨基酸、脂肪氧化、色泽、感官评分、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水平。结果表明,低温慢煮制显著降低了酱卤猪蹄烹调损失率和胆固醇质量分数(P<0.05),并显著提高了产品的a*值(红度)、水分质量分数、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P<0.05)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微波制显著降低了酱卤猪蹄的脂肪质量分数(P<0.05);蒸制酱卤猪蹄感官评分最高;煮制所得产品L*值(亮度)最大(P<0.05)。蒸、煮、微波和低温慢煮4 种熟制方式均能不同程度改善酱卤猪蹄食用品质,但低温慢煮制在改善酱卤猪蹄色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风味物质种类和降低胆固醇含量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烹制条件中保沸功率与保沸时长对传统菜肴老火靓汤营养健康性的影响,以鲫鱼为原料,选取三种小火火力模式(功率300 W、500 W、700 W),测定了在不同保沸时长(时间0.5 h、2.5 h、4.5 h)下水溶性蛋白质、脂肪、游离氨基酸、肌苷酸等营养成分和风味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保沸时间越长,溶出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成分也就越多,同时嘌呤含量也增多;相比于700W和500 W,功率300 W有利于水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肌苷酸等充分析出;至于嘌呤含量,700 W几乎达到500 W的2倍。根据鲫鱼汤营养健康性的需求,确定适宜的制作工艺为保沸功率500 W,煲汤时间为2.5 h。此时,水溶性蛋白含量为0.49 mg/mL,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32 mg/mL,肌苷酸含量为0.16 mg/mL,脂肪含量0.63 mg/100 mL,总嘌呤含量10μg/m L,既能保证较佳的营养风味,又能满足痛风病人对嘌呤摄入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得到速冻油条方便、快捷的加热方式,研究微波加热条件(微波功率、加热时间和加热质量)对速冻油条温度、水分含量、质构性质等品质特性的影响。依据感官评价结果,得到最佳微波加热条件。研究结果表明:240 W微波功率加热速冻油条160 s,水分损失少,食用口感好,感官品质高,是速冻油条的最佳加热条件。若要节约时间或节能省电,更适宜采用400 W加热90 s或者640 W加热60 s的加热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微波功率和时间辐射油茶籽,测定油茶粕中茶皂素、蛋白质、粗多糖、总酚、糠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低功率(245、420 W)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粕中茶皂素含量稍有上升,随后下降;较高功率(560、700 W)微波处理后,茶皂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波处理对油茶粕中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粗多糖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20、560、700 W处理20、5、10 min后含量分别比初始升高66.9%、79.6%和116.0%;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总酚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微波功率越高,总酚含量越高;微波功率较低(245 W)时,糠氨酸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微波功率较高(420、560、700 W)时,糠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5 W和700 W微波功率处理时油茶粕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先升高后降低,560 W时呈整体上升趋势,420 W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甘薯片真空微波干燥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膨化甘薯脆片,对真空微波干燥甘薯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预干燥甘薯片水分含量、真空度、微波功率和加热时间对真空微波干燥甘薯片品质影响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真空微波干燥甘薯片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分含量、微波功率和加热时间可以提高甘薯片的膨化率和脆度,高真空度较利于甘薯片膨化;最佳真空微波干燥甘薯片的工艺参数组合为:预干燥甘薯片水分含量31.23%,微波功率771.38 W,微波加热时间39 s,真空度0.085 MPa.  相似文献   

11.
以细点圆趾蟹蟹肉为材料,研究电子束辐照对蟹肉营养和滋味成分的影响,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7 kGy及以上剂量组蟹肉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比较明显;辐照没有改变蟹肉的第1和第2限制性氨基酸种类,各组蟹肉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之比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均分别超过40%和60%,为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对蟹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蟹肉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但呈鲜、甜鲜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说明适当的辐照剂量对蟹肉氨基酸的呈味有改善作用;蟹肉中的主要呈味核苷酸是5’-肌苷酸二钠,辐照后蟹肉5’-腺苷酸和5’-肌苷酸二钠含量有所上升,而5’-鸟苷酸二钠含量有所下降,辐照对蟹肉鲜味有提升作用;结合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鲜味协同效应,各辐照组味精当量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 kGy组蟹肉的味精当量值最高,达到17.92%。综合蟹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1~9 kGy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蟹肉营养和滋味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用于对蟹肉进行前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小龙虾营养价值和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京浦口、苏州太湖和宿迁泗洪地区的小龙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营养成分与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宿迁泗洪地区小龙虾咀嚼性和弹性较好,苏州太湖地区小龙虾的嫩度较高;三地小龙虾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以宿迁泗洪地区小龙虾相对较高,为(15.86±0.36)%,且与其他2 个地区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以南京浦口地区小龙虾相对较高,为(1.46±0.10)%,与苏州太湖地区小龙虾差异显著(P<0.05);三地小龙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皆能达到60%以上,其中以宿迁泗洪地区小龙虾最高,为61.98%;三地小龙虾均检测出多种氨基酸成分,宿迁泗洪地区小龙虾的必需氨基酸占比最高,达到35.85%;通过对测定出的呈味氨基酸进行分析,根据其滋味阈值计算味道强度值,南京浦口地区小龙虾的鲜味较为明显,同时,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对小龙虾的滋味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微波复热对工业化预调理菜肴酱肉丝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复热是调理菜肴食用前再烹制或加热的常用方法,研究微波复热时间(20、40、60、80、100 s)和复热功率(480、560、640、720、800 W)对工业化预调理菜肴酱肉丝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热功率和复热时间对产品的感官、汁液流失率、水分含量、剪切力、风味和滋味等的影响均有差异,在复热功率720 W、复热时间80 s时产品的品质最佳,感官平均分8 分、汁液流失率(87.60±0.47)%、水分含量(55.99±1.20)%、剪切力(714.76±65.00) g,此时的风味物质种类丰富,醛类、醇类含量较高,鲜味突出、滋味丰富。  相似文献   

14.
以小龙虾为研究对象,探讨烤箱烤制小龙虾的加工工艺,以腌制时间、腌制液盐含量、烤制温度和烤制时间为单因素影响因子,小龙虾的感官评分和弹性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然后对烤制小龙虾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以鲜虾和水煮虾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小龙虾腌制时间为30 min、腌制液盐含量12 g/100 mL、烤制温度180℃、烤制时间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小龙虾的感官评分为9.08分、弹性为3.88 mm,与预测值接近,表明该烤制工艺合理有效;烤制处理条件下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鲜虾和水煮虾;烤制之后的小龙虾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较鲜虾和水煮虾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的损失,其中精氨酸损失最大;电子舌传感器上的烤虾响应值鲜度、咸味和甜味均显著高于鲜虾和水煮虾。适当的烤制有利于虾肉营养物质的保存和鲜香味的挥发,同时有利于产品营养与风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通电加热过程中不同加热温度(40、55、65、75、85和95℃)对凡纳滨对虾虾肉糜中主要非挥发性滋味成分的影响,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了虾肉糜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含量,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V)确定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及贡献程度,最后通过味精当量(EUC)分析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对其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鲜虾相比,通电热处理的虾肉糜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随着温度的升高,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的含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在65℃达到最小值(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的总TAV值分别为0.86、4.40、4.46)。通电加热并不影响ATP的降解途径只是会改变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的相对含量,尤其是促进Ado的产生。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AMP和IMP在不同加热温度下其TAV几乎都大于1,是虾肉糜滋味的主要贡献者。味精当量以谷氨酸钠质量计,40℃最能促进虾肉糜鲜味的产生(EUC值为5.54 g MSG/100 g),在85℃处虾肉糜风味损失最小(EUC值为4.02 g MSG/100 g)。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长阶段下中华绒螯蟹滋味成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8月份到12月份下中华绒螯蟹雄蟹滋味物质间的差异。通过用电子舌区分不同月份下中华绒螯蟹三个可食部位(体肉、性腺、肝胰腺)的滋味轮廓,并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计算TAV值、EUC值,结果表明电子舌能较好区分不同月份下各可食部位滋味轮廓间的差异,11月份、12月份的滋味轮廓与8月份、9月份相比差异较大;三个可食部位中呈甜味氨基酸含量与性腺中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均在11月份达到最高;蟹肉中呈味核苷酸总量最高,且波动较大,11月份以后呈鲜味核苷酸和呈甜味核苷酸含量显著增高,而性腺和肝胰腺中呈味核苷酸含量波动较小;不同阶段下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Glu、Ala、Arg和Lys的TAV值均大于1,对蟹的整体滋味贡献较大;性腺中的EUC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并且在9月份、12月份达到最高。综上,雄蟹在11月份滋味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小龙虾副产物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小龙虾加工后水煮液为原料制备复合型小龙虾水煮液调味料,并对产品的营养与风味成分进行分析。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复合调味料工艺配方。向经过美拉德反应后的小龙虾水煮液中加添加食盐2%、味精2.5%、白砂糖15%、柠檬酸0.8%进行复配得到的调味料感官评分值最高。复合调味料表观为红褐色,虾香味浓郁,无不良气味,口感鲜咸,分布均匀。复合调味料含能量876 kJ/100 g,碳水化合物48 g/100 g,蛋白质4 g/100 g,脂肪含量为0,钠含量886 mg/100 g。游离氨基酸含量7.48 mg/g,其中含有37.3%的呈甜、鲜味的氨基酸;呈味核苷酸中肌苷酸含量最多,为26.35 mg/100 g,其味道强度值大于1;鲜味强度值为0.70 g MSG/100 g。挥发性风味物质有22种,包括烷烃类(7)、酸类(7)、芳香类(2)、酮类(2)、醇类(1)、酯类(1)、吡咯类(1)和吡嗪类(1)。复合型小龙虾水煮液调味料具有独特的风味,可为小龙虾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究萎凋过程中乙烯利溶液对离体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贵州省自主培育品种“黔茶1号”为试材,设置对照组、喷施乙烯利组及喷施乙烯抑制剂组。采用邻苯二甲醛(o-phthalaldehyde,OPA)法、9-芴甲基氯甲酸酯(9-fluorenylmethyl chloroformate,FMOC)法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在线衍生检测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鲜爽味氨基酸含量随萎凋时间延长而减少,甜味、苦味氨基酸含量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3类呈味氨基酸含量在萎凋期间对喷施乙烯处理响应不同。萎凋期间,鲜味氨基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差异显著发生在4、8 h;甜味氨基酸含量在各处理间总体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苦味氨基酸含量在4、8 h无显著变化,12、20、24 h含量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鲜味氨基酸以茶氨酸为主,除谷氨酸含量在4 h时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茶氨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甜味氨基酸中丝氨酸、脯氨酸含量不受乙烯调控,甘氨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丙氨酸含量不完全受乙烯调控。苦味氨基酸中组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及亮氨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因此,萎凋期间喷施乙烯利溶液可以显著提高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