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织品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丝织品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墓葬埋藏环境的特殊性,有些丝织物通常沾有血渍、油脂、无机盐、水渍等污染物。这种混合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品文物的表面不易去除。为此,针对丝织品文物中出现的混合污染物,将烷基糖苷与其他各种助剂复配,设计正交实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确定了清洗配方。测定去污率和色差,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本方法对丝织品的去污效果显著,对有色丝织品颜色影响小,在清洗过程中未见纤维断裂问题,未对丝织品造成不良影响,可应用于文物清洗保护。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用古代常用于染色的六种植物,针对丝织品的染色方法展开研究,扩充建立红、黄、紫色多组颜色的检测体系,最终用于鉴定出土丝织品文物上植物染料的组成成分。为解决丝织品文物丰富颜色的分析问题,文章建立了基于自建精确质量数据库的方法,使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对植物染料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并探究同位素模式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增强鉴定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性。实验结果显示,文章所建立的数据库可以解决大量出土文物的植物染料鉴定问题,对文物的修复和文化的继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荟  赵丰 《丝绸》2012,(6):41-45
从文物保护角度分析了光照对丝织品文物的影响,探讨丝织品文物展陈中的卤素灯和LED灯对黄檗、栀子、槐米、靛蓝、紫草、苏木及茜草7种染料的老化特性,通过试验得到7种染色试样的色差突变点,为合理选择丝织品的展陈光源及控制丝织品的陈曝光时间提供了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展陈光照设计中卤素灯比LED灯更适合表现黄檗、栀子及槐米和靛蓝染料丝织品的照明光源。苏木染料则较适合用LED灯展示,茜草染料在两种光源下的褪色速度相似。此外,根据丝织品的不同形态特征,分析了与不同形态丝织品相对应的展陈光照设计。  相似文献   

4.
张硕  周旸  赵丰  彭志勤  胡智文 《丝绸》2012,49(11):28-31
针对丝织品文物的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和霉斑污染3种污染形式,本研究通过茶皂素以及其他各种助剂复配,针对上述污染类型选用3种老化污布模拟丝织品文物,分别设计不同清洗配方进行清洗处理。通过数码图像、色差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针对各类污染物的清洗工作,本方法可行、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通过测试分析发现,在清洗的过程中并未出现织物起毛起球以及洗涤剂残留等问题,上述清洗方法并未对丝织品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所提出的清洗工艺可以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1987年西安附近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发现弥补了丝绸文物较少的缺憾。法门寺地宫出有稀世宝物“佛指骨”,并伴出大量唐代精美器物,其中包括很多丝织品。本文主要从“衣物帐”及出土实物两方面,对地宫所藏丝织品的分类和初步分析整理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丝绸》2017,(9)
糟朽丝织品文物不同于其他文物,修复后它所需要的展存形式、包装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等,都要进行特殊的设计。尤其在展存方面,为避免人为被迫扰动对文物造成的再伤害,空气中有害成分对它的再污染等,应尽力做到展览与存放形式的统一。文章结合甘肃省博物馆藏青海都兰墓出土部分丝织品的修复工作,对目前国内平面类糟朽丝织品文物保护环节中展示、存放方式进行调查、对比分析,针对西部地区沙尘污染严重的情况,尝试找到适宜本地区馆藏平面类糟朽丝织品文物的最佳展示与保存方式,为今后同地区同类文物的展示与保存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冯荟  翁鸣 《丝绸》2013,50(5)
以大尺幅平面类丝织文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悬挂展陈状态下,此类型丝织品在博物馆重点照明设计中的光照设计和视觉感受.通过对重点照明中不同光线入射角下的丝织品表面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匀度的试验分析,得到了大尺幅平面类丝织文物在悬挂展陈状态下,与之相适应的重点照明光照方式.同时以图像“对比度”中的直方图为评估方法,评价了大尺幅平面类丝织文物在重点照明中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紫外光照射后草木染丝织品文物的形貌、结构和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以冻绿染丝织品和醋酸铁媒染丝织品为实验对象,模拟在紫外光照条件下染色丝织品文物可能的状态,首先使用天然冻绿染料提取色素结合醋酸铁媒染剂对丝织品进行染色,并制备铁媒染丝织品,再对其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然后利用分光测色计、扫描电镜、万能材料试验机、红外光谱仪和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进行色差变化、微观形貌、力学性能、二级结构及稳定同位素表征。结果表明:紫外光会导致丝织品颜色变化,其中铁媒染丝织品的色差变化最明显;蚕丝纤维表面老化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隙,且力学性能显著降低;蚕丝纤维二级结构中的β-折叠结构遭到破坏;丝织品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在紫外光老后有所增大,而铁媒染样品变化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天然植物染料染色丝织品文物的保护,在保存或展览时应避免紫外光的照射;天然染料染色丝织品时应注意媒染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5,(8)
丝织品文物为有机质文物,极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出现褪色、污染、糟朽等病害。选取清代红地彩绣盘金龙对襟褂为对象,通过测色记录、三维视频显微观察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与病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评测,并以修复部位监测、色彩对比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手段对其进行健康跟踪,对丝织品文物的健康评测与健康跟踪延缓其老化。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今后丝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检测与规范保护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也为丝织品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丝织文物具有不可逆的损伤,染料损耗为早期现象。文章采用常规光老化方法,分析黄檗、槐米、苏木、紫草及茜草5种古代丝织品常见植物染料在卤素光及LED光源下的褪色速率,结果表明在卤素灯及LED灯下黄檗、槐米的色牢度较差,苏木的色牢度最佳,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染料的光老化进程进行分析。常规光老化因模拟博物馆常规光照度,试验更接近真实老化过程,该试验结果有助于文物保护人员在丝织品展陈及保存时设计合理的光源以减少光损耗。  相似文献   

11.
王永礼  赵丰 《丝绸》2006,(11):49-51
模拟丝织品文物出土前在水中浸泡的状况,对植物染色的桑蚕丝绸进行水解老化实验,研究潮湿环境对丝织品文物老化所产生的影响,探讨染色丝绸的色彩在去离子水长期浸泡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研究涉及了6种丝绸样品:白色丝绸、红色丝绸、黄色丝绸、茶色丝绸、蓝色丝绸和黑色丝绸。通过对实验样品的色差分析,发现了各种颜色的丝绸样品在水解老化时的色泽变化规律,可以作为确定彩色丝织品文物保存环境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丝织品超声波清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出土丝织品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出土丝织品清洗的装置,研究了超声波的清洗技术以及超声波清洗丝织品的机理,叙述了使用超声波清洗出土丝织品的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清洗实验证明:超声波清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清洗技术,具有方便、迅速、有效、安全、无污染等优点,是适用于丝织品文物清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因具有示踪指示、快速检测及结果准确等优点被应用于纺织品溯源。为了还原能追溯到产地的古代丝织品的同位素特征,研究老化过程中丝织品同位素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丝织品进行碱老化,观测丝织品中丝纤维的形貌结构变化和轻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结果显示,碱老化会使得丝织品中丝纤维的排列变得松散,表面变得粗糙并伴随有断裂现象,同时结晶度降低。这些现象伴随着丝织品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发现老化丝织品中的氢、碳和氮的重同位素趋向富集,而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及规律性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丝织品上的染料几乎都来自于自然界,其中大部分染料属于植物染料。本研究应用微型光纤光谱技术无损检测植物染料的类别,成功地获得了茜草、黄檗、槐米、苏木等七种植物染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此外,该技术还被应用于七种染料的光照色牢度评估。在4.32×104w/m2辐照度下光老化,黄檗的光照色牢度最差,靛青的光照色牢度最佳。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微型光纤光谱技术不仅能够鉴别植物染料,而且还能评估它们的光照色牢度。该项技术将为丝织品文物上的染料研究提供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手段,有助于文物保护人员建立合适的光环境来减弱古代丝织品在展览和保存时的光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关中地区土壤含水率对丝织品老化影响的规律,采用墓葬土和井水包埋市售桑蚕丝,利用色差仪、显微分析系统、红外光谱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了样品老化前后颜色、微观形态、分子结构和抗拉强度的改变,以评价丝织品在包埋环境中的老化状况。结果表明:在20%含水率环境中,丝织品老化最明显;在10%含水率(干燥缺氧)环境中丝织品老化程度最小。在包埋过程中,有粉红色小双孢菌(Microbisporarosea)生成,其分泌物影响丝织品外观。因此,土壤含水率对丝织品老化的影响非常明显。该研究为古代丝织品老化机理和保护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考古现场丝织品的出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纺织品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色彩是纺织品文物重要的外在表现,而染料是色彩表现的基本内核。染料考古通过对文物的色彩、染料进行测试,结合古文献记载,可获得染料来源、染色工艺、内在审美、商品流通、文物年代和产地等重要历史信息。本文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清代团鹤纹石青缎为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丝织品文物上的染料,成功鉴别出红色染料苏木,蓝色染料靛青,黄色染料姜黄、黄檗、黄荆等,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清代纺织品色彩的使用进行了分析。苏木与姜黄套染可得杏黄色,黄檗、黄荆与靛青套染可得绿色。该文物是在清代纺织品中发现使用黄荆染料的首个案例。该文物的鉴别结果为清代丝织品染色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色彩分析有助于研究清代时期的经济、文化历史,亦可为清代丝织品色彩复制和文物修复及展示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郭郎  王丽琴  赵星 《纺织学报》2020,41(7):47-52
为探究湿、热环境对丝织品文物保存状况的影响,在110、130 ℃条件下分别对桑蚕丝试样进行干热老化和湿热老化模拟实验。借助万能材料试验机、色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老化前后试样的抗拉强度、颜色、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丝织品的寿命预测方程。结果表明:试样强度随老化时间呈线性下降,颜色变黄;干热老化和湿热老化后,纤维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湿热老化后,纤维束交织形成的孔洞周围较其他部位溶蚀显著;纤维二级结构中β-折叠构象含量显著降低,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低温、干燥条件适于丝织品文物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丝绸》2016,(10)
丝织品是两周礼仪中重要的礼用物品,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婚冠、祭祀、丧葬等诸项礼仪中。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考古学研究法,结合历史文献、金文和出土实物对两周时期丝织品在礼仪中使用时的纹饰制度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两周礼仪中,丝织品在使用时,其纹饰要遵循礼的要求,以图案组合形式、图案数量的不同来体现礼的等级特性,此外还需彰显周礼"天人合一"的内涵。两周时期礼用丝织品纹饰制度还为古代中国官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刺绣、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出土纺织品,尤其是丝织品文物极为珍贵。为了更好地探讨该类文物的科技保护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文献和专利为统计数据源,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纺织品文物清洗研究进行关键词分析,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以直观显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讨论纺织品文物在遭受不同污染时的清洗方法和清洗材料的筛选及使用,阐述了研究现状。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80年9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州西禅寺附近发掘了明代户部尚书马森墓。墓内保存极为良好的各种衣着丝织品,显示了我国明代丝织工业的精湛技艺。为了对明代的丝织品遗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为当前丝织品种设计与生产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福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组织了有关人员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开展了分析研究活动。通过参阅有关资料,考证了疑难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