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系列白色革耐光加脂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列加脂剂由耐光硫酸化植物油、耐光亚硫酸化结合型植物油和耐光亚硫酸化合成油组成。制备耐光加脂剂的植物油碘值很低,合成油是饱和的,因而制成的加脂剂具有极好的耐光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植物油进行酯交换、硫酸化、或进一步亚硫酸化反应,再和多种有效成分复配,制得植物油改性结合型皮革加脂剂.  相似文献   

3.
该文总结以植物油为原料合成润滑油基料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选择性氢化、二聚/低聚反应、支链化、环氧化及酯化和酯交换等技术可将植物油转化为环境友好型润滑油基础油;我国对于以植物油为原料合成润滑油基料油研究工作尚处开始阶段,有着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二步法催化氧化工艺,以几种植物油为原料制备氧化亚硫酸化植物油皮革加脂剂。找到了一种优良的催化剂,改善了以往氧化反应耗时、耗能的缺点。并确定了相对较佳的工艺条件,最后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加脂剂。  相似文献   

5.
针对各种天然可再生植物油的不同结构、组成及植物油羟基化得到的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探讨,对植物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植物油在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容易被储藏环境、储藏方式影响,导致植物油氧化劣变,产生醛酮和羧酸类有害化合物。本研究采用自主搭建的双积分球系统结合逆向倍增算法(IAD),实现植物油吸收系数(μa)与约化散射系数(μ′s)的高精度检测。采用该技术对植物油的热氧化的吸收与散射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油的热稳定性与其种类相关。基于特征波长建立植物油热氧化μa和μ′s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度有所提高。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模型的总正确率能够达到95%。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算法,建立植物油过氧化值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特征波长,建立μa和μ′s的PLSR模型相对分析偏差(RPD)均大于3,表明基于吸收与散射特性的植物油热氧化定量预测模型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定量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该文分析了常用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各种油的营养特色。用KOH—CH3OH溶液将植物油皂化后,在三氟化硼作为催化剂的作用下,用CH3OH将样品甲酯化,正己烷提取甲酯化产物。以毛细管柱DB-23作为分离柱,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中含有50%-60%的亚油酸和20%-30%的油酸,营养均衡合理;花生油和芝麻油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相当,有35%-45%,易于人体吸收;菜籽油中含有45%的油酸和15%芥酸,对人体健康有不利作用;橄榄油和茶油中含有75%-80%的油酸,红花籽油中含有约80%的亚油酸,有降低胆固醇功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长期贮藏后植物油理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了室温条件下存贮5年后的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与调和油等不同植物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折射率及电导率。结果表明:过氧化值比酸价的表现更为灵敏;存贮5年后植物油的折射率和电导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作为筛选陈化植物油的有效手段,且操作简便快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人造黄油     
侯开宗 《食品科学》1983,4(2):35-36
>人造黄油是指一些餐桌上用的涂抹油脂和一些用于起稣的油脂。由于价格便宜,在某些地方逐渐代替了黄油。在欧美,人造黄油大多采用经过氢化或结晶化的植物油作原料,氢化或结晶化的目的是使植物油具备适当的涂抹结构。植物油中亦可掺人少量的动物脂肪。油脂的选用和掺和以市  相似文献   

10.
植物油的掺混可用气相色谱法快速鉴定,根据不同植物油脂肪酸组分和含量不同来进行鉴别.采用三氟化硼法对测定样品进行甲酯化,填充柱气相色谱法分离检测,方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无外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厨房排油烟机回收盒中的废油脂在近临界水中的水解,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水油比对水解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反应温度230℃,反应压力4.0 MPa,反应时间5.5h,水油比3∶1.在此条件下,废油脂水解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12.
硫酸铝催化玉米油环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环氧植物油是一种新型无毒增塑剂;玉米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制备环氧植物油良好原料。该实验以硫酸铝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合成环氧化玉米油,研究反应时间、甲酸用量、双氧水用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玉米油30 g、甲酸用量11 ml、双氧水用量35 ml、硫酸铝用量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9 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环氧值达6.3%。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油为原料,KOH作催化剂,通过大豆油与乙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脂肪酸乙酯转化率的四个主要因素(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大豆油脂肪酸乙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KOH用量1.3%,醇油比8.3∶1,反应温度74.8℃,反应时间130min。在此条件下,酯转化率达98.93%。  相似文献   

14.
优化酶催化甘油解法制备甘油二酯马油的工艺。以粗马油、甘油为原料,脂肪酶催化合成甘油二酯,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法,以甘油二酯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底物比(粗马油∶甘油)、反应温度、加酶量及反应时间等工艺进行优化,并用CS-9301薄层扫描仪,对甘油二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甘油解法制备甘油二酯马油的最佳条件为粗马油∶甘油(1∶0.5),加酶量为每克粗马油400U脂肪酶,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40℃,所得甘油二酯马油中甘油二酯的含量达44.18%。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油为皂化反应原料,研究各因素对皂化反应影响,确定合成软皂适宜操作条件,对动力学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大豆油皂化反应总级数为二级,对大豆油和NaOH分别为一级,建立大豆油皂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的氧化动力学规律,考察了5种常见煎炸油在西式快餐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并对煎炸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氧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的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的生成速率及碘值降低幅度最小,相比其他4种煎炸油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亚麻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及稻米油中亚油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大豆油中亚油酸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中油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相应的决定系数R2在0.886~0.987之间,均大于0.85,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表明所构建煎炸油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酶法制备花生油甘油二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生油为原料,采用脂肪酶不完全水解甘油三酯制备甘油二酯,研究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水添加量对制备甘油二酯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脂肪酶不完全水解制备甘油二酯最佳条件为:酶添加量20 U/g(占油重)、水添加量15%(占油重)、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40℃,在此条件下制备甘油二酯,其含量可达57.84%。  相似文献   

18.
彭超  曾哲灵  代志凯  傅婧 《食品科学》2009,30(22):136-139
以樟树籽油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将樟树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单甘酯。采用均匀设计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以酯化率(Y1)和单甘酯的含量(Y2)的最大值为优化目标,考察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用量、醇油物质的量配比、反应时间对樟树籽油酯化反应的影响。对两个试验指标进行回归建模,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01、0.9739。最优目标函数值Y1、Y2 分别为98.2%、12.2%,实测值分别为95.6%、14.4%,最佳酯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32℃、催化剂的用量3.5%(油重)、醇油物质的量配比1.8:1、反应时间2h。  相似文献   

19.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与油中双键摩尔比、反应温度、乙酸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13%,乙酸加入量为油质量的20%,过氧化氢与油中双键摩尔比为1.7∶1,反应温度68℃,反应时间7.5h;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环氧化大豆油为淡黄色黏稠状透明液体,环氧值为6.49%.  相似文献   

20.
在无溶剂体系中,以亚麻籽油和甘油为反应底物,Lipozyme435为催化剂,制备富含α-亚麻酸的甘油二酯,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加酶量和反应温度对甘油二酯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亚麻籽油∶甘油)=5∶3,加酶量8.8wt%,反应温度为58.3℃,反应时间为9.1h。在此反应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中甘油二酯含量约达50.21%,纯化后的甘油二酯的理论纯度可达60.12%,α-亚麻酸的含量达46.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