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海南土壤中分离的12株野生酵母菌株中,筛选到一株能够利用混合糖发酵高产油脂的酵母菌株YP-32,在葡萄糖∶木糖(质量比)为2∶1条件下发酵120 h,生物量、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22.33g/L、13.39 g/L和60.42%;该菌株利用5种不同比例混合糖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均以C_(16)和C_(18)系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棕榈酸和硬脂酸,这3种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0%以上,与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相似,可以作为生物柴油油源。通过形态特征及26S rDNA D1/D2和ITS区域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YP-32为油脂酵母属的Lipomyces orientalis,为我国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啤酒生产废水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从7个酵母菌株中筛选出既能产微生物油脂和菌体蛋白,又能有效降解COD的菌株。考察了优良酵母菌株的发酵周期,并对其所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菌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菌株——Trichosporon porosum D02、1#菌株——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1809对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程度最高,6#和1#2个优良酵母菌株在发酵120 h时的油脂产量、菌体粗蛋白产量、COD降解率分别达到8.93 g/L、6.1 g/L、89.09%和4.62 g/L、4.42 g/L、81.47%。2个优良酵母菌株所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均以C_(16)和C_(18)系为主,含量最高的为油酸(C_(18∶1))和棕榈酸(C_(16∶0)),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分别达到80.33%和61.57%。除脯氨酸未检出外,2个优良酵母菌株菌体蛋白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4.14%和44.23%,可完全充当动物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粗甘油综合利用的途径,采用平板培养和摇瓶发酵的方法从4株油脂酵母菌株中筛选出利用粗甘油发酵产油脂的高产菌株,并考察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对菌株发酵产油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并对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斯达油脂酵母ZW-25利用粗甘油发酵产油脂效果较好;培养基中适宜的碳源氮源组成为:粗甘油浓度40 g/L,酵母粉0.5 g/L,(NH_4)_2SO_42.0 g/L,在此条件下,菌株的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和油脂系数分别可达13.79 g/L、6.97 g/L、50.52%、18.12;菌株适宜的发酵时间为144 h,油脂中脂肪酸主要是C_(16)和C_(18)系脂肪酸。上述结果显示,斯达油脂酵母ZW-25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粗甘油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宋兆齐  王莉  梁峰 《中国酿造》2012,31(6):65-69
对6株产油脂酵母利用葡萄糖、木糖及不同比例混合糖(葡萄糖与木糖)发酵的菌体生长和产油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到一株能够转化混合糖的高产油脂酵母JM-D.该菌株在混合糖比例为3∶1的条件下发酵120h,菌体油脂含量可达23.38%,油脂产量可达2.7g/L;菌体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49.2%;混合糖比葡萄糖更容易被转化生成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的油脂.  相似文献   

5.
从海水中筛选产功能性油脂的微生物,经菌株分离培养,发酵培养,用苏丹黑染色法得到4株产油脂菌株。对4株菌株的产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该4株菌株有较强的合成功能性油脂的能力,并对能够合成DHA的11-6号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确定为乳糖红酵母。  相似文献   

6.
从实验室保藏的15株酵母中筛选获得一株油脂产量相对较高的酵母菌KC 8,经96 h摇瓶发酵培养后,油脂产量为1.22 g/L。利用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的26SrDNA序列与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具有100%相似性;以KC 8为出发菌株,经ARTP诱变,最终从300株诱变存活菌株中筛选得到高产油脂突变菌株Y3,经96 h摇瓶发酵培养后,油脂产量为2.38 g/L;对菌株Y3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菌株在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90∶1,培养基初始pH为6.5时,在28℃恒温条件下摇瓶发酵培养96 h后,油脂产量最高达到了3.96 g/L;GC-MS对油脂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脂肪酸主要由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和二十四烷酸组成,与植物油成分相似。  相似文献   

7.
文中采用了高效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结合流式细胞仪对经过尼罗红染色后的细胞进行了高通量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油脂的粘红酵母菌株,油脂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9.4%。将分选得到的菌株利用柠檬酸废水进行微生物油脂的生产。研究了废水稀释比例、初始pH值、初始补糖浓度对粘红酵母生长、油脂积累和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条件为使用废水原液,pH值为5.5,初始补糖浓度为20g/L。此时,粘红酵母的生物量、油脂含量、油脂产量和COD降解率分别达到9.18g/L、37.66%、3.27g/L和63.3%。并且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脂肪酸的组成。所产菌体的油脂成分中,不含和脂肪酸的含量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10.5%,可达88.32%,主要成分是油酸和亚油酸。表明柠檬酸废水适于粘红酵母进行微生物油脂的生产,并进一步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  相似文献   

8.
马瑞雪  何东平  陈涛 《中国油脂》2004,29(12):48-50
用丝状真菌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利用Co60对其进行诱变育种,经筛选,选育出一株含油率高的2W15-2W2-22菌株,其发酵生物量为12.5 g菌体/L发酵液,含油率51.85%,其油脂脂肪酸组成中γ-亚麻酸为8.5%,花生四烯酸为3.2%.  相似文献   

9.
对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主要组分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碳链长度及双键数目对废油脂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氧化安定性及低温流动性有重要影响。提出了废油脂生物柴油燃料重整的原理及方法,并对比了重整前后废油脂生物柴油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表明:原料油的脂肪酸酯组成直接影响制取所得生物柴油的脂肪酸酯组成;超临界法及氧化改质能够改善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低温流动性(CFI)改进剂对废油脂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改善效果明显;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改进剂能够提高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生物柴油而获得高产油脂的酵母,分离出1株产油酵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RNA基因内转录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 Bank中已有的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对该菌株生长发育和油脂合成进行了研究;对生物量、糖氮代谢、油脂含量以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ITS序列长度为479 bp,与Gen Bank中近平滑假丝酵母相比较同源率接近100%,形态结果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菌株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该菌在0~12 h期间菌体数量稳定增长,糖氮消耗明显为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发酵适应期;12~48 h,此时菌种快速繁殖,糖氮消耗非常显著,为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对数期;48~120 h,菌体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再增长,糖氮消耗稳定为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稳定期;120 h以后,菌体数量减少,糖氮基本消耗完毕为近平滑假丝酵母的衰退期;在120 h左右胞内油脂积累达到最大值,油脂产量为4.5g/L,含油率约为22%,脂肪酸组成主要以油酸为主,并含有少量棕榈酸和亚油酸。因此,该菌作为油脂菌株生产生物柴油具有一定前景,为以后调整培养基含量来增加菌种油脂产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桑黄菌原生质体诱变及发酵菌株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桑黄菌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与He-Ne激光复合诱变处理,经过3代筛选,筛选出了5株变异株SJ1~SJ5。5株变异株都具有较稳定的遗传性,多糖发酵产量比出发菌株均有所提高,其中SJ4比出发菌株增产57.74%,表现最优,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SJ4与出发菌株相比酯酶酶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吉林地区朝鲜族自制泡菜中的发酵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泡菜发酵菌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采集吉林省多个不同地区的泡菜制品,通过MRS培养基分离,16S rDNA测序,分析其乳酸菌种类及数量,同时采用平板琼脂稀释法进一步检测了分离菌对10 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从15 份不同厂家泡菜中共分离得到34 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2 株,短乳杆菌5 株,鼠李糖乳杆菌3 株,干酪乳杆菌2 株,清酒杆菌2 株,肠膜明串珠菌2 株,嗜热链球菌2 株,食窦魏斯氏乳杆菌1 株,弯曲乳杆菌1 株,棒状乳杆菌1 株,嗜酸乳杆菌1 株,坚强肠球菌1 株,Lactobacillus namurensis 1 株。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蒲岚  王涛  周宇科  姚韬  游玲  王松  冯瑞章 《酿酒科技》2012,(9):29-31,35
对分离自窖房空气中的104株霉菌产糖化酶能力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有14株具备产糖化酶能力。结合形态、特征和基于ITS nu-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此14株菌分属于Aspergillus(6株)、Mucor(3株)、Penicillium(2株)、Rhizopus(1株)、Gibberella(1株)、Cladosporium(1株)6个属,Aspergillus为优势属,显示浓香型白酒窖房中空气存在多样性较为明显的产糖化酶霉菌。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470株烟草内生细菌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初筛出抑菌作用较强的27株菌株;利用烟叶组织法进行复筛,获得防治效果超过50%的12株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或假单胞菌属;测试了7株生防菌之间的亲和性,除菌株Y98外,其他菌株之间均表现亲和;根据菌株亲和性及生防效果,选择5株生防菌株进行混配,测定其对烟草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发现芽孢杆菌菌株Y11与假单胞菌菌株Y141在其比例为2:1时的防效较好,且高于单菌株处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钙圈法对来自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区、四川阿坝、甘孜理塘的牦牛酸奶样品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采用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测定筛选菌株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抑菌活性;考察筛选菌株上清液对蛋白酶的耐受性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确定细菌素种类。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出6株菌(编号为A1~A2及G1~G4),其中菌株A1~A2被鉴定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菌株G1~G4被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菌株G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20 mm,且对蛋白酶不耐受,表明该菌株产细菌素,对常见抗生素敏感,经细菌素基因鉴定证实,该菌株产肠球菌素A和肠球菌素P。综上,菌株G3可作为产细菌素益生菌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6.
以白贝自然发酵味液为分离源,分离得到26株疑似乳酸菌,经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鉴定,确定3号菌株和6号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分别对两种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耐酸能力、耐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考察。结果表明,两种菌株6 h后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3号菌株和6号菌株分别于18 h和20 h后进入稳定期,3号菌株生长速度较6号菌株快,且进入稳定期后,3号菌株菌体浓度OD值达到1.73左右,6号菌株达到菌体浓度OD值达到1.56左右;两种菌株6h后,产酸速度加快,18 h后3号菌株菌液pH值达到3.5,6号菌株菌液pH值达到3.6,3号菌株产酸能力较强;两种菌株在pH值为3.5时,均有良好生长,3号菌株菌液浓度OD值达到1.742,6号菌株菌液浓度OD值达到1.597;两种菌株均能耐受3%~4%的盐,6号菌株的耐盐能力略强于3号菌株。两种菌株具有良好的产酸、耐酸和耐盐特性,为后续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红茶菌菌相结构及获取发酵菌株。方法: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对红茶菌菌相组成和优势菌株进行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红茶菌的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大于真菌。结论:细菌中驹形氏杆菌(Kohmagataeibacter)、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为优势菌株,真菌中德克酵母属(Dekkera)、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ormyces)为优势菌株。传统平板培养法分离得到7株醋酸菌、3株酵母菌和1株乳酸菌,其中食糖驹形氏杆菌(Komagataeibacter saccharivorans)1株、腐烂苹果醋酸杆菌(Acetobacter malorum)1株、木驹形氏菌(Komagataeibacter xylinus)4株、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1株、拜耳接合酵母 (Zygosaccharomyces bailii)2株、布鲁塞尔德克酒香酵母(Dekkera bruxellensis)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1株。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高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乳酸菌,以川西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出的300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纸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其GABA生产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高产菌株进行体外耐受力实验和肠道黏附性实验,并确定优势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300株待测菌株中,有24株具有生成GABA的能力,其中产量较高的5株菌分别为:菌株84(1.587 g/L)、菌株155(1.352 g/L)、菌株32(1.124 g/L)、菌株146(1.115 g/L)和菌株172(1.007 g/L)。菌株84在不同pH环境中处理3 h后有20%以上存活率,最高达到50.83%,为5株菌株中存活率最高。菌株32的存活率均能保持在10%~20%,在各pH环境中变化平稳,表明菌株84和菌株32具有良好的胃液耐受力,其余3株乳酸菌不耐酸性环境。在模拟肠液中反应4 h后,菌株84的乳酸菌存活率为37.57%,菌株32为12.8%,表明菌株84对人工肠液的耐受力稍高于菌株32。菌株32对胆盐的耐受力低于菌株84,而菌株84虽对NaCl有较好的耐受力,但较菌株32有一定差距,稳定性较差。在对肠道细胞的黏附实验中,菌株84的黏附能力高于菌株32。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鉴定,确定菌株84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本研究为川西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功能性益生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冬季贮存甜瓜的腐烂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对其类型进行检测分析。利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溶菌肉汤(LB)培养基培养,依据微生物形态特性,真菌的26S rRNA 序列和细菌的16S rRNA 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共分离到22 株菌种,其中真菌13 株:包括青霉2 株、链格孢4 株、白地霉4 株、酵母3 株(梅奇氏酵母2 株、毕赤酵母1 株);细菌9 株:包括沙雷氏菌5 株,丁香菌1 株,克雷伯菌、肠杆菌和芽孢杆菌各1 株。根据26S rRNA D1/D2 区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酵母菌121 和122 可能是梅奇氏酵母属潜在的新种。青霉和链铬孢是甜瓜腐烂致病菌,白地霉和沙雷氏菌是人体致病菌,表明目前甜瓜贮存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