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璐  黄亮  张斌  扶雄  黄强 《食品科学》2023,44(2):101-108
研究不同因素(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对淀粉-脂质复合物(starch-fatty acid complex,SFAC)稳定的皮克林乳液凝胶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稳定机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SFAC颗粒通过吸附于油水界面,形成一层紧密的屏障包裹油滴,形成呈圆状的乳滴,乳滴之间紧密堆积形成稳定的乳液凝胶网络结构。光学显微镜、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等结果显示该疏水淀粉皮克林乳液凝胶在pH 3~9范围内以及离子浓度0.1~0.9 mol/L条件下都能维持乳液凝胶结构并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此外,该皮克林乳液凝胶具有热可逆性,在高温下粒径增大、黏度下降,出现流动性,冷却后可重新呈现凝胶状。研究结果表明疏水淀粉皮克林乳液凝胶在较宽的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范围内均有较高稳定性,适用于多种植物油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胚芽蛋白为原料,制备玉米胚芽蛋白Pickering乳液。研究不同pH(3、5、7、9、11)下乳液的粒径、电位、贮藏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及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乳液类型为水包油型;随着pH的增加,乳液粒径先增大后减小,电位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离心后,pH为5的乳液出现分层现象,离心稳定性最差,其他pH下的乳液离心稳定性均较好; p H为11的乳液在贮藏时间为1、3、7 d时均未出现分层,贮藏稳定性最好;乳液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呈剪切稀释现象,随着pH的增加,乳液的表观黏度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Soybean Protein,SP)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不同摩尔比下(1:0~1:4)形成的纳米复合颗粒的粒径、Zeta-电位、表面疏水性、抗氧化能力,以及由该纳米复合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乳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SP与EGCG摩尔比的增加,纳米复合颗粒和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和Zeta-电位绝对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纳米复合颗粒的表面疏水性减小,抗氧化能力增加;Pickering乳液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逐渐增加。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由于EGCG的加入,Pickering乳液液滴分布较为均匀,不易发生聚结,有助于乳液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食品级皮克林乳液在开发新型功能食品方面表现出潜在应用价值,关于食品级皮克林乳液的稳定剂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大豆纤维稳定玉米油的水包油型皮克林乳液的性质,通过测定ζ-电势、显微结构、乳液粒径变化、乳析指数、离心稳定性,分析了大豆纤维浓度(c;0.125%~1.0%,m/m)和油相质量分数(Φ;10%~40%,m/m)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Φ=10%时,随着大豆纤维的浓度增加乳液的粒径增大,絮凝程度增加,抗聚集稳定性和抗分层稳定性增强;c=0.75%时,随着油相质量分数增加乳液粒径显著增大,乳液稳定性迅速下降,且有明显油析现象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纤维作为皮克林乳液的稳定颗粒有良好的潜力,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大豆纤维稳定的皮克林乳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负载丁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稳定皮克林乳液,提高丁香酚生物利用率。方法 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复合纳米颗粒,以乳液粒径、乳析指数为指标,考察复合纳米颗粒对皮克林乳液稳定性影响;以抑菌率为指标,考察皮克林乳液中丁香酚的生物利用率。结果 当负载丁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浓度达5.00%,油相比例在30%~60%,pH 3.0~9.0,盐离子浓度低于250 mmol/L,储藏时间60天以内时:皮克林乳液液滴颗粒分散,粒径在6~40 μm范围,且乳析指数低于20%,体系较为稳定。与此同时,当皮克林乳液最小抑菌浓度为1.00 mg/mL时,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结论 负载丁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可在油水两相间形成界面膜以稳定皮克林乳液,其抑菌性能通过延长食品货架期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保鲜领域中。  相似文献   

6.
构建可溶性大米蛋白/酪蛋白共架体并探究其自乳化行为。大米蛋白与酪蛋白以质量比1:1在碱性条件下(pH=12)混合,并用0.1 mol/L HCl中和得到共架体蛋白(pH=7)。溶解度及疏水性表征实验表明,大米蛋白与酪蛋白之间通过疏水作用结合,且大米蛋白的溶解度从1.67%提高至91.0%。此外,等温滴定量热法表明共架体蛋白与丁香酚进行自发放热反应。共架体蛋白与不同比例丁香酚进行自乳化,形成平均粒径200 nm,Zeta-电位-30 mV的纳米乳,乳液中蛋白质利用率最高达79.75%,丁香酚装载量为28.54μg/mL,蛋白质与丁香酚的最大结合量为336.78μL/g。贮藏28 d乳液粒径均匀分布且Zeta-电位值不变,表明该乳液具有良好贮藏稳定性。乳液控释研究表明,乳液具有良好控释作用且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以莱阳芋头为原料制备原淀粉,利用热处理方法对淀粉进行改性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对热改性淀粉进行表征。以乳液粒径和稳定性为考察指标,探讨热改性淀粉对皮克林乳液的稳定作用。结果表明,热改性淀粉的平均粒径为1.560μm,Zeta电位为-20.3 mV。与原淀粉相比,更适合稳定皮克林乳液。乳液的粒径及乳化指数表明,在pH 7.1、芋头淀粉质量浓度6.25×10-2 g/mL、油相分数60%、分散强度14 000 r/min和均质时间4 min条件下,形成的乳液较优;而且乳液具有较高的离心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对丰富莱阳芋头淀粉的利用途径和开发新型乳液稳定剂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反溶剂结合热处理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果胶复合胶体颗粒,通过高速均质乳化构建封装肉桂精油的皮克林乳液。为探究蛋白/果胶质量比、体系pH值以及油相占比对乳液的影响,选取包封率、平均粒径、粒度分布(PSD)和ζ-电位为优化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油相占比对乳液的影响最大,pH值与油相占比的交互作用最显著,当蛋白/果胶质量比10 ∶ 4、体系pH 3、油相占比50%时,乳液实际的综合评分最高为85.52,其包封率(82.14 ± 4.86)%,平均粒径(1.277 ± 0.011) μm、PSD(15.69 ± 0.17),ζ-电位(-30.75 ± 1.63) mV。试验结果为含植物精油的皮克林乳液的制备提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拟通过不同11S/7S蛋白比值自组装大豆蛋白来解析热诱导大豆蛋白凝胶结构与功能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在100℃下对大豆蛋白凝胶进行热诱导处理,结果表明:随着11S/7S蛋白比例从0.5/1增加到3/1,蛋白凝胶的粒径增大到原来的1.91倍、二硫键含量从3.463 μmol/g增大到6.551 μmol/g(1.81倍)、表面疏水性减少了1/5。二级结构中β-折叠增加、α-螺旋减少以及ζ电位绝对值的增加均与11S所占比例呈正相关;流变学频率扫描结果显示11S蛋白占比越高,凝胶的储能模量G’值越高,凝胶强度也显著增加了43.2%。凝胶强度与二硫键含量、表面疏水性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分别是0.946和0.789,这表明11S蛋白在形成凝胶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二硫键,对凝胶网络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在大豆蛋白凝胶中11S比例增加,作用力增强,促使蛋白结构发生重排,疏水基团再度埋藏并形成紧密的凝胶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蛋白(SPI)、卵磷脂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蛋白酶作为水解大豆蛋白的酶制剂,对大豆蛋白进行酶解试验。用水解得到的低酶解度的大豆蛋白水解物与磷脂制备复合乳液,测定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ζ-电位、粒径(D43)的变化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限制性水解后的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增强,ζ-电位值增大,乳液乳滴直径减小,其中SPI水解度为3.04%时的样品乳化稳定性最好。过度水解时,复合乳液出现絮凝现象,乳化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葡萄糖酸-δ-内酯诱导的方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乳液凝胶,用于包埋亲水性功能因子异抗坏血酸钠和疏水性功能因子VE,研究乳液凝胶微结构与被包埋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机制。实验利用热处理(85 ℃)控制蛋白质的变性程度,进而调控乳液凝胶的微结构和维生素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溶液热处理时间的延长,乳液油滴粒径增大、Zeta电位减小,而乳液的表观黏度无明显变化。质构和流变分析显示,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凝胶的储能模量和硬度增加,但弹性降低。不同温度下的贮藏实验发现,蛋白质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提高乳液凝胶中复合维生素的稳定性,且复合功能因子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结论:通过改变蛋白质热处理时间可以调控乳液凝胶的微结构,进而达到控制复合维生素贮藏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考察不同超声条件下乳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理化性质(溶解度、表面疏水性、粒径等)及乳液的粒径变化,并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两者的关系,以明确超声条件下复合乳化剂对人乳脂类似物乳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当延长超声时间或增大功率,该体系的表面疏水性、溶解度增大,粒径减小;该体系的表面疏水性是乳蛋白溶液的1. 6~2倍,这说明磷脂与乳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蛋白结构展开。以该体系为乳化剂制备人的乳脂类似物乳液的粒径变化与该体系的表面疏水性、溶解度和粒径的变化呈负相关(R=-1. 000,P 0. 01),即高表面疏水性和溶解度以及小粒径的乳蛋白-磷脂复合体系利于形成小粒径的乳液;超声功率为600 W或时间为35 min时获得的乳液虽有较小初始粒径,但粒径增大程度较大,这与乳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ζ-电位绝对值较低有关。研究结果为对婴儿配方奶粉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将普通粉碎豆渣进行湿法超细化处理,研究超细化豆渣作为皮克林乳液稳定剂的特性,考察颗粒浓度、油相体积分数、pH及离子强度对乳液液滴尺寸、稳定性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细化提升了豆渣颗粒的悬浮稳定性,且当油相分数φ=0.6,水相中豆渣颗粒质量分数≥0.4%时,形成皮克林乳液的粒径为80~140μm,在1~30 d存放期内乳析指数未发生显著变化。水相pH=7时乳液的粒径最大,pH降低时乳液的平均粒径呈单调递减,且乳液稳定性增强。水相中NaCl浓度在100~350 mmol/L对乳液粒径无显著影响。研究还表明,超细化豆渣稳定的皮克林乳液为剪切变稀型流体,其流变学特性受颗粒添加量及水相pH的影响。此研究表明,超细化豆渣具有良好稳定O/W型皮克林乳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大豆蛋白11S/7S比值对豆乳乳液特性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11S/7S比值(0.55~5.09)的大豆品种制备豆乳,并检测豆乳中蛋白溶解度、粒径、Zeta电位、豆乳粘度、游离巯基、表面疏水性和沉淀率等与豆乳乳液特性紧密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大豆中11S/7S比值较小时,豆乳中蛋白溶解度高,粒径小,豆乳粘度小,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高,游离巯基含量多,表面疏水性高,豆乳沉淀率低,豆乳稳定性高。反之,大豆中11S/7S比值较大时,蛋白溶解度低,粒径偏大,豆乳粘度大,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低,游离巯基含量少,表面疏水性低,造成豆乳沉淀率高,豆乳稳定性低。但当原料中11S/7S比值处于3.0~3.49时,各豆乳上述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精油乳液的稳定性和抑菌性,使用吐温80、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作为乳化剂制备不同的香芹酚乳液,探究不同乳液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Zeta电位、抑菌性和贮藏稳定性的变化,并研究了香芹酚(carvacrol, CA)与香芹酚乳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与只使用吐温80制备的香芹酚乳液相比,SDS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香芹酚乳液的粒径和PDI值,增强乳液的Zeta电位值,并将香芹酚乙醇混合液[carvacrol-ethanol solution, CES,m(香芹酚)∶m(无水乙醇)=3∶1]含量由200 g/L提高到了400 g/L,同时抑菌性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并且以吐温80和SDS作为复合乳化剂制备的香芹酚乳液分别在4℃和25℃下贮藏45 d粒径均无明显变化。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0.312 5、0.625 0、1.250 0、0.625 0...  相似文献   

16.
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十聚甘油单油酸酯(DGMO)与酪蛋白酸钠(NaCas)的复合物,以粒径、PDI和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探究了两者质量比对NaCas-DGMO复合物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复合物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NaCas-DGMO复合物的pH值、盐离子耐受性及米糠油水包油乳液乳化性质。结果表明:NaCas与DGMO质量比1:2、80 ℃反应1 h能获得稳定复合物,粒径为238.10 nm,PDI为0.27;浊度实验表明NaCas-DGMO复合物能稳定存在,荧光光谱和FT-IR表明NaCas与DGMO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同时两者相互作用导致NaCas的表面疏水性增强(319.46增至596.45);NaCas-DGMO复合物更耐酸和盐离子变化;NaCas-DGMO复合物具有优异的稳定水包油(O/W)乳液性质,能在油滴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层,防止油滴凝聚。构建的O/W乳液包封柠檬醛后具有很好稳定性,粒径为208~225 nm,PDI为0.18~0.27,储存28 d柠檬醛保留率达78.83%,能实现对柠檬醛的有效保护。因此,NaCas-DGMO复合物不仅能有效稳定O/W乳液,更能将O/W乳液应用于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良好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 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 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 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 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 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 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 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 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相似文献   

18.
该文研究纳米粉碎对乳清浓缩蛋白(whey protein concentrate,WPC)及乳清浓缩蛋白微凝胶颗粒(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micro-gel particles,WPM)粒径、分子量、游离巯基含量和内源性荧光光谱的影响,探究蛋白质多尺度结构的变化对WPM稳定乳液的微流变特性、贮藏稳定性和微观形貌的影响,以表征乳清浓缩蛋白界面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粉碎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乳清浓缩蛋白的粒径并增强粒径分布的集中程度。纳米粉碎预处理后,蛋白质分子量并无明显差异,但是游离巯基含量明显减少,证明了大量分子内二硫键的形成;内源性荧光光谱结果显示WPC的最大吸收波长由333 nm红移至339 nm处,说明内埋的疏水性基团暴露,表面疏水性增强。经纳米粉碎和微粒化处理后,sWPM-8h乳液具有最强的黏性和弹性、较小的固液平衡值、最小的流动性指数和最高的贮藏稳定性。综上,纳米粉碎可以改善乳清浓缩蛋白的界面性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加热、超声、pH偏移联合改性大豆球蛋白(SG),制备稳定性良好且适于作为Pickering乳液乳化剂的纳米颗粒。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改性顺序、加热时间(5~30 min)、超声振幅(0~70%)及超声时间(0~12 min),结果表明,当改性顺序为加热-超声-pH偏移,95 ℃加热20 min 19 s,43%振幅超声5 min 17 s(750 W,20 kHz),pH 12处理1 h时,SG纳米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最小,贮藏(4 ℃)稳定性最强,表面疏水性高达3 516.16。随着离子强度从0 mol/L升至0.6 mol/L,粒径显著增大(P<0.05),电位绝对值和溶解度显著降低(P<0.05),0 mol/L和0.6 mol/L样品能够在4 ℃稳定12 d。随着加热温度从100 ℃升至150 ℃,粒径显著增大(P<0.05),电位绝对值和溶解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0~150 ℃样品在4 ℃稳定5 d。pH 2~10对颗粒稳定性影响较复杂,虽然pH 10样品的粒径最小、电位和溶解度最高,但pH 2样品在4 ℃贮藏时间最长,达20 d。SG纳米颗粒能够经受-80 ℃冻融循环1次。本探究为Pickering乳液乳化剂的开发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非变性大豆乳清蛋白(NWSP)及热变性大豆乳清蛋白(DWSP)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磷脂(Lec)对NWSP乳液、DWSP乳液的影响,并对Lec添加前后乳化体系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大豆乳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ζ-电位、粒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CSLM)等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与纯大豆乳清蛋白乳化体系比较,添加磷脂后的DWSP-Lec乳化体系、NWSP-Lec乳化体系乳化活性显著提高、乳滴平均粒径减小、乳液的ζ-电位值增加,有效阻止了乳滴絮凝聚集乳液稳定性增强,DWSP-Lec乳液稳定性高于NWSP-Lec乳液,这可能是热处理后大豆乳清蛋白分子发生折叠,包埋于蛋白内部的疏水基团及巯基暴露从而增强大豆乳清蛋白与Lec间的疏水交互作用,大豆乳清蛋白-磷脂的协同作用使其乳化活性增强,乳液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