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特征,为减少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4—2011年所报告的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共报告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32起,中毒人数672人,死亡52人,病死率为7.74%。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8月份报告最多;中毒场所以家庭最多,占总起数的75.00%;中毒原因以化学性食物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27.68%,且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也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5.38%。结论:化学类和有毒植物类食物中毒是甘肃省较大级别食物中毒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甘肃省食物中毒的原因、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6—2010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0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1 733人,死亡24人,病死率为1.38%。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三季度发生的起数分别占总数的36.17%和31.91%;中毒场所以家庭和集体食堂较多,分别占总起数的44.68%和34.0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46.81%;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0.00%。结论:食物加工和储存不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甘肃省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投毒及误食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分析甘肃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方法 对甘肃省2004—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8起,中毒2508人,病死率为2.15%(54/2508);报告事件多发生在第二、三季度;中毒场所以家庭最多,占总报告起数的41.03%(32/78);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3.33%(26/78)和60.41%(1515/2508);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2.96%(34/54)。结论 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但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  相似文献   

4.
食事资讯     
2000年全国食物中毒超六千 2000年,卫生部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50起,有6237人中毒,135人死亡。这是卫生部近日向传媒通报的一个内容。 据介绍,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学生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家庭就餐引起中毒的致残数最多。在食物中毒的原因中,由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人为投毒和家药不合理使用造成食物污染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未得到有效控制;有毒动植物中毒不容忽视。有关报告表明:我国目前没有疯牛病 农业部的有关评估报告显示:由于管…  相似文献   

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2 0 0 1年第一季度 ,我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38起 ,中毒 734人 ,死亡 4 0人。现将中毒情况通报如下一、食物中毒情况(一 )食物中毒报告情况时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1月 13 13 9182月 17 2 91153月 8 3 0 47合计 3 8 73 4 40   (二 )食物中毒发生情况1 按致病原因分类中毒原因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细菌性食物中毒 12 10化学性食物中毒 3 160 43 5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3 84其它食物中毒 3 10 11合 计 3 873 4 40  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最多。2 按就餐形式分类就餐形…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为社会性预防食物中毒提出相应策略。利用近十六年国家重大食物中毒通报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季度为重大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中毒人数占总人数的42.50%;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食物中毒为重大食物中毒高死亡类型,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2.58%;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家庭食物中毒为重大食物中毒死亡率最高的发病地点,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58%。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预防食物中毒需要加强管理、监督指导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04—2013年吉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1起,中毒1 622人,死亡25人,病死率1.54%,高发季节是第三季度,致病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植物类(31起)、不明原因(15起)、化学物质类(9起)、细菌类(5起)、动物类(1起)。植物性中毒事件中城市豆角中毒发生率高于农村,而农村毒蘑菇中毒发生率高于城市(P0.05)。结论吉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是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曲靖市2010~2018年食物中毒的原因及规律。方法 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季节分布、致病因素和就餐场所4个方面, 对2010~2018年曲靖市食物中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曲靖市2010~2018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93起, 发病938人, 死亡22人, 病死率2.35%; 第3季度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均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分别占报告总数的72.04% (67/93)、57.78% (542/938)和54.54% (12/22)。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66.67% (62/93)和44.14% (414/938); 其次为餐饮服务单位, 分别占总数的16.13% (15/93)和34.43% (323/938)。结论 曲靖市食物中毒的防控应以降低植物性食物中毒(尤其是野生菌中毒)为主, 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2007-2011年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状况的分析,探讨食物中毒在甘肃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数据汇总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甘肃省2007-2011年共发生食物中毒41起,发病1 644人,死亡26人.2009年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共13起,近2年有下降趋势.致病因素中微生物引发食物中毒最多,为20起,占总发病人数的74.94%;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9.23%.结论:注意饮食卫生、严格食品质量监督、加强安全意识是预防食物中毒和减少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我国历年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食品类别、风险类型及风险因子数据统计和特征分析,开展重大活动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分级方法研究,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预防控制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整理我国2002—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数据,统计分析风险因子的发生可能性及风险结局的严重性,参考澳新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风险级别。结果 食源性疾病涉及高风险食品类别和发生占比主要是蔬菜及其制品(29%)、肉及肉制品(26%)、水产及其制品(17%)、粮食及其制品(10%)、菌类及其制品(8%)。微生物性中毒事件是引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中毒事件发生起数和致死人数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是致死最主要因素。对34种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基本集中在极严重风险(E级)、高危险度(H级)和中危险度(M级)风险等级,占比分别为56%、21%、23%。细菌性事件风险大部分处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病毒和真菌毒素处于高危险度风险水平(H级),寄生虫性处于中危险度风险(M级)。 除瘦肉精、组胺中毒外,发芽马铃薯、亚硝酸盐中毒、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属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 除瘦肉精、组胺和发芽马铃薯中毒外,亚硝酸盐中毒、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属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结论 重大活动中食源性疾病风险整体较高,建议相关部门结合风险食品和因子评估分级结果,在食品采购贮存、加热灭菌、交叉污染、人员健康等关键环节开展监测和防控,并立项制定食源性疾病风险分级及防控的相关标准,为监管或保障部门提供执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4--2009年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14起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所有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9年甘肃省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14起,中毒203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94%。事件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7月和8月高发。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中毒食物主要有毒蘑菇(6例)、菜豆(3例)和发芽马铃薯(1例),有毒蘑菇致死人数占87.5%。结论:蘑菇中毒是导致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陇南地区农村家庭和学校等集体食堂是防范重点。建议采取重点地区重点防控,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干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1998年~2003年家庭进餐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做好家庭进餐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对云南省1998年至2003年家庭进餐引起的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6年间全省共发生家庭进餐所引起的食物中毒286起、发病3592人、死亡165人;占同期全部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的53.16%、29.05%、93.75%,中毒起数逐年上升,中毒食品以植物性食品居首,植物性食品以误食毒草造成的中毒居首,农村婚、丧事家庭进餐引起的中毒发病人数多。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改善群众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是预防家庭进餐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年云南省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530起,发病4 147人,死亡64人。第四季度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0.8%(163/530)、37.4%(1 553/4 147)和50.0%(32/64);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占总数的44.2%(212/480);有毒动物中毒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迪庆州、怒江州、保山市,占总数的80.0%(40/50)。家庭中毒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3.6%(337/530)、40.3%(1 672/4 147)和89.1%(57/64)。引起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食物主要是蜂蛹(7.9%,42/530),引起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食物前5位依次为乌头(30.2%,160/530)、四季豆(29.2%,155/530)、蓖麻子(5.3%,28/530)、蜂蜜(3.8%,20/530)和油桐(3.6%,19/530)。结论 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广泛宣传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云南省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云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及空间相关分布,为制定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云南省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描述和分析时间、发生场所、空间相关性和毒蘑菇种类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并探索该类事件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报告,分析甘肃省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地区、中毒场所分布和致病原因等特征。结果:2004--2010年间甘肃省发生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均呈现集中在二、三季度高发的趋势,其中化学和有毒植物类食物中毒的报告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多发场所主要为家庭(41.2%)、学校食堂(20.6%)和农村聚餐等(19.1%)。微生物类食物中毒所占比重最大(41.2%)、波及人数最广泛(83.9%);有毒植物类发病率最高(37.5%,P〈0.01),其中以毒蘑菇、菜豆中毒为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72.0%、60.2%);总体来讲化学类病死率最高(19.7%,P〈0.01),但病死率最高的前3位原因是肉毒梭菌(50%)、农药鼠药(46.3%)和毒蘑菇中毒(38.9%)。结论:从事件波及范围、构成比来看,微生物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致死性角度看,化学类的农药/鼠药和有毒植物类的毒蘑菇中毒更具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全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660起,累计报告中毒17 955人,死亡196人。第四季度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云南、广西、四川、广东、贵州是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高发省(自治区);菜豆中毒事件占事件总数的53.3%(352/660),乌头、油桐、蓖麻子、发芽马铃薯和钩吻引起的中毒事件占事件总起数的24.5%(162/660)。集体食堂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加工处理方式不当和误认误食是引发中毒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集体食堂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规范食品标签和食品宣传,及时预警、监测、报告和处置食物中毒事件,开展公众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控制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8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探讨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91起,累计报告病例7 856例,死亡98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6.77%(107/291)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