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为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以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为抓手,将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课程融合,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需解决的问题。以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意立裁课程为例,通过分析高校专创融合现状,阐述在课程建设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实践的必要性,探讨服装类高校专业课教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改革实践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广西轻工业》2019,(5):156-158
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新形势下构建校企紧密合作、企业全面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有效的实施方法和措施,摸索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管理方法,以期为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探索,在组织机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其与以往不同之处。新建本科院校产业学院要在尊重高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遵循共享与融合、跨界与耦合、服务与自洽、规范与自主的原则导向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5.
李海霞 《中华纸业》2024,(3):130-132
科教融合是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旨在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是在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它通过校内外多方资源的合作协同,打破教育孤岛,构建协同教育生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成才提供有力支撑。本文积极探索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有利于科研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期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结合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针对目前纺织行业的技术现状及我国纺织行业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分别从课程层面和实践层面探索了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中促进纺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代纺织产业发展需求,文章通过对纺织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搭建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重构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创建了“两团队、六融合、八平台”学科竞赛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轨制育人模式,引入渐进式的双创助推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了实践教学、学科竞赛、校企融合、双创创新,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纺织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为背景,构建优质工作室制"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专创融合"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新措施。研究三螺旋理论、科学竞赛模式、学分互换模式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新机制。研究基于创客空间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完善新时代服装设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推动高职"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陈华钢 《西部皮革》2021,(7):40-41,44
美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和项目化教学,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对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建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培养方法、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教学资源、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余肖红  马掌法  胡孙跃 《家具》2012,(1):99-102
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又难以满足办公家具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本文结合浙江农林大学近几年在校企合作培养办公家具储备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对办公家具储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办公家具储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模式的创新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几年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各个专业都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积极改革,食品专业也进行相关的探索。结合食品专业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深入探讨目前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学实践改革来突破这些问题。从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需要着手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应用型能力,可以通过建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为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切实可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为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需求和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一体化。产教融合则是为应用型的本科高校提供了服务导向、资源导向和发展导向,更是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有效衔接。并在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学科专业标准与专业要求、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由此,产教融合背景下“个性化、差异性”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才得以提出,从而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究,并结合了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构建科学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推进个性化、差异性协同育人的举措,形成更具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林燕 《福建轻纺》2024,(2):79-83
文章从新文科背景出发,以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针对设计学科学科知识单一等问题,以广东科技学院设计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建构设计学科“厚基础、强实践、重融合、促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均属专业顶层设计,它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以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实施工学交替“2+1”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解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6.
吴良  邱高  瞿斌  郭萍 《纺织教育》2008,(1):19-22
以东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实例,阐述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基本途径。通过实施新一轮学分制改革,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实践平台,有效推动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实践效果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8.
培养交叉复合型跨学科创新人才,既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工科、新医学和新经济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体现。文章以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认识展开了讨论,并创新提出构建"3+3+3"贯通式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从强化素养教育、学科前沿、实验研究三个方面深入论证了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变局中,这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面向未来与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教育改革也必将深入推进。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人才问题,以及食品类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现状,提出高校应主动应变。文章以渤海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的食品类专业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坚持思政引领、改革培养模式、科研反哺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和强化创新训练"五位一体"的食品类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模式及实践过程。该体系的实施稳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了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对创新一流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内涵建设,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食品类新工科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渤海大学食品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在把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高、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和升级原有理科优势专业,摸索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技术性应用型的食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