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总结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为社会性预防食物中毒提出相应策略。利用近十六年国家重大食物中毒通报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季度为重大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中毒人数占总人数的42.50%;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食物中毒为重大食物中毒高死亡类型,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2.58%;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家庭食物中毒为重大食物中毒死亡率最高的发病地点,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58%。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预防食物中毒需要加强管理、监督指导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防食物中毒篇 当心这些有"毒"食物 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最多见的一类,发病率通常较高,但病死率较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份最多,7~9月尤易发生.最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是动物性食物,其中畜肉类及其制品居首位,禽肉、鱼、乳、蛋类也占一定比例;剩饭、米糕、米粉等植物性食物,未低温保藏时易出现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007-2011年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状况的分析,探讨食物中毒在甘肃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数据汇总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甘肃省2007-2011年共发生食物中毒41起,发病1 644人,死亡26人.2009年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共13起,近2年有下降趋势.致病因素中微生物引发食物中毒最多,为20起,占总发病人数的74.94%;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9.23%.结论:注意饮食卫生、严格食品质量监督、加强安全意识是预防食物中毒和减少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广西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提高事件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2014年广西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涉及的食物种类、发病原因、致病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广西累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98起、发病2 446人、死亡35人。引发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混合性食物、畜禽肉及其制品和桐油果、蓖麻籽等,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误食误服、加工不当和交叉污染。微生物是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植物类死亡人数最多。结论不同食物引发食物中毒的途径、方式和致病因素有着其规律和特点,应制定高风险食物目录清单,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甘肃省食物中毒的原因、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6—2010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0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1 733人,死亡24人,病死率为1.38%。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三季度发生的起数分别占总数的36.17%和31.91%;中毒场所以家庭和集体食堂较多,分别占总起数的44.68%和34.0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46.81%;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0.00%。结论:食物加工和储存不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甘肃省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投毒及误食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近年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韶关市共发生植物性食物中毒31起,中毒人数384人,死亡8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72.73%.第二季度为全年中毒高发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苦瓠瓜;中毒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学生为高发人群;钩吻及毒蘑菇中毒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学生为高发人群,家庭和学校为高发场所的特点,要加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要提高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毒素与食物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安全性是食物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然而在食品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仍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食物安全事故,食物安全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食物中毒至少食物安全有20万~40万人。近10年来,日本和欧美等国食物中毒事件逐年增多。食物中毒是指人体因吃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的食物,或者吃了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食物而引进的中毒。其中微生物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类群主要包括细菌和霉菌两大类。本文对食物中主要致病细菌和霉菌产生的毒素、病菌来源和防御措施作一些介…  相似文献   

10.
<正>食物中毒的症状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天然毒素或化学物质的食物,而发生身体不适的症状,通常以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障碍为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或伴随发烧等症状。日常发生的食物中毒具有以下的特性:是潜伏期短。二是急性肠胃炎。三是中毒之发生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密切关系。不过,除了引起急性肠骨炎的食物中毒之外,也有些毒素或有害物质是在长期累积人体之后,才引起人体器官、系统方面功能的障碍,亦或有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显示,病原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交叉污染非常常见,沙门氏菌成为食物中毒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人群食品安全意识,特别要宣传家庭餐食制作过程中应严格做到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完全煮透、安全温度保存食物等预防食物中毒的知识,预防因操作不当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实验室快速检测确定致病因子,根据致病因子发病潜伏期推断可疑餐次及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食品/环境卫生学调查、采样及检测结果,判定中毒餐次及食物。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食物与发病之间存在关联,病例发病潜伏期及临床表现符合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病特点,留样食物和病例血液检出米酵菌酸。结论 中毒餐次为2020年7月19日晚餐,中毒食物为炒河粉,原因是某食品厂在生产、运输等环节存在违规操作,使河粉受到细菌污染,细菌增殖并产毒,导致此次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某市集体食堂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预防控制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某市2001-2007年发生的集体食堂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录入电脑,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1-2007年某市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65起,中毒人数1785人。②集体食堂食物中毒的发生数和中毒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季节是每年的5-11月份。③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集体食堂食物中毒的75.38%,以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四季豆为主。④中毒人群具有进食场所和进食餐次的高度聚集性,但年龄、性别和职业无特异性。⑤潜伏期最短12min,最长2670min,平均670min;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为主。⑥引起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依次为凉拌菜、四季豆、烧鸭和白切鸡。⑦经营单位半数以上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当部分的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且大部分厨房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结论某市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存在高峰季节、高危食品,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持久广泛宣传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曲线推断可疑餐次,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食物与发病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采集剩余食物等相关样品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餐次是8月15日晚餐,食用炸鲐鱼与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卡方检验P0.05),检出剩余食物炸鲐鱼组胺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结论食用组胺超标的炸鲐鱼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1984~1993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1984~1993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滕仁明赵涛冯来强北京市卫生防疫站(100013)预防食物中毒是食品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对1984~1993年北京市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探索食物中毒发生的特征和规律,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沙门氏菌检验、志贺氏菌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可疑食物中毒食物和患者肛拭子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一份剩余食物样品和两份患者肛拭子均检出沙门氏菌,但均未检出其余致病菌;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抽检的食物样品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由沙门氏菌污染引起,与其余致病菌无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使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下降,掌握食物中毒的特点及规律,使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更加科学地、有的放矢地开展,现将1986年北京市食物中毒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农村群体性食物中毒,对2003年第2季度在临夏州康乐、广河、和政3县农村连续发生的4起群体性食物中毒进行了分析,4起食物中毒共计446人用餐,发生中毒273人,总中毒患病率为61.21%,经实验室检测,在所采集样品中均检出变形杆菌(未进行生化分型).中毒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下人群,都是由共同进食同类食物引起,发生时间均在春夏季(4月、5月).通过分析这4次中毒事件,须吸取的教训是:应将农村群体性用餐纳入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群体性活动中的饮食卫生差,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群体用餐多,而卫生意识差,须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农村畜禽检疫与卫生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其讲求饮食质量,避免发生食物中毒;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等群体性聚餐较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食物中毒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天气渐热,因微生物的活动而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也逐渐增加。根据媒体报道,欧美人因食物中致病微生物而导致的死亡人数,按人口比例计算大大超过我国。环境中的致病菌不可能赶尽杀绝,预防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最简单易行的措施还是注意卫生和加热杀菌。直到几十年之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居民还没有喝上卫生有保障的自来水,医疗条件也不太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2003年~2015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对中国知网收录的2003年~2015年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暴发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为共收集到发生在2003年~2015年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事件86起,累计发病2 431人,死亡0人。肠毒素A(enterotoxin,sea)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多,其次为肠毒素C(enterotoxin C,sec)。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大多发生在夏、秋两季,然而食物中毒人数以春季最多,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中毒人数最少。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多。肉及其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因此,应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开展主动监测,指导合理加工或保藏食物,防止食物交叉污染或腐败变质,从而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