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色纺织物呈色机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建立了基于离散Fréchet距离与皮尔森相关系数的光谱泛相似测度模型;结合特征间的类内距离与类间距离, 构建了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差异性判别准则,并应用于色纺纱线与其织物间的颜色传递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色差分析模型,建立的光谱泛相似测度模型与差异性判别准则具有稳定且有效的颜色表征与判别能力;同时,染色纤维的混配比、性状特性、种类以及捻系数差异均会对其纱线和织物的呈色产生显著影响;当染色纤维混配比差异小于2.0%以及纱线捻系数差异小于10时,纱线与织物间存在颜色变化,但相对于纤维性状与种类差异而言,织造过程引入的影响有限,属于弱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色纺加工中染色纤维整体呈色特性难以准确描述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混合色彩空间的独立特征颜色分析模型。对Lab与HSV 2种颜色空间中具有相同属性的颜色分量进行独立融合,并构建混合色彩空间;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三阶颜色矩和局部纹理统计特征对色纺织物图像的颜色信息进行表征与融合。结果表明:对于色纺针织物或梭织物而言,所建立的颜色表征模型不仅能够对较大范围内的质量配比变化进行有效表征,而且对于染色纤维细微调整而导致的颜色改变亦能准确表达,具有理想的鲁棒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色纺纱线中有色纤维配比的经验性及耗时性等问题,在结合视频显微镜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色纤维颜色分类及比例测定方法。首先将色纺纱线解捻获得色纤维,在轻微张力下排列在载玻片上,利用视频显微镜进行图像采集;然后采用投影方法定位色纤维,再提取出每根纤维中心线上的像素点,分别取所有像素点的R、G、B分量的平均值构成特征向量来表征该根纤维;最后将RGB模型的特征向量转换到L*a*b* 模型并通过聚类算法对色纤维进行分类,确定图像中各颜色纤维所占比例。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实现色纺纱线中色纤维种类的确定及比例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原色活性染料对黏胶纤维进行染色,将染色后纤维纺成纱线并织成织物,研究了三原色活性染料染色纤维、色纺纱线及色织织物三者之间的颜色关系及规律。结果表明,在试验染料用量范围内,有色黏胶纤维的反射率曲线与其纱线、织物的反射率曲线走向一致,且随着染料用量增大,有色黏胶纤维的反射率曲线则不断靠近其纱线、织物的反射率曲线;在相同染色条件下,黏胶纤维纱线与织物的反射率曲线基本重合,说明纱线与织物的颜色深度相近;不同用量染料染出纤维色深度与染料用量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同一染色深度下,纤维及需要纺纱的纤维染料用量存在一个差值,且该差值与染色深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色纺加工中机织物组织结构参数变化而导致的色纺纱线选配调整难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均匀三元结构描述子的图像混合特征提取算法,对色纺机织物组织结构与呈色一般规律展开研究。以聚类分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特征类内距离的呈色特性分析模型,并用于色纺纱线与其机织物呈色特性与颜色传递的表征。结果表明:建立的图像特征提取算法与呈色特性分析模型具有理想的色度学指标表征与判别能力;对于具有不同质量配比与捻系数的色纺纱而言,不同的织造过程均会降低其呈色的差异性与层次感;同时,相较于平纹与缎纹,斜纹对织物呈色差异性弱化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针对色织物加工中存在颜色管理效率低下、色样传递周期长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离散Fréchet 距离准则与色差分析公式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同时,以聚类分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类内距离与类间距离的色度学指标差异性判别准则,并应用于原色纤维混配色织物的色度学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及一般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与差异性判别准则具有理想的色度学指标表征与判别能力;当原色纤维质量配比总体差异大于1%时,其色纺织物的色度学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原色纤维的长度、种类以及捻系数差异均会导致其色度学指标的显著改变。研究结果对于最终建立原色纤维混配色预测模型以及色纺企业的实践生产均具有积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捻度的色纺纱线颜色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色纺纱捻度变化、纤维颜色的亮度深浅将按建立的回归曲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各部位不同颜色鲜烟叶的高光谱特征及其与颜色参数的关系,为科学判定烟叶成熟度提供参考。  方法  研究了各部位烟叶颜色参数和高光谱特征的变化规律,对颜色参数和高光谱特征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基于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了颜色参数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  结果  随着落黄程度的提高,颜色参数L、b、C呈不断增大的趋势,a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H°呈不断减小的趋势;高光谱特征参数随烟叶颜色的改变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高光谱特征参数与各颜色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基于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的颜色参数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  利用高光谱技术对鲜烟叶颜色参数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化学纤维工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有色纤维原料品种及色谱逐渐齐全,棉纺织厂色纺纱线生产日趋普及,如何防止色纺纱线生产中极易出现的色差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现根据本厂近二年来在生产色纺纱线时所遇到的问题,就如何防止色差谈些粗浅意见。一、加强色纤维管理 1.为防止色纺纱色差的发生,在确定成纱颜色时就要考虑到生产管理上的方便。根据实际现象观察及“色纺颜色系列的试验”,用“色位对比法”证实,色纺纱颜色色谱中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色纺企业配色打样效率和配色效果,以Friele光学模型为基础,结合全光谱匹配配色算法,以某色纺企业的实际生产为例探讨色纺纱的计算机修色算法。首先随机确定21个混色标准样,分别从现有的80种单色棉纤维中选择2~4种计算拟合配比并打样,测得21组样纱的实际色差均值为2.36。将拟合配比进行赋值循环以计算标准样与仿样的反射率偏差最小时的配比调整量,用以修正拟合配比,并再次打样验证。结果表明:拟合配比第1次修正后实际色差均值为1.215,其中最小色差为0.59;经第2次配比修正后,实际仿样与标准样的色差均值减小到0.67,且每组色差均小于1,即所设计的修色算法精确度较高,且适用于企业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有些企业用一种纺纱方法纺色纺纱小样,在小样被接受后,用另一种纺纱方法纺批次样,然而所得批次样与小样之间的色差能否被接受的问题,本文将相同配比的有色纤维混合体,分别通过环锭纺、转杯纺以及快速纺三种不同的小样纺纱流程纺成纱线,绕在纸板上,再经过测色仪测色,比较不同纺纱流程下纱线之间的色差,并对造成色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杯纺纱线与快速纺纱线之间的色差均值为0.36CMC(2:1)单位,环锭纺纱线与快速纺纱线之间色差均值为0.95CMC(21:1)单位,环锭纺纱线与转杯纺纱线之间色差均值为0.77CMC(2:1)单位,造成色差的主要原因是成纱方法不同,引起纱线结构与纱线表面状态不同,进而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反射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纺纱技术无法精确调控纱线色彩分布规律纺制色彩渐变纱线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在线调控成形纱线色彩渐变的三通道数控纺纱机制并成功纺制了色彩渐变纱.设计了三色彩纤的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了包含全体混合子样的混合比矩阵、混合色谱矩阵及其混合色谱;基于混合比矩阵规划了行渐变、列渐变和对角渐变等3类渐变路径,并给出了对应的渐...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数码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红、黄、蓝三原色粗纱纺制混色纱并织成织物,测量其颜色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分别求出单色纤维的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建立各自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采用这二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混色织物的颜色及有色纤维的混合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0.896,平均比例误差为2.84%;利用相对值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1.35,平均比例误差为3.04%;与相对值法相比,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可更好地预测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及混色纤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棉色纺纱更精准的配色,以色纺纱配色中常用的光学 Stearns-Noechel 模型为基础,采用青、品红、黄、黑、白5种颜色的棉纤维,按照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混合比例进行纺纱制样,并利用分光光度仪测量光谱反射率值。针对 Stearns-Noechel 模型中的待定参数,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法进行优化,得到3个新的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将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系列研究,所得到的参数值更加合理,对应的修正模型在配方预测上更加精确,利用该模型得到的预测样与标准样之间的色差在3个修正模型中最小,总平均色差0.75 (CMC(2:1)),可满足棉纤维配色中的色差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数码转杯纺混色纱中纤维混合比例与喂入位置对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纺制5 种纯棉混色纱,制作纱线横截面切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并结合纱线的纵横向微观结构及织物的外观效应,多方位分析数码转杯纺成纱中纤维混合特征。结果显示:各组分混合比例和其喂入位置对数码转杯纺纯棉混色纱中的纤维转移分布规律无显著影响,各有色纤维的汉密尔顿指数在-25% ~25% 范围内呈正态分布;表层纤维在纱线纵向不同位置的实际混纺比并不严格一致,纤维的实际含量在设计含量±10% 的范围内变化,这种纤维转移特征使纱线及其织物表面呈现出斑斓的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17.
针对色纺纱配色原理复杂,难以对其进行颜色预测和配色的问题,归纳分析了几种可用于色纺纱计算机配色的预测模型在应用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Stearns-Noechel 模型、Kubelka-Munk 理论、BP 神经模型的计算精度较理想,Friele 模型精度较低;Stearns-Noechel 模型和Friele 模型需求解未知参数且参数对预测精度影响较大,Kubelka-Munk 理论与理想条件仍有差距且计算烦琐,BP 神经网络需要大量训练样本加强泛化能力。最后指出:色纺纱的配色应在继续提高传统配色模型精度的同时,改进求解配色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寻求新型配色模型;同时应注重企业个性化的参数设定,以及通过原液着色纤维的标准化,简化配色中的复杂计算,提高色纺纱的计算机配色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适应色纺纱线个性化、高档化的市场需求,开发一种基于数控耦合牵伸理论的色纺技术。其技术关键在于两组合后罗拉由两个伺服电机驱动,与中罗拉形成相互独自的两个后牵伸区。通过调节伺服电机速度控制两根粗纱随机且相互耦合的牵伸比,在前罗拉钳口处形成具有等线密度的色纺段彩纱。分析了双组份耦合牵伸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其配色花型分布控制的基本方程,用实验验证了等线密度段彩纱随机性花型的可设计性与再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