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弱酸性深蓝5R和中性蓝BNL酸性染料对改性锦/棉织物染色,分析了改性剂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染色pH和染色温度对改性锦/棉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探讨了固色工艺对染色织物色牢度的影响,测试了改性织物的升温上染速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采用6 g/L改性剂和2~4 g/L氢氧化钠对锦/棉织物改性,染色温度90℃,pH为2~4,弱酸性深蓝5R和中性蓝BNL可在锦/棉织物上获得较好的同色性,染色后采用双固色工艺对染色牢度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曹机良  李亚辉  韩付响 《染整技术》2011,33(12):10-12,28
探讨了染色温度、pH值、元明粉用量和染料用量对分散蓝2BLN与中性固色活性染料Argazol蓝NF-BG对大豆/PTT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后染色织物的表观色深K/S值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染料对染色织物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中性固色活性染料NF1.2%omf,分散蓝2BLN0.4%omf,染色pH为7,元明粉用量为50...  相似文献   

3.
《印染》2021,(5)
针对纺织行业中废旧棉及印染废水带来的环境问题,采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废旧棉进行改性,并用于阴离子染料废液的吸附,重点考察了改性废旧棉对活性蓝19和酸性蓝260的吸附行为及循环吸附/脱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废旧棉对活性蓝19染料的吸附量高达260.72 mg/g,对酸性蓝260染料的吸附量达235.41 mg/g;对活性蓝19染料和酸性蓝260染料的4次循环吸附/脱附总量分别为535.32 mg/g和283.75 mg/g,表明改性废旧棉具有一定的重复利用性,且对活性染料的循环吸附效果优于酸性染料。  相似文献   

4.
选用分散蓝H-BL、分散蓝K-BL和分散蓝366三支染料,按不同的拼混方式制得分散蓝ES-2B和分散蓝EF-2B。考察了各染料的配伍性、色光、色牢度及助剂的选择和用量等因素对拼色效果的影响,并对两支复合染料与分散蓝56的光谱性能、色牢度及染色残液的COD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支复合染料染色织物的耐水洗、耐摩擦和耐升华色牢度均优于分散蓝56,且选用的染料单体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及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分散蓝56的代用染料进行染色加工。  相似文献   

5.
针对常规涤纶常压难以上染的问题,对一种新型改性涤纶的热性能和染色性能进行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分析等对纤维形貌及热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纤维具有纵向沟槽及横向十字形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2℃,结晶温度为131℃,熔点为241℃,初始热分解温度为402.8 ℃。利用亚甲基蓝上染纤维,测得纤维的染色饱和值为5.8。使用Maxilon 阳离子染料(红、金黄、蓝、黑)对织物进行染色并绘制上染速率曲线,结果表明:入染30 min后可达到染色平衡,染色保温时间为30min,染色样品色牢度均能达到4级左右;黑色染料用量为5%(o.w.f )时,K/S值变化趋于平缓,干湿摩擦牢度为4∽5 级。  相似文献   

6.
问一:我厂是加工各种纤维纱线的染厂,请问在染锦纶丝时选用弱酸性染料还是中性染料?中性染料蓝BNL染锦纶时,为什么有时颜色深、有时颜色浅?合理的染色工艺如何?希能帮助解答,谢谢。(常州华亚线业公司化验室 邮编213000)  相似文献   

7.
采用弱酸性红GN、中性深黄GL、中性蓝BM三种染料对锦纶和酸性易染氨纶纤维进行同浴染色,研究了它们对两者的染色性能,讨论了染液浓度、染色温度、保温时间及染浴pH值等工艺条件对酸性易染氨纶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得出了各染料对易染氨纶/锦纶同浴染色时同色性的最佳染色工艺,并测试了在此工艺下染色后两种纤维的皂洗色牢度。结果表明:易染氨纶/锦纶染深色时不存在色差的问题,染浅色(染料用量1%(owf))时在染色温度70℃,保温时间60min,染液pH 4.5,浴比1∶30的工艺条件下同色性较好;并且在此工艺下用该三种染料染色后,两种纤维的沾色牢度和褪色牢度都能达到生产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8.
凹凸棒石粘土对水溶性染料的吸附脱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媛媛  范雪荣  王强 《印染》2006,32(18):11-13
研究凹凸棒石粘土对几种水溶性染料的吸附脱色作用,并对其中脱色效果较明显的亚甲基蓝和弱酸艳蓝RAW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粘土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均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振荡有利于吸附,而温度、pH值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均无显著影响;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可以提高凹凸棒石粘土的吸附量,相同条件下凹凸棒石粘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高于弱酸艳蓝RAW.除活性染料外,凹凸棒石粘土对其它染料的脱色性能均优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9.
阳离子染料可染型聚酯纤维(简称CDP),是常规聚酯纤维的变性产物。因为该纤维既保留了原有聚酯纤维的大部份性能,又具有较常规聚酯纤维优良的染色性能,它的性能介于聚酯纤维和腈纶纤维之间,既可用分散染料染色又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但由于它的基本性能还是聚酯纤维,故仍需要在高温条件下染色(115℃—120℃)。而一般阳离子染料耐热性能不是都能适应,为选择适用的染料有必要对现在国内用在腈纶纤维的阳离子染料耐热性进行筛选,并进一步研究其受热分介的因素。从而为制定该纤维染色工艺及选择染料提供依据,我们做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下列三个部份: 1.染料耐热性能试验。2.染色中各工艺参数对染料热稳定性的影响。3.关于实际热分解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活性蓝KN-G利用率,减少染色残液的排放,实现生态染色,利用中和法获得水解再生活性染料,再利用再生活性染料和补加原态染料对棉针织物进行一浴两步法连续染色。对原态活性蓝KN-G、水解活性蓝KN-G、水解激活再生染料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对比了原态染料和激活后的染料染色后试样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激活后的部分染料具有与原态染料不一样的氯原子活性基,多次连续染色试样与原态染料染色试验样品相比,两者试样K/S值同一性较好,且具有良好的色光和耐水洗色牢度,织物耐摩擦色牢度、顶破强力、伸长率基本不变,染色残液可以实现连续11次染色。  相似文献   

11.
二甲基乙酰胺溶剂热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热稳定性和热安全性,利用微量量热仪(C80)对DMAc的热分解行为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DMAc的分解过程的特性曲线及相关实验数据。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求解出DMAc的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反应焓等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利用动力学参数算出DMAc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对其热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DMAc在空气气氛中发生自分解放热反应,反应热为32KJ/kg、活化能为178.1KJ/mol;根据Semenov模型推算得到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为93.7℃。DMAc具有较大的热危险性,在使用存储过程中应防止温度超过其SADT而引发分解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2.
发芽是改善谷物品质的绿色加工方法。为了探究发芽对小米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差示量热扫描法、热重分析法对发芽小米淀粉的热分解机制及其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米发芽后淀粉糊化温度升高,糊化焓、回生度、回生速率均减小;未处理及发芽处理小米淀粉热分解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热分解温度范围为295~360℃,分解速率最快的温度范围为298.49~305.01℃;发茅小米淀粉活化能、指前因子、焓值、熵值(绝对值)及吉布斯自由能均较未处理小米淀粉减小;未处理及发茅小米淀粉热分解最概然机制函数均为G(α)=lnα,最概然机制为单分子消除反应,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纤维素熔融纺丝技术是纤维素纤维加工的新思路.以二醋酸纤维素(CDA)为接枝骨架,L-丙交酯(L-LA)为接枝单体,在辛酸亚锡(Sn (Oct)2)的催化下,通过L-LA的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纤维素醋酸酯和聚乳酸的接枝共聚物(CDA-g-PLAs),并利用FT-IR、 1H-NMR、DSC、和TG-DTG对其结构和热性能...  相似文献   

14.
探究赖氨酸-半乳糖(lysine-galactose,Lys-Gal)对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热分解的影响,通过建立TMAO-Fe(II)体外模拟体系,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研究Lys-Gal对TMAO热分解生成甲醛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控制TMAO的降解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Lys、Gal以及Lys-Gal的混合物均对TMAO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较高的反应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及较高的浓度比下Lys-Gal更能促进TMAO热分解,相应的分解产物甲醛、二甲胺、三甲胺的生成量显著增加。且Lys-Gal-TMAO-Fe(II)体系中TMAO热分解的DSC曲线变化最显著,吸热峰由2 个变为3 个,热分解温度变低,更能促进TMAO的热分解。Lys-Gal促进TMAO-Fe(II)溶液中TMAO的热分解,可能与Lys-Gal能够降低TMAO的热分解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乳糖对鱿鱼中氧化三甲胺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鱿鱼高温氧化三甲胺(TMAO)热分解的内源刺激因子,从热分解动力学角度研究还原糖对TMAO热分解生成甲醛、二甲胺(DMA)和三甲胺(TMA)的影响。高温条件下鱿鱼中TMAO降解生成甲醛、DMA和TMA,而还原糖也表现表现下降。通过体外筛选,发现7种还原糖的添加能显著促进鱿鱼上清和TMAO-Fe(Ⅱ)体系中甲醛的产生,其中半乳糖的刺激作用最强,且对鱿鱼上清和TMAO-Fe(Ⅱ)体系中TMAO热分解产生FA、DMA和TMA也表现相似的促进作用。比较研究了TMAO-Fe(Ⅱ)和TMAO-Fe(Ⅱ)-Gal的热分解动力学,发现FA、DMA、TMA和TMAO含量变化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TMAO热分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观活化能高于第二阶段,半乳糖的添加能明显降低活化能。因此,为了控制鱿鱼TMAO分解生成甲醛,在鱿鱼制品加工过程中应降低半乳糖等还原糖的添加。  相似文献   

16.
聚苯硫醚纤维的热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聚苯硫醚(PPS)纤维的热降解动力学,采用热失重法分析了聚苯硫醚纤维在氮气氛中以一定速率升温时的热降解动力学行为。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及Friedman3种方法研究得到PPS纤维在氮气氛中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并对PPS纤维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PPS纤维的初始热降解温度及热降解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均升高。采用Flynn-Wall-Ozawa及Friedman法得到PPS纤维的平均活化能、反应级数、指前因子分别为:185.0 kJ/mol、1.21、5.7×109;而采用Kissinger法得到PPS纤维在热降解速率最大时的活化能、指前因子分别为:228.3kJ/mol、2.9×10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不同种类烟碱盐的热稳定性差异。  方法  采用TG-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烟碱盐的热失重特性及产物释放规律,并基于Coats-Redfern法获得各烟碱盐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热动力学参数。  结果  (1)试验选定的6种烟碱盐热失重特征参数差异明显,磷酸烟碱盐热分解呈现两阶段的失重过程,最大失重速率最低,热分解温度区间最宽,具有最低的CPI为0.12×10-3%/(min×℃2),热稳定性最佳;其余5种烟碱盐均呈现单一的失重阶段,Tmax在150.3℃~204.9℃之间;各样品的失重过程均发生吸热现象。(2)磷酸烟碱盐、苯甲酸烟碱盐及草酸烟碱盐-1:1的反应活化能及指前因子较低,热分解反应活性小,热稳定性高。(3)有机酸类型及酸与烟碱的摩尔比是影响烟碱盐稳定性及热释放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蒜氨酸在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研究了蒜氨酸水溶液的热分解动力学过程,拟合得到动力学参数:活化能为80.5 kJ/mol,指前因子为1.27×10~7。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蒜氨酸水溶液在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的热分解产物,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二烯丙基二硫醚的含量由91.59%持续降低至53.62%,而二烯丙基三硫醚的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二烯丙基四硫醚的含量始终呈增加趋势,说明高温可促进硫醚类化合物的断裂和重排。采用质谱和2,4-二硝基苯肼法分析液相产物,证实产物中含有S-烯丙基-L-半胱氨酸钠盐和丙酮酸。采用B3LYP方法,在3-21+G(d,p)基组条件下,优化反应物与产物的结构,对蒜氨酸的分解过渡态进行理论计算,结合蒜氨酸的分解动力学以及热分解产物分析后初步推断出:蒜氨酸分解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五元环的过渡中间体,而后发生Cope消除生成次硫酸与丙酮酸,次硫酸进一步反应,形成二烯丙基二硫醚与二烯丙基三硫醚等一系列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SC)联用和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6-姜酚/麦芽糖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机理。利用Kissinger法和Ozawa-Flynn-Wall法对包合物热分解的动力学参数及热分解机理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包合物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00.00~500.00℃,热分解过程表观活化能为49.54 kJ/mol,指前因子为27.54 min-1,分解机理函数为G(α)=[-ln(1-α)]3/2,分解机理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20.
棉纤维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纯氮气保护下,采用不同的升温速率,利用TG-DTG技术对棉纤维的热降解行为和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Flynn-Wall-Ozawa方法确定了棉纤维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并与Coast-Redfern法所求得的参数进行比较,通过对不同机制的模型筛选,提出并建立了棉纤维主降解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非等温动力学模型方程,通过模型描述了棉纤维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棉纤维的降解是从非结晶区到结晶区的化学变化过程,其主降解阶段的动力学机制为扩散控制,控制反应过程的方式为平面对称扩散;降解速率主要受温度和分解率的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随分解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