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树莓与黄树莓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莓是一种新兴的第三代水果,果实柔嫩多汁,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色泽诱人,极具开发潜力。树莓根据果实的颜色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4类。目前种植和开发的树莓以红色为主,在汶川地区红树莓基地发现一些野生黄树莓,风味与红树莓不同,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黄树莓检索确定成分65种,其中萜烯及醇酮类物质含量较高,按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芳樟醇、2-壬酮、萜烯醇、2-壬醇、β-荜澄茄油烯、1R-α-派烯、2-己醇、2-己酮、松油烯、β-香叶烯、D-柠檬烯等。红树莓检索确定成分36种,含量较高的为酮、酯、醛、烯类物质,按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β-紫罗兰酮,(E)-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5-羟甲基糠醛、乙酸乙酯、壬醛、长叶松环烯、α-紫穗槐烯、α-水芹烯、D-柠檬烯、1,3,5,7-环八四烯等。黄树莓与红树莓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新的树莓原料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萃取检测鉴定红树莓果实和果酒酵母1399酿造的红树莓果酒香气物质成分和含量,对比红树莓果实、红树莓果酒主发酵、后发酵的香气成分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实、果酒主发酵和后发酵中共检测出醇类26种,酯类35种,酸类7种,烷烃烯烃类26种,胺类25种,醛酮苯酚类物质12种,其他类11种.果实中主要的呈香物质为R-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己醛和2-己烯醛,相对含量分别为8.00%、14.73%、9.08%;果酒主发酵和后发酵中香味变化明显的为乙醇、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辛酸乙酯,其含量对比变化分别为8.78%、17.24%; 22.05%、22.61%; 11.37%、17.98%;18.67%、6.58%.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了红树莓汁经发酵和陈酿作用,香气成分的总体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蜂糖李、空心李和脆红李果实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其初生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样本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比较各品种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及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解析代谢通路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 个李品种果实共检测到12 类307 种代谢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糖类、醇类、游离脂肪酸等代谢物。蜂糖李与脆红李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有70 种,其中43 种物质相对含量上调,27 种下调,分别占61.43%和38.57%;差异显著的代谢途径有5 条,分别是代谢通路、氨基酰-tRNA生物合成通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硫代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通路和赖氨酸降解通路。蜂糖李与空心李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有96 种,其中84 种物质上调和12 种物质下调,分别占87.50%和12.50%;差异显著的代谢途径有1 条为色氨酸代谢通路。空心李与脆红李之间共检测到75 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9 种上调,56 种下调,分别占比为25.33%和74.67%;差异显著代谢途径有2 条分别是嘌呤代谢通路和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通路。  相似文献   

4.
<正>树莓(Rubus idaeus)是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L)灌木半灌木小浆果果树,又名马林果,覆盆子,悬钩子、托盘等。欧美国家园艺界将果实成熟后易与花托分离的定为树莓种群(raspberries),而成熟后不易与花托分离的定为黑莓种群(blackberries)。根据果实颜色和生长特性不同,树莓可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4种类型。根据结果习性不同,可将树莓分为夏季树莓和双季树莓,大多数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采后冬枣冷藏期间代谢物的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采后冬枣冷藏前、后的代谢物质,通过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统计分析,比较冷藏不同时间和未经冷藏冬枣果实中的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在冬枣果实中共鉴定到794个13类代谢物,其中冷藏60 d和90 d的冬枣果实中分别筛选出93个和154个差异代谢物,说明冷藏对差异代谢物的数量和含量均有影响,其中对含量影响较大。通过对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冷藏60 d和冷藏90 d的果实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存在于代谢途径、次级代谢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及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结果为探究冷藏冬枣果实品质劣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华中地区四种不同成熟阶段的树莓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含量、总花色苷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鉴定其酚类物质,并用液相色谱仪对其绝对含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莓果实的成熟,四种树莓果实中总酚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总花色苷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美22树莓果实的总酚含量(31.94 mg/g FW)和总花色苷含量(1.31 mg/g FW)均是四种树莓果实中最高的。四种树莓果实中共鉴定出9种酚类物质,5种花色苷类酚类物质和4种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矢车菊素3-O-槐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为主要的花色苷类酚类物质;Lambertianin C和地榆素H-6为主要的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此外,四种树莓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天门三号树莓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最多(37%)。该研究为华中地区树莓果实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产地黄观音乌龙茶品质的差异,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及茶叶感官审评的方法,对云霄和武夷山生产的黄观音乌龙茶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地黄观音乌龙茶共测出11类820种代谢物,其中两地一级黄观音乌龙茶筛选出的差异代谢成分63种,占总代谢物的7.68%;两地二级黄观音乌龙茶鉴定出的差异代谢成分120种,占总代谢物的14.63%。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两地一级黄观音乌龙茶富集程度最高的通路中有3条与黄酮类差异代谢物相关,两地二级黄观音乌龙茶富集程度最高的通路中有2条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差异代谢物相关。通过对比不同产地黄观音乌龙茶的呈味物质发现,两地一级黄观音的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山柰酚-3-O-鼠李糖苷、芹菜素-7-O-芸香糖苷、L-脯氨酸、L-天冬酰胺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物含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两地二级黄观音的L-谷氨酸、L-天冬酰胺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物含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该研究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与云霄黄观音和武夷黄观音乌龙茶品质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为阐明两地黄观音乌龙茶的品质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比较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代谢物的差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分析其代谢产物,共检测出6 982种代谢物,包括负离子2 704个,正离子4 278个;主成分分析(PCA)分析发现,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可以被区分开;对差异代谢物的分析发现,二者共有50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表达量前50的差异代谢物中有7种是黄酮类物质,6种是氨基酸和多肽类物质;11个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其中4个和氨基酸代谢相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枸杞中的氨基酸代谢以及对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的差异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红酸汤、白酸汤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分析贵州红、白酸汤中代谢产物差异,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结合t检验P值<0.05为标准筛选差异显著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2 929个代谢物,正离子模式差异显著代谢物数为1 223种,负离子模式差异显著代谢物数为1 173种。差异显著代谢物在Super Class分类上,脂类化合物占14.96%,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占8.5%,有机杂环化合物占6.87%,苯环类化合物占4.17%,有机氧化合物占3.52%,苯基丙酸类和聚酮类化合物占2.7%。根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差异显著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正离子模式下的莽草酸途径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血清素能突触通路和负离子模式下组氨酸和嘌呤的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其中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生物碱、酚类和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对油?果实代谢产物、代谢途径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套袋后油?果皮和果肉着黄色。基于UPLC-MS/MS技术鉴定到604个油?果实代谢物,采前套袋改变果实代谢特征和代谢途径,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58个,上调物质22个,下调物质36个;其中,与滋味相关的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与滋味相关的氨基酸部分差异显著。基于GC-IMS技术鉴定到油?果实含有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4种、酮类3种和其他1种共27个挥发性物质,多数酯类物质在未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多数醇类物质在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果实挥发性成分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基于中药数据库和已鉴定代谢物查询到199个活性成分,根据筛选标准得到37个关键活性...  相似文献   

11.
对树莓饮料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以黄酮为指标,通过L16(44)正交实验得出树莓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10 h,浸提温度100 ℃,果胶酶(3200 U/mL)于前处理时添加,pH值为4;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树莓饮料适宜配比工艺为:树莓提取液加入量35 %,白砂糖25 g/L,柠檬酸3.5 g/L;所生产的树莓饮料淡黄色,清亮透明,苦味清淡,微酸,具有树莓清香特有香气,口味纯正,爽口协调,无异香味.  相似文献   

12.
树莓籽油脱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佰清  蔡莹 《食品与机械》2012,28(3):220-222
为降低树莓籽油中磷脂含量,采用酸法脱胶的方法对树莓籽毛油进行脱胶试验,并考察工艺参数变化对树莓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加入量、操作温度的增加,树莓籽油中磷脂的含量逐渐下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酸加入量为油重的0.11%,操作温度71℃,加水量为油重的3%,该条件下油脂中磷脂含量的实际值为0.000 92%,达到GB/T 1532———2008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田甜  段玉峰  牛付阁 《食品科学》2010,31(21):357-360
目的:研究覆盆子糖蛋白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方法:通过测定覆盆子糖蛋白粗提物的总还原能力及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 ·)和DPPH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证明覆盆子糖蛋白粗提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并通过测定小鼠血清、肝脏、脑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研究覆盆子糖蛋白粗提物对小鼠体内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盆子糖蛋白粗提物可显著增强小鼠血清、肝脏、脑组织中CAT、SOD、GSH-Px 活性;并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并可有效地清除·OH、O2 - ·和DPPH 自由基。结论:覆盆子糖蛋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以黑树莓果汁和牛乳为主要原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和单纯形重心设计分别对黑树莓乳饮料原料配比以及复合稳定剂配比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黑树莓果汁8%、鲜牛乳35%、蔗糖6%时,产品风味最佳,感官评分为92分;CMC 0.129%、黄原胶0.037%、瓜尔豆胶0.084%时,产品稳定性最好,其沉淀率为2.77%。  相似文献   

16.
麻名汉 《酿酒》2009,36(4):64-65
研究了覆盆子发酵酒的加工工艺,着重探讨了覆盆子发酵酒的制备中酵母菌的选择、主发酵温度、接种量对覆盆子汁发酵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覆盆子黄酮的抑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会霞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1):1484-1487
本文探讨了覆盆子黄酮的抑菌作用,研究了覆盆子黄酮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根霉、毛霉、青霉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覆盆子黄酮对试验菌的抑菌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青霉,对啤酒酵母、根霉、毛霉没有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0.16 mg/mL,枯草芽孢杆菌0.08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4 mg/mL,青霉0.64 mg/mL,在100℃以内,温度对覆盆子黄酮的抑菌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抑菌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覆盆子黄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pH值4~8范围内,覆盆子黄酮抑菌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树莓为原料生产果酒,在树莓果浆发酵过程中加入糯米糖化醪来弥补树莓果汁酸度过高、碳源不足的缺陷,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糯米糖化醪的最佳糖化条件和树莓酒的最佳发酵条件及生产工艺参数,并采用微孔膜精滤,无菌灌装等工艺酿制出风味纯正、酒体丰满、营养丰富的树莓果酒,为充分利用树莓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用浓硝酸与高氯酸(3∶1)的混合酸对样品进行湿法消解处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测定覆盆子中的Mn、Fe、Cu、Zn、P、Se等元素的含量。分析线分别选择波长为257.610、259.940、324.754、213.856、213.618、196.026nm的六条谱线。测量结果精度和准确度较高,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4%~2.43%,各元素的回收率分别98.58%~107.51%。结果表明:覆盆子中含有丰富人体必需的的微量元素,其中锌和锰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