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是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性的聚阳离子多肽,对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因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文章综述了ε-PL对培养基和食品基质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概述了ε-PL与其他抑菌剂联合使用的抑菌效果研究进展,并阐述了ε-PL的抑菌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ε-PL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竹醋液成分及其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性,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方法(LLE/GC-MS)对竹醋液的成分进行了鉴定,表明竹醋液中主要有51种化合物,包括酚类、酮类、醛类、酸类、醚类、醇类和呋喃类等,占总成分的92.59%。其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为64.20%,酸类物质为9.13%。同时,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了竹醋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并采用Hem I软件分析得到竹醋液是一种良好的能够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的天然抑菌剂,其中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强,稀释100倍后仍有抑菌性。研究结果为竹醋液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微生物安全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侧孢短芽孢杆菌抗菌肽brevilaterin对细菌具有广谱抑菌活力,但是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只有增大用量才能发挥广谱抑菌活性。该研究以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指示菌,首先测定了食品中常用抑菌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然后分别考察了抗菌肽brevilaterin与各添加剂的联合抑菌效应,筛选了与brevilaterin具有协同作用的添加剂,进一步通过复配形成brevilaterin广谱高效抑菌配方。结果显示,天然防腐剂的抑菌效果优于化学防腐剂,且天然防腐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普遍优于革兰氏阴性菌; brevilaterin分别与ε-聚赖氨酸、nisin联用对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具有协同抑菌效应,与EDTA-Na_2、柠檬酸、Na_3PO_4联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协同抑菌效应;选取brevilaterin、nisin和柠檬酸进行复配,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表明该组合能够发挥协同广谱抑菌效应,brevilaterin添加量降低为原用量的1/8。说明协同抑菌物质复配可有效降低brevilaterin使用剂量,且对食源性致病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寻找安全高效的天然食品贮藏保鲜剂已成为果蔬加工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低聚糖对植物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低聚糖作为食品保鲜剂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已经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不同来源的低聚糖抗菌效果和抗菌机理研究进行阐述,重点介绍其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肉制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肉制品加工工艺的更新优化,食源性致病菌在肉类加工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污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采取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是肉类研究领域和肉类工业关注的焦点。噬菌体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抑菌剂的生物抑菌物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未得到较全面地总结和评估。因此,本文概述了噬菌体的优点及安全性,详细总结了噬菌体在不同温度、感染复数、制剂组成方式和肉类呈现方式等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肉制品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现状,并对噬菌体在保障肉类安全中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噬菌体在肉类食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低聚糖的功能性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和大豆低聚糖等的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行业中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食品包装作为食物抵御污染和微生物的第一层屏障,是食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食品安全、质量品质有着巨大影响。目前传统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导致的食源性中毒的案例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以天然生物材料为基质制备的可降解以及具有抑菌性能的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食品包装材料发展的总趋势。本文从生物基膜材料(多糖类、蛋白质类、脂质)方面综述了可降解膜和抑菌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并阐述了不同抑菌剂(合成抑菌剂、天然抑菌剂)在抑菌膜中的选用,以及抑菌剂的添加对薄膜包装性能、抑菌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相关包装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可降解抑菌食品包装膜在未来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茶黄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类组分氧化聚合的产物,是红茶品质优劣的标志性成分之一。茶黄素具有独特的苯骈卓酚酮结构和更多的酚羟基团,具有多种功能活性,在抑菌性能方面有时优于儿茶素和其他多酚类成分。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茶黄素抑菌活性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抑菌谱系(细菌、真菌、病毒)、作用机制、应用范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和分析总结,发现茶黄素作为天然来源的广谱抑菌剂,在与人类相关的多种致病菌干预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天然抑菌剂终端价值开发角度对其可能应用途径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次生代谢产物应用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致病菌的抑制能力是评价益生菌功能特性的重要指标。该文使用单层平板扩散法和细胞黏附法测试了植物乳杆菌AUH2103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将碳源替换为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 GOS)与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S)后,植物乳杆菌AUH2103的抑菌能力与在MRS中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而将碳源替换为2′-岩藻糖基乳糖(2′-focusllactose, 2′-FL)后,由于生长能力变弱导致抑菌效果不明显。在低聚糖存在的情况下,植物乳杆菌AUH2103对于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变强;在植物乳杆菌AUH2103与低聚糖存在的情况下,致病菌与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出现明显下降。该研究表明,在低聚糖存在的情况下,植物乳杆菌AUH2103可以通过抑制致病菌对于Caco-2细胞的黏附产生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初步探究不同酶解条件(水解时间和初始pH)下制备的柑橘果胶低聚糖对常见食品污染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果胶低聚糖的制备方法:20g/L果胶,4g/L(178.03U/mL)聚半乳糖醛酸酶(PG酶),45℃,pH 4.2条件下水解180min.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聚合度的果胶低聚糖对不同菌株的抑制活性存在不同,果胶低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此外,应用杯碟法测定了果胶低聚糖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对桔汁的防腐实验,比较了柑橘果胶低聚糖与市售食品防腐剂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最小抑菌浓下,柑橘果胶低聚糖较市售防腐剂具有更好的抑菌活性;根据桔子汁澄清度的观察,低聚糖的防腐效果比市售防腐剂的效果更显著.因此,柑橘果胶低聚糖可以作为良好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在食品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人们更加青睐于安全高效的新型抗菌技术。相对于传统杀菌技术,冷杀菌技术简单易操作、处理温度低、对食品感官品质影响小、杀菌的同时能较好地保存食品的营养成分。植物源抑菌剂相对于化学防腐剂不仅安全高效,而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免疫调节等,然而,单独使用冷杀菌技术不能完全杀灭病原菌,植物源抑菌剂使用成本高,其难溶性和强烈的挥发性气味也限制了其应用。该研究综述了冷等离子体、紫外线、超高压和超声波这几种冷杀菌技术分别与植物源抑菌剂的联合抗菌研究进展,指出了冷杀菌技术与植物源抑菌剂的联合应用不仅能降低冷杀菌技术的处理强度和植物源抑菌剂的使用浓度,而且增强了抗菌效果,冷杀菌技术与植物源抑菌剂的联合应用在食品保鲜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为这两种技术的协同抗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就其应用前景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娟  张进  王佳敏  朱全山 《食品科学》2021,42(9):336-346
天然抗菌剂无毒、来源广、抗菌效果显著,且可加工利用,是目前维持新鲜食品品质及保障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类化合物,已成为食品行业和包装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已经开发使用的植物源天然抗菌剂、动物源天然抗菌剂和微生物源天然抗菌剂的种类、来源、抗菌机理和应用效果;分析了3 类天然抗菌剂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抗菌特征及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总结了使用天然抗菌剂时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为今后制备含有天然抗菌剂的包装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了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品在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芳樟醇具有抗菌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可为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评价芳樟醇的抑菌活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晶紫染色实验、二乙酸荧光素染色实验以及测定电导率、核酸泄漏、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探究芳樟醇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5mL/L;芳樟醇能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细胞的结构形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泄漏、膜外电导率升高;能抑制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破坏呼吸链,导致胞内代谢紊乱。研究认为,芳樟醇可通过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的细胞结构和抑制其呼吸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有望作为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鲜。  相似文献   

14.
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容易受到杂菌作用而品质受损。为保障葡萄酒的品质,通常向葡萄酒发酵液中添加抑菌剂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和代谢。该文对应用于葡萄酒酿造中的化学抑菌剂和天然抑菌剂做了详尽的综述,阐述了各抑菌剂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目的是为抑菌剂在葡萄酒酿造中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鲜肉及其制品由于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会对肉类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绿色、天然的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乳酸菌凭借其天然的来源、提供可持续的保护作用成为传统抑菌剂良好的替代品,但是其抑菌机制和在肉类产业中的应用未得到系统总结。本文首先概述了乳酸菌作为生物抑菌剂的主要抑菌机制,如有机酸、细菌素和竞争性抑制等作用途径,并详细总结了其应用于肉类产品时,在不同的包装方式、使用方式、代谢环境、加工方式和温度变化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其制品安全性的应用研究现状;之后综述了乳酸菌应用后对肉与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乳酸菌应用的安全性;最后,对乳酸菌在未来的肉类产业中的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乳酸菌在保护肉类产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防腐剂是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但是食品防腐剂仍存在种类少、耐药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新型抑菌剂的研发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脱氧核糖核苷酸(DNA)是抑菌剂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抑菌剂与DNA作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菌剂与DNA的作用方式有直接结合和间接影响, 直接结合方式有静电结合、沟槽结合和嵌插结合, 探究两者作用方式的研究方法对明确抑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抑菌剂与DNA结合方式的研究方法,包括光谱法、电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等常规的方法, 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单分子力谱技术等新兴方法, 为抑菌机理的研究、新型抑菌剂的开发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和贮存消费过程中均可能出现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风险,造成安全隐患,目前通过热加工、辐照、电解水和等离子体等方法来控制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但在食品感官、规模化应用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部分缺点.乳酸菌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常作为生物发酵剂和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并且可在食品中拮抗致病菌.本文主要从竞争...  相似文献   

18.
由致病菌等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腐败变质始终是食品工业面临的巨大难题,而传统的抗生素防腐剂所产生的细菌耐药性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出于人们对于安全和绿色防腐剂的巨大需求,细菌素的研究愈发成为焦点,以期发现可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体的新型抗菌物质。细菌素是细菌分泌的多肽或前体多肽,分子量在1~100 ku之间不均匀分布,可以杀死或抑制同一生态系统中竞争营养物质的敏感细菌,少数细菌素还表现出抗病毒和抗真菌等特性。已有研究发现的细菌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模式,例如:成孔、抑制细胞壁/核酸/蛋白质合成等。该研究综述了细菌素的种类与抑菌作用机制,并结合最新的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全面概述了细菌素抑菌的特性及其对未来食品行业的应用前景与展望,为细菌素更好的应用在食品工业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推动食品防腐保鲜技术的革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病原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噬菌体作为地球上种类最丰富的微生物之一,能够侵染细菌。研究表明,噬菌体不仅具备结构简 单、特异性强、价格低廉等特性,而且具有能够区分活细菌和死细菌的能力,以及容易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 等优势,噬菌体及其产物为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噬菌体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科 学等学科结合形成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就噬菌体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原理及应用进行分 类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