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传统型转杯纺因单分梳技术的限制只能纯纺或者混纺性能相近的纤维原料却难以生产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的问题,以及基于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新型转杯纺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传统型转杯纺的成纱机制以及双喂给转杯纺技术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型转杯纺纺纱器和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的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分析比较了传统型转杯纺和双喂给转杯纺转杯内部流场分布特征,包括转杯内涡流、气流速度以及压强分布,同时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2种转杯纺成纱系统所纺纱线的成纱结构及其成纱性能,验证了双喂给转杯纺纺纱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转杯纺在毛纺领域是一种新的纺纱方式,开始被关注并得以开发新的纱线产品。文章分析了转杯纺在毛纺领域面临的挑战和优势,分析了R35转杯纺纺纱机的成纱原理及纺杯、分梳辊、阻捻头等纺纱工艺元件和工艺参数对成纱指标性能的影响,通过纱线和织物的微观结构及性能测试,分析了涤/毛混纺转杯纱内部纤维分布、包缠、加捻等特点,以及条干、强力、毛羽、抗起球等性能。结果表明:转杯纺涤/毛混纺纱与传统半精纺纱相比具有条干好、细节少、毛羽少、耐磨性和抗起球性能好的特点;纺杯涂层对积灰影响很大;转杯纺兼具流程短、产量高的优势,是粗支毛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转杯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设备及其纱线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提出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纱线产品开发,才能真正使新型纺纱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文中介绍了转杯纺纱现状、国产转杯纺纱机设备水平、各种转杯纱所采用的不同工艺路线以及不同纺杯转速下的适纺和经济细度,提出了产品开发的方向,对转杯纺纯棉产品和非棉产品的开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纺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纱线的商业化生产,每种纺纱技术都可赋予纱线特定的结构,这些纱线结构决定了纱线的特性,以及后续工序和下游纺织产品的性能。采用精梳环锭纱制成的织物无疑具有最佳的手感。为生产柔软的转杯纱,纱线的捻系数宜偏小设定,并在纺织品后整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转杯纺纱在降低纱线捻系数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其采用一种新型转杯及相应的配件生产低捻度纱线,是制备手感柔软的针织物的前提。目前喷气纺系统已由生产纯黏胶纱拓展至生产棉混纺纱,以及用于针织的纯棉精梳纱等新的应用领域,产品的柔软性可与普通环锭纱相媲美。对比评价了采用不同整理方法的转杯纺和喷气纺织物与环锭纺织物在不同产品阶段的织物手感风格。评价结果有助于发掘转杯纺和喷气纺的潜力以满足高速度和低转换成本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5.
转杯混纺纱不仅具有耐磨性好、弹性足、抗起毛起球的优良性能,而且纺纱效率高。为了探讨不同假捻器对山羊绒/棉转杯混纺纱性能的影响,在RFR30转杯纺纱机上使用不同假捻器、转杯进行纺纱,测试并比较转杯纺山羊绒/棉混纺纱(混纺比12/88)的纱线性能。结果显示:对于线密度为23 tex和30 tex的山羊绒/棉混纺纱,盘香式陶瓷假捻器比4槽金属假捻器与光滑金属假捻器纺制的混纺纱线的毛羽少、强力高、条干CV值低。U型转杯混纺纱线毛羽较多,V型转杯纺混纺纱线条干较好。采用盘香式陶瓷假捻器,随着转杯速度的增加,纱线条干CV值增加、强力减小。山羊绒/棉纤维转杯混纺纱的实际纺纱线密度小于理论纺纱极限线密度。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由上海东华大学开发的用以纺制不同结构性能弹性转杯纱的一种弹性转杯纱纺纱系统。研究了在改变加捻参数和氨纶丝牵伸倍数时弹性转杯纱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加捻参数和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弹性转杯纱的结构和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氨纶丝线密度也会影响纱线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有色粘胶纤维转杯纱的配色。基于应用Datacolor SF600型电脑测色配色仪对黄、红、蓝三种有色粘胶纤维在可见光范围内进行光学性能测试分析,纺制了有色粘胶纤维纯纺及混纺转杯纱,分析了纱线加捻、纱线结构、纤维混和比例对色纺转杯纱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比例混纺纱的反射率低于混纺纱中低反射率纤维的反射率值。认为:色纺混纺纱颜色反射率值与可见光波长相关曲线要通过纺纱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转杯纺是各类新型纺纱中技术最成熟、使用面最广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与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相比具有纺纱工序短、生产效率高、使用原料广、劳动用工省、加工成本低等多方面优势,因此发展转杯纺技术来取代传统环锭纺部分落后产能是纺纱技术进步的方向。转杯纺纱技术将朝着高速、高产、高品质、高自动化和智能化、原料多元化和纱线品质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转杯纺技术的进步,转杯纺用纤维原料继续朝着多元化、混合型及综合合理利用方向发展,细纱号数逐步由粗号纱向  相似文献   

9.
朱军 《纺织学报》2006,27(5):59-62
为提高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的可纺性,改善其纱线性能,采用转杯纺纱技术纺制纱线,通过各方案试纺对比,研究了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与成纱质量的关系,合理选择工艺参数,提高了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的成纱质量。采用PANOF转杯纱开发的织物在阻燃性、耐磨性方面明显优于环锭纱织物。  相似文献   

10.
现在工业化的纺纱方式为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纺。每种纺纱技术都有其典型的纱线结构,纱线结构决定了纱线的特性及下游和最终纺织品的特性。具有更好手感的面料无疑采用精梳环锭纺纱线。为了生产柔软转杯纱,捻度设置要低,并且在织物整理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辅助措施。通过采用新一代纺纱箱和纺纱组件,转杯纺具有很大的潜力来减小捻度,这也是针织物获得柔软手感的基本先决条件。喷气纺正从100%粘胶纱向新的应用领域针织用混纺棉纱和100%精梳纱发展。这都是对传统环锭纺纱线柔软性的挑战。本研究针对转杯纺和喷气纺织物采用不同方法去实现与环锭纺纱织物相当手感的织物。该项研究在转杯纺和喷气纺高产低成本方面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混色棉纱中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混合方式(一并条子混合、三并条子混合和粗纱混合)所得的二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和三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纱线横截面切片样本对转杯纺混色棉纱线中不同颜色棉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引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表征混色纱中各色棉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研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一并棉条混合、三并棉条混合,还是粗纱混合,混色棉纱中不同颜色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根数比例与设计比例相符合;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的径向均匀度没有明显影响,三通道转杯纺纱机可实现对纤维良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玉  谢春萍  陆如 《纺织学报》2014,35(12):52-0
为研究全聚纺混纺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情况,采用环锭纺、网格圈型集聚纺和全聚纺3种方法纺制28.1tex涤棉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三种混纺纱线样本,借助MOTTC B1型显微镜观察并采集样本中两种纤维的分布状况图,结合汉密尔顿(Hamilton)指数的方法分析,得到全聚纺混纺纱内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在纱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及分布规律。结果指出:利用传统环锭纺纺制的涤棉混纺纱,涤纶纤维有明显向纱芯转移的趋势,而网格圈型集聚纺,涤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较传统环锭纺弱,全聚纺相对于网格圈型集聚纺而言,涤纶纤维分布更加随机,并且涤纶纤维有向纱外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纤维规格对喷气涡流纺纱线中纤维径向分布的影响规律,将两种不同规格的羊绒纤维和同一棉型涤纶纤维分别以相同比例混纺,经喷气涡流纺纱机MVS861制备了两种羊绒/涤纶纤维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两种混纺纱线的横截面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采集纱线样品横截面的纤维分布图,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法和Onion指数法分析,得到喷气涡流纺混纺纱中羊绒纤维和涤纶纤维在纱线横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制得的羊绒/涤纶混纺纱线中,羊绒纤维因其初始模量更小、长度更长有向外转移趋势,初始模量更大、长度更短的涤纶纤维则有向内转移趋势;但混纺纱的最外层纤维由纤维含量和纤维规格共同决定。该结论可帮助纺制喷气涡流纺羊绒混纺纱时根据需要来选择纤维原料的规格。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麻纤维因自身性能缺陷与传统纺织工艺局限性所导致的成纱毛羽问题,将旋流喷嘴纺纱技术应用于精细化亚麻/长绒棉/天丝和大麻/棉/粘胶2种混纺纱的纺制,选择适当的细纱工艺参数并测试成纱后的主要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当旋流喷嘴中通入的气流压强为0.1 MPa时,亚麻混纺纱的有害毛羽数量相对于传统环锭细纱降低了89.9%,压强为0.05 MPa时,大麻混纺纱的有害毛羽数量降低了99%;显微镜下2种混纺纱线的纱体结构紧密,纤维排列整齐,纱线表面光洁,大麻混纺纱中的黑色粘胶长丝均匀包裹在纱体表面,使得纱线色泽更为均匀;纱线断裂强力与条干不匀率稍有降低,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成纱性能,采用一根5.0g/10m 精梳棉粗纱与另一根3.4g/10m涤纶粗纱在细纱工序进行全聚赛络混纺,纺出4种细度的棉/4 涤(60/40)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并与单根混纺粗纱喂入所纺出的纱进行成纱质量对比;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8种混纺纱线样本,在MOTTC B1型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的分布状况,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方法,得到每种混纺纱内纤维的分布规律及内外转移趋势。结果表明: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的单纱条干CV值、断裂强力明显优于环锭混纺纱,且毛羽少;从单纱截面图得出,新型混纺纱中涤纶向纱芯转移呈现棉包覆涤纶的趋势,而环锭纺混纺纱中涤纶分布比较随机。  相似文献   

17.
朱军  张红梅 《纺织学报》2006,27(4):87-90
Lyocell纤维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其针织面料在手感和外观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使其开发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由于转杯纱自身的特点,其针织品品质优越。采用转杯纺纱技术加工28 tex的Lyocell针织纱,探讨前纺工艺及技术措施;通过对各方案试纺对比,研究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与成纱质量的关系,为合理选择工艺参数,提高Lyocell转杯纺针织纱的成纱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14 types of kapok blended yarns and four types of cotton yarns manufactured through different spinning technologie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st efficient spinning technology for kapok fiber. Four yarn characteristics were measured: yarn fineness/unevenness, yarn defects, yarn hairiness, and breaking tenacity. According to Uster Statistics 2007, GB-T/398-2008, and FZ12001-1992 standard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kapok blended yarns achieved a higher leve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pinning technology. The compact spinning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IV was a preferred way to spin high-quality kapok blended yarn, which lent support to wid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kapok fibers in various end-use products.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新颖的纱线品种,提高纱线生产效率,提出数码转杯纺成纱方法并介绍其原理,对成纱色彩特点进行研究。数码转杯纺采用3 组分异步喂入的方式,纤维通过分梳辊的梳理和混合,在转杯内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混合并凝聚成须条,经加捻后成纱,再由引纱罗拉导出形成特种纱线。该工艺过程可随机调控转杯纺成纱的线密度及混纺比,生产多种混合均匀的混色纱和混纺纱品种。分别纺制了混色纱、变色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等典型数码纱,并对其色彩特点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数码转杯纱不同颜色的单纤维混合均匀,纱线颜色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