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草鱼内脏鱼油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以草鱼内脏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鱼油,将草鱼内脏鱼油分别置于冷藏(4 ℃)、常温(25 ℃)和37 ℃条件下贮藏60 d,定期测定其酸价和过氧化值,并运用指纹特征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载荷分析等电子鼻技术定期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低温贮藏时(4 ℃ )的草鱼内脏粗鱼油酸价、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气味成分变化均不明显;在常温(25 ℃)及37 ℃贮藏温度下草鱼内脏粗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均明显升高,挥发性气味成分变化较大,尤其37 ℃时变化显著;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作为鱼油是否变质的评判标准,4 ℃时保质期约为55 d,25 ℃时保质期约为40 d,37 ℃时保质期约为30 d;鱼油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氮氧化合物、硫化物和芳香成分等物质。本研究为草鱼内脏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均匀试验设计在罗非鱼油精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罗非鱼粗鱼油为原料,采用均匀试验设计优化其化学精炼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85%磷酸和1.5%的用量.在85℃脱胶0.5min;采用35%的NaOH和1.5%的用量、在60℃脱酸40min:舔加10%的活性白土,在75℃脱色10min;然后在80℃减压蒸馏脱臭10min,罗非鱼粗鱼油经精炼处理后.鱼油色泽由混浊的深橙红色变为澄清透明的淡黄色,气味也由浓的鱼腥味变为较淡的鱼腥味.鱼油回收率为69.59%:酸值和过氧化值分别由粗鱼油的4.19(KOH)/(mg/g)2.54mmol/kg降低为0.36(KOH)/(mg/g)和2.04mmol/kg。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金枪鱼油脱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和脂肪酸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加热脱臭鱼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鱼油中脂肪酸组成从C14~C22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所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增加。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鱼油在加热脱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从原料鱼油、加热150 ℃和200 ℃的脱臭鱼油中分别检出50、38 种和21 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原料鱼油中的辛醛、壬醛、(E)-2-辛烯醛、1-戊烯-3-醇、2-十一烷酮使鱼油具有浓重的腥臭味、土腥味、不愉快脂肪味;150 ℃脱臭鱼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辛醛、壬醛、(E)-2-辛烯醛,其含量有所减少,使得鱼油的腥臭味有所减弱,10-十二碳炔-1-醇、2-丁基-1-辛醇增加了清香、木香和脂肪香;200 ℃脱臭鱼油中辛醛、(E,E)-2,4-庚二烯醛、(E)-2-癸烯醛含量降低,使鱼油呈现较弱的鱼腥味。四氢-2H-吡喃-2-甲醇、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使鱼油呈现一定的油脂气息、青草味、蔬菜香味。  相似文献   

4.
试验共设四个组,对照组含3%菜油,试验组分别含2%菜油+1%鱼油、1%菜油+2%鱼油和3%鱼油,研究日粮鱼油替代菜籽油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蛋黄中ALA、DHA含量以2%鱼油添加组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2.88%(P〈0.05)和22.49%(P〉0.05),EPA含量以1%鱼油添加组最高,比对照组提高13.48(P〈0.05);添加鱼油组蛋黄TC含量升高(P〉0.05),TG变化不明显,MDA含量升高(P〉0.05);血清TC含量升高,以3%鱼油添加量组最高,比对照组提高3.55%(P〈0.05),2%、3%鱼油添加组TG含量降低,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2,52%(P〉0.05)和51.18%(P〈0.05);血清HDL—C含量升高,LDL—C含量降低,SOD、MDA含量有所降低,蛋重以2%和3%鱼油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蛋壳强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79%(P〉0.05)、41.72%(P〈0.05)和32.37%(P〉0.05)。研究表明,蛋鸡日粮中添加鱼油可以提高ω-3PUFA在蛋黄中的沉积,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同时伴随脂质过氧化物合成增加,但对产蛋性能无明显影响。综合各种指标,蛋鸡日粮中以2%的鱼油添加量为佳。  相似文献   

5.
在25℃、40℃和50℃下,测定了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共77.59%的鱼油乙酯在超亚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并得到了相应条件下的EPA和DHA的分离度。用PR和SRK方程对所测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鱼内脏高值化利用提供绿色环保、高效可行的新方法,本文对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技术分离黄鲛鱼内脏油脂的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与酶法、超声辅助溶剂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法的萃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超声耦合亚临界水萃取鱼油的脂肪酸组成。通过测定黄鲛鱼内脏基质蛋白的水热液化反应的转化率揭示亚临界水高效分离鱼内脏油脂的化学机制。对鱼内脏冻干细颗粒物做扫描电镜,观察超声场物理效应联合亚临界水水热液化效应对鱼内脏基质蛋白网状结构的破坏性。试验结果显示:超声耦合亚临界水萃取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与黄鲛鱼内脏基质蛋白质发生水热液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一致,即在250 W/L,20 kHz的超声场耦合260 ℃、10 MPa的亚临界水媒介中萃取/反应60 min时,鱼油萃取率最高是59.87%±2.86%,反应转化率最高是92.37%±3.12%。与其他三种萃取方法相比,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法的鱼油萃取率最高,不仅如此,鱼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含量也最高,分别是(46.01±0.31)mg/g和(116.78±0.91)mg/g。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价最小,分别是(7.15±0.33)mg KOH/g、(1.83±0.13)mmol/kg和(2.01±0.21)mEq/kg。超声耦合亚临界水技术能够高效破坏鱼内脏基质蛋白的网状结构,充分释放网孔中包裹的鱼油,具有绿色环保、萃取时间短、鱼油萃取率高和鱼油中EPA、DHA含量高的优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鱼油氧化稳定性最佳,但萃取时间较长,萃取率较低。本研究阐明了超声耦合亚临界水萃取黄鲛鱼内脏油脂的作用机制,为精准利用该技术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鱼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鱼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Ⅱ)烟台大学脂类研究实验室(264005)曹国锋,翁新楚(接上期)2鱼油的保有和抗氧化2.1鱼油的保存由于鱼油极易氧化,所以其保存显得尤为重要。油脂保存中常用的方法和措施有避光、避热、低温贮存、真空贮存、充氮贮存、使用除氧剂、添...  相似文献   

8.
对鱼粉加工副产物中鱼油的精制进行研究,得到鱼粉加工副产物中鱼油精炼的最佳工艺:添加1%磷酸(体积分数60%)脱胶,3% NaOH(质量分数12%)溶液脱酸以及15%活性炭脱色,在85 ℃条件下减压蒸馏脱臭10 min。在精炼过程中,鱼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其他脂肪酸含量变化较小。所制备鱼油的理化指标均达到精制鱼油一级要求,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到0.69 g/mL,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分别为0.229 g/mL和0.121 g/mL。  相似文献   

9.
赵腾飞 《中国油脂》2021,46(10):6-10
以新鲜大黄鱼为原料,通过石油醚(沸程30~60 ℃)提取大黄鱼鱼油,并对大黄鱼鱼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脂肪酸组成、生育酚、胆固醇、角鲨烯、挥发性成分及磷脂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黄鱼鱼油得率为(31.25±3.66)%;大黄鱼鱼油酸值(KOH)为(0.59±005)mg/g,过氧化值为(5.50±0.76)mmol/kg,茴香胺值为0.30±0.06,共轭二烯值为22.32±109;大黄鱼鱼油中共检出1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7.27%,其中油酸占(31.03±010)%、亚油酸占(12.21±0.07)%、DHA占(7.21±0.12)%、EPA占(4.48±0.03)%;大黄鱼鱼油中检出4种生育酚,主要是α-生育酚,含量为4.18 mg/100 g,β、γ、δ-生育酚含量均小于0.12 mg/100 g;大黄鱼鱼油中角鲨烯含量为40 mg/100 g,胆固醇含量为380 mg/100 g;大黄鱼鱼油中共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酮、醇、烷烃类;大黄鱼鱼油中磷脂含量较高的组分为PG(30∶ 0/16∶ 0)(19.61 mg/g)和PG(28∶ 0/16∶ 1)(10.87 mg/g)。  相似文献   

10.
鱼油在饲料应用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油在饲料应用中的新进展无锡轻工业学院(214036)狄济乐1前言全世寻鱼类和贝壳类产量每年大约1亿t,其中28%左右加工成鱼粉和鱼油。1990年,全世界生产鱼油约144万t[1](见表1)。表1世界鱼油产销情况(万t)此数据为5年中的平均值。鱼油,...  相似文献   

11.
宝石鱼油的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宝石鱼油微胶囊制品的包埋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选定均质次数为2次;选取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和乳化均质压力三个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进行正交优化后,得到宝石鱼油微胶囊化最佳工艺参数:进风温度215℃,出风温度95℃,均质压力45MPa。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宝石鱼油微胶囊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可观察到微胶囊颗粒表面与内部结构良好,故其具有良好的包埋效果。对微胶囊制品进行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宝石鱼油经微胶囊化后在65℃下贮存12d过氧化值仅为5.45mmol/kg,低于我国鱼油微胶囊水产行业标准(6mmol/kg),相当于在室温下贮藏1年仍保持良好品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TBA)实验结果同样表明加速贮藏实验12d后宝石鱼油微胶囊的TBA值大大低于同期宝石鱼油的TBA值,证实了所选微胶囊配方及微胶囊化工艺过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为富集鱼粉加工压榨液中EPA和DHA,采用尿素包合和分子蒸馏相结合的方法对EPA和DHA进行富集,并优化工艺,同时对富集后鱼油进行理化指标及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尿素包合条件为:尿素/鱼油1.5:1(m/m)、溶剂/鱼油6:1(v/m)、结晶温度0℃、结晶时间15 h、包合次数1次;分子蒸馏条件为:蒸馏温度110℃、刮膜器转速250 r/min、进料速率3 mL/min、压力5 Pa、二级蒸馏。联合采用尿素包合和二级分子蒸馏可使精炼鱼油中EPA和DHA含量由22.68%提高到87.50%,且EPA/DHA约为0.58,富集后鱼油理化指标均达到精制鱼油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小黄鱼下脚料的高值化利用,研究以小黄鱼下脚料为试材,将其进行前处理分别制成湿样(Wet Sample,W)和干样(Dry Sample,D),采用索氏提取法(Soxhlet Extractor Method,S)及酶解法[碱性蛋白酶(1)、中性蛋白酶(2)、木瓜蛋白酶(3)]提取粗鱼油,对其理化指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7种不同提取方式(DS、D1、D2、D3、W1、W2、W3)制备的粗鱼油其理化指标值均满足水产标准(SC/T 3502-2016)三级的规定。所得粗鱼油中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n9)均为主要脂肪酸,其中D1处理组粗鱼油EPA和DHA相对含量最高,为25.59%。不同提取方式所提粗鱼油中共检出9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16种、醛类16种、酮类15种、酯类3种、酸类8种、碳氢化合物16种、酰胺类化合物3种、杂环化合物及其他22种,其中DS处理组粗鱼油的风味与酶解法相比较差,表明冷冻干燥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粗鱼油的风味。综上,采用冷冻干燥前处理结合酶解法对小黄鱼下脚料进行提取,提取得到的粗鱼油的品质优良,就其脂肪酸组成而言,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因此其营养价值较高,且该处理有效改善了粗鱼油的风味,可为小黄鱼下脚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及鱼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白鲢腹内脂肪为原料,采用稀碱水解提取法制备白鲢鱼油,研究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并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提取条件对鱼油的提取率、碘价、酸价、过氧化值和含皂量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制备工艺为脂肪糜于pH9.0的氢氧化钠溶液(1:1,W/V)中45℃水解5min,然后于1.0%氯化钠溶液中80℃盐析5min。该条件下鱼油的得率为60.5%,鱼油中含有16:0、18:1n-9、20:5n-3(DHA)和22:6n-3(EPA)等16种脂肪酸,DHA和EPA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1%,n-3/n-6为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鱼油对顺铂(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 (Ⅱ),CDDP)抗A549人肺腺癌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对CDDP损伤HEK293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549和HEK293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DDP组、鱼油组、鱼油+CDDP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鱼油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同时建立CDDP组、鱼油+CDDP组CDDP 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测定HEK293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等指标。结果:4~16 mg/L浓度的鱼油能够显著抑制CDDP造成的人胚肾HEK293细胞毒性(P<0.05),其中4 mg/L浓度的鱼油保护效果最佳,且此浓度的鱼油能够显著抑制CDDP(20 mg/L)引起的GSH含量降低以及MDA含量升高(P<0.05)。当鱼油浓度≥32 mg/L时显著增强了CDDP对A549细胞的抑制效果(P<0.05)。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鱼油对CDDP致人胚肾细胞HEK293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浓度鱼油对CDDP 所致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高浓度的鱼油增强了CDDP 的抗癌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鱼油微粉的制备工艺以及初探其稳定性,本文以鱼粉加工副产物富集所得鱼油为原料,筛选复合壁材,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粉的工艺条件,考察芯壁比、固形物浓度、乳化温度、进风温度、喷雾压力、进料流量等因素对鱼油微胶囊效果的影响,并测定鱼油微粉的微观结构、溶解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壁材选择阿拉伯胶/β-环糊精/玉米糖浆(质量比2:1:6)效果较好,微粉制备的最适工艺参数为:芯壁比32%、固形物浓度25%、乳化温度52 ℃、进风温度206 ℃、喷雾压力35 MPa、进料流量300 mL/h,此条件下制得的鱼油微粉包埋率达92.66%。微粉颗粒表面光滑,无破裂或孔洞,且水溶性好。鱼油微粉的贮藏稳定性显著高于未微胶囊化的鱼油(P<0.05),且添加抗氧化剂的微胶囊鱼油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鱼油的提取工艺、多不饱和脂肪酸聚集方法、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保健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鱼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通过碱处理法制备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共价复合物,研究LF-EGCG物理混合物和共价复合物对鱼油乳液流变性质、氧化稳定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由于EGCG与LF共价结合,蛋白质分子质量增加,使得共价复合物制备的乳液黏度增加(其黏度分别是单一蛋白乳液和物理混合物乳液的2.74 倍和1.42 倍),物理稳定性显著增强(在55 ℃恒温、避光贮藏15 d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流动性)。与LF稳定的乳液相比,物理复合或共价结合的LF-EGCG能够有效地抑制贮藏过程中鱼油氧化(贮藏第15天时,LF、物理混合物和共价复合物稳定的鱼油乳液中脂质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分别为2.25、0.75 nmol/g和0.70 nmol/g)。在体外消化过程中,共价复合物稳定的鱼油乳液能够更好地抑制聚集体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脂肪酸的释放。本研究能够为合理设计鱼油递送系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鱼油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为明确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位置分布,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4种天然鱼油和3种加工鱼油的总脂肪酸组成,并采用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分析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同时运用Novozym 435醇解结合气相色谱分析了4种天然鱼油中甘油三酯上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位置分布。结果表明:加工鱼油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为28.43%~76.63%,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为12.72%~5637%,总体含量均高于天然鱼油;天然鱼油中DHA主要分布在sn-2位,sn-2 DHA相对含量为50.39%~63.71%,而加工鱼油中DHA则处于随机分布状态,sn-2 DHA相对含量为28.78%~36.76%;不同天然鱼油中SFA和MUFA没有明确分布规律。综上,鱼油的加工工艺可以提高DHA的含量但是改变了其在甘油三酯碳骨架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鱼油中的特征脂肪酚EPA(廿碳五烯酸)和DHA(廿二碳六烯酸)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C02)与鱼油脂肪酸相平衡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温度、压力、夹带剂等对SC-CO2从鱼油脂肪酸混合物中萃取提纯EPA和DHA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