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2017,(4)
针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特征的问题,采用历史文献与纺织品考古的研究方法,从工艺和文化的角度,以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为研究样本,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的特征与夹缬工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的特征与木版印刷法、丝漏印刷法、夹缬工艺的比较分析,确定其为夹缬工艺所为;其次,提出可以运用半版加片法实现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左右两端汉字字型一致的假设;最后,分析造成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纹样罕见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夹缬织物的用途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二是对折夹染的工艺特征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莉丽  王灿 《丝绸》2023,(8):107-114
文章以隋唐五代时期敦煌壁画中的桌帘桌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壁画图像、相关实物及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分析桌帘桌围的形制及在隋唐五代时期的演变轨迹,阐述桌帘桌围的纹样题材、形式与工艺,并对其设计理念展开分析。研究认为,隋唐五代敦煌壁画中桌帘桌围形制变化具有单一性至多样性的特点,其纹样题材有花卉小景、团花、对狮、对凤等,构图形式以中轴对称为主,亦有二方、四方连续式。纹样装饰工艺以染缬为主,亦有手绘、刺绣、印经、织锦。桌帘桌围作为呈放香炉、法瓶等供品的室内装饰软织物,依幅而制、依器而饰,不仅有装饰意义亦有宗教意义,是礼佛空间庄严性与仪式性氛围表达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媒介物。  相似文献   

3.
王可 《丝绸》2023,(11):126-135
扎经染色织物的染织方式是染缬工艺研究中的一项特殊内容。文章以日本收藏的公元6—9世纪扎经染色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图像和实物等证据进行对比互证,对这一时期日本收藏的扎经染色织物纹样及其工艺所展现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旨在分析其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藏公元6—9世纪扎经染色织物纹样题材丰富,不仅展现了东西方纹样风格及技术的沟通交流,还体现出其染织工艺在视觉上所形成的模糊效果与当时在日本所兴盛的密教有相符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染缬工艺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智慧的体现,而且也对当时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为我国的传统布料印染以及丝绸文化的发展画上了亮丽的一笔。作为唐朝时期的两种艺术,唐代染缬工艺和唐三彩彩釉工艺之间有着很多的关联性,通过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唐三彩的彩釉工艺和唐代染缬工艺之间的共同之处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崔荣荣  陈宏蕊  王志成 《丝绸》2020,57(1):81-86
针对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中的灰缬蓝印工艺,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大量传世实物资料,从工艺、艺术和文化内涵等角度,对灰缬蓝印的制作工序、工艺特征及其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考析。文章指出传统灰缬蓝印中“断刀”的核心工艺及在防染材料及用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析这些工艺特征的形成是受传统民间“致用为本”“因材施艺”和“器以载道”造物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灰缬蓝印工艺特征和造物思想的解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蓝印花布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也为现代服装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服装纯手工工艺形式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以印染、刺绣、织锦和缂丝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情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现以浙江湖州自然村落蚕丝袄纯手工工艺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其的发展传承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传统服饰技艺中的刺绣为研究对象,围绕刺绣工艺在现代服饰中的传承与革新展开分析,旨在助力刺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传承与创新。以刺绣的传统技艺与特征为出发点,重点归纳梳理了刺绣的纹样革新、材料革新、工艺革新3方面内容,解析了刺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材质应用、工艺应用等创新表现。研究表明,传统刺绣工艺为现代服饰设计拓展出新的发展方向,其特征与艺术价值对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刺绣技艺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国内外蜡染工艺概况 蜡染古称“蜡缬”,与“夹缬”、“纹缬”同为我国古代三大防染工艺。蜡染始于汉,兴盛于唐,至今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唐代经济繁荣,蜡染品种繁多,不仅用于日常生活服饰,而且作成屏风作室内装饰,唐开元年间还用于军服、营帐。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时树象羊蜡缬毡屏风,是以鲁毛染色蜡绘而成,花纹极为华丽。这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对染毛染绸等蜡染彩色织物,就已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宋以后,随着缂丝、刺绣、  相似文献   

9.
王红梅  祖雅妮  苏静  张毅 《丝绸》2023,(5):135-142
晕裥锦是蜀锦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应用广泛的一类织锦,其特种晕裥技艺构造了蜀锦独特的艺术效果。蜀锦技艺独具特色,本文为了研究唐宋时期蜀锦晕裥技艺在织锦上的艺术效果,以唐宋晕裥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外观风格、晕裥艺术、织造工艺、组织结构、应用范畴方面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唐晕裥锦是将染色经线通过独特的牵经技艺配置出色彩衔接自然的“彩条晕裥”,色彩绚丽、以斜纹为基础组织,多为服饰和寺庙用锦;宋晕裥锦则是通过锦纹与色光的融合形成色光叠晕的“环圈晕裥”,色彩典雅、以斜纹和缎纹为基础组织,多用于服饰和书画装裱装帧。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蜀锦晕裥技艺这一特种工艺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为现代织物创新设计提供灵感。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蓝印花布起源的问题,染织史学界虽然有起源于宋代"药斑布"的观点,然而对于其具体如何起源的论述却十分笼统。站在中国染织史内外史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田野调查法,文章认为中国蓝印花布的起源是宋代染缬技术积累和外部环境刺激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在工艺上,剪纸艺术为其花版制作提供了纹样基础,三大染缬工艺则为其染色工艺奠定了技术支持,拓本印刷工序启发了其刮浆防染工序;在原料上,印染坯布在元代之后逐渐由麻布向棉布转型,其染料则在明末清初由菘蓝转变为蓼蓝;在外部因素上,宋代蜡价格、染缬禁令强力促进了蓝印花布在民间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燕 《辽宁丝绸》2010,(3):12-14
扎染艺术,古称之"绞缬",是一种防染工艺,早在二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已问世。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手工艺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主要探讨了扎染步骤、技巧、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探讨了扎染的艺术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夹缬     
赵丰 《丝绸》1991,(Z1)
夹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种染缬工艺之一,花纹具有独特的效果。但因复杂的工艺技术限制了它的流传,使其未能象绞缬(扎染)、蜡缬(蜡染)那样在后世得以广泛应用,今人已少有识其真面目者。文章根据历史资料、出土实物及民间调查结果,对夹缬的名义,夹缬艺术的源流、夹缬花版及夹缬的制作工艺作了明确的叙述,而且认为,夹缬在现代仍有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如意云”纹饰是构成清代妇女云肩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如意云”既可作为云肩的轮廓形制,又可作为图案纹样,施以彩锦刺绣,成为清代妇女佩戴在领肩部的云肩纹饰。通过对苏州大学博物馆馆藏清代云肩实物及相关资料的调研、分析与归纳,并结合历史、社会、民俗、艺术等学科,对云肩中“如意云”纹饰的形制流变、特征分类、民俗寓意等进行研究与总结。通过对“如意云”纹饰的历史流变、形制特征、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洞悉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及其服饰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不染他俗"的徽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刺绣艺术作为徽州民俗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之一,具有较强的当代价值,但这门工艺现已失传。文章以徽州刺绣的艺术形式和工艺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实物考证对已收集的徽州刺绣史料进行整理和提练,创新性地将其图案题材、艺术形式、色彩特征和工艺技法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实践应用说明徽州刺绣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能够产生较高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旨在传承与保护徽州传统民间工艺,"复活"徽州刺绣艺术。同时,对当前国内服装图案设计和徽文化服装品牌的打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茶染艺术作为中国染缬艺术中植物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承载着茶文化在扎染艺术中的综合体现。现从茶染艺术的艺术特征和功能分析入手,阐述茶染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以及茶染艺术应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受茶染艺术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体会到中国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余涛 《丝绸》1992,(4):37-38
绞缬的基本原理是防染,而无级层次的色晕肌理是绞缬工艺的一大特征。不同的扎结方法、织物本身的毛细管效应和染料的渗透性能,将产生不同的防染效果,呈现不同性状的花纹。  相似文献   

17.
不同历史时期的湘绣艺术题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凡  徐青青  李湘树 《纺织学报》2009,30(10):124-129
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对湘绣题材选择的影响入手,将湘绣由民间原生态刺绣发展为现代刺绣的整个过程分为4个历史时期,分别为:原生态刺绣题材时期、近代湘绣从原生态题材向现代工艺品题材的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年代政治化题材盛行时期、市场经济年代的现代湘绣题材创新时期;深度分析不同题材时期的湘绣在刺绣针法工艺、艺术风格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题材变化对湘绣艺术特色发展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湘绣衰落现状,进一步探讨艺术特色在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题材扩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丝绸》2016,(5)
从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以扬州刺绣中的写意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调查走访,收集了较为详实准确、具有典型性的关于扬州写意绣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从艺术角度出发,对扬州写意绣的色彩、造型、针法进行分析、归纳。研究认为扬州写意绣具有匠心独运的色彩、稳中求变的造型、古朴灵秀的针法等艺术特征。这对扬州刺绣艺术乃至汉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嘉兴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现状,以塘汇刺绣、洪合"小围身"刺绣、桐乡"历本袋"刺绣等为研究对象,在工艺、选材、针法、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嘉兴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嘉兴民间刺绣传承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国家非物质遗产竹编画工艺原理进行总结,考察了四川省内各竹编画产地,搜集整理了各类竹编大师及企业的上百幅竹编画作品资料。通过对竹编画的编织方法和结构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竹编画常用组织类别及其在竹编画上的应用技艺特征和外观表现效果,探究了不同组织类别在竹编画中的色泽光影特点。竹编画常用组织有缎纹组织、斜纹组织、平纹组织及变化组织,竹编画通过竹丝颜色和编织组织的选配来影响色泽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其中龚扇常用浅色作经纬,以组织的不同斜向形成画面;青神竹编画利用不同组织中平均浮长对色泽光影的影响来实现对图案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