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蚂蚁,又名蚍蜉、玄驹。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周礼·天官》中就有“供蛎蠃以授醢人”的记载,并且有其《蔬》释曰:“蚁之子(卵),取白者以为醢(制成酱)。”由此可见,在周代时期,朝廷里的厨师就取蚂蚁卵制成美味的酱菜供帝王享用。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交广溪峒酋长,多取蚁卵,淘净为酱。并谓“非尊者不可得也。”交广即现今广东、广西等地。而今两广及云南,仍有用蚂蚁制成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的习俗。 蚂蚁这种昆虫,不仅中国人喜爱,而且外国人也视为营养丰富的食品,并将其做成美味佳肴搬上餐桌。近年来许多国家,如哥伦比亚、菲律宾、阿根廷、几内亚、墨西哥、美国等都把食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食用和药用蚂蚁的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就有专人采集蚂蚁和蚁卵供天子祭祀和宴会之用。古籍《周礼·天官》、《礼记·内则》中皆有高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了蚂蚁的滋补作用。 近几年的研究证明,蚂蚁含蛋白质40——55%,含有28种游离  相似文献   

3.
酱的机能性     
酱(豆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因此它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它在人们食生活中的重要性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活得以窥知。据梁·陶弘景云:“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入药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唐·苏敬把酱列入《新修本草》,说明酱已作药用。孙思邈《千金宝要》中有“制狗啮人,豆酱清除之”,“手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蚂蚁,怎么也不能给人以美感,更激不起人们的食欲。然而,中国古代的周天子早已开始享用“醢”。所谓“醢”,就是白色蚂蚁卵做的蚁卵酱,唐代时称为“蚁子酱。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总结说:人吃蚂蚁能滋补,增加气力,滋润肤色。可惜,具有悠久历史的食蚁习俗在我国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5.
1引言一提到酱,很多中国人都会立刻联想到各种糊状物食品。例如辣椒酱、山植酱、苹果酱。木瓜酱、肉酱、芝麻酱、花生酱(1)、芥籽酱等,这类酱本文称“非谷物酱”。2酱祖型据笔者考证,中国人把糊状物称为“酱”的起源很早,酱之祖型至晚始见于商周时代。据《周礼·天官》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卖”。又风记·内测》:“儒鸡,困酱实寥;德鱼,卵酱实寥。”根据汉郑玄《周礼)注:“酱,谓酸,酸也。”此外。孔子《论语·…  相似文献   

6.
豆酱的功能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酱 (豆酱 )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 ,因此它已有将近 30 0 0年的历史 ,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话得以窥知。据梁·陶弘景云 :“酱 ,多以豆作 ,纯麦者少 ,入药当以豆酱 ,陈久者弥好也。”唐·苏敬把酱列入《新修本草》 ,说明酱已作药用。孙思邈《千金  相似文献   

7.
酱油生产技术(一)酱油的起源及酱油生产工艺的沿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酱油的起源  在我国食品史上 ,酱的出现是极早的 ,史料表明在“春秋”时期 ,在《周礼》中就记载有“百酱八珍”。在《论语》中 ,孔子就讲“不得其酱不食” ,当时确是“食不厌精”非常讲究的。但那时的酱多系“肉酱” ,没有明确的文字资料说明是以大豆为原料制造的“酱”。最早以文字记录了用大豆制酱的 ,是在西汉时期 ,在史游的《急就篇》中 ,有“芜荑、盐、豉、醯、酢、酱、芝、蒜、荠、芥、茱萸香”的词句 ,唐朝颜氏作注 :“酱 ,以豆合面而为之也。”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 ,酿造豆酱的最早记载。史游是西汉元帝时代的…  相似文献   

8.
营养学家提醒你,青春永驻的秘密就藏在我们不太注意的昆虫身上。不久前,在南京举行的未来食品新资源开发研讨会上,有关部门与专家肯定了几种"食用昆虫"的美容健身价值,将成为21世纪营养界致力开发的保健食品。蚂蚁蚂蚁是传统的滋补良药。据《周礼·天官》与《礼记·内则》记载:周朝帝王用蚂蚁幼虫制酱,以壮阳驻颜。  相似文献   

9.
蚁卵是珍馐     
据《周礼·天官》载,西周时,王室厨师常用蚁类的卵(即“蚳醢”)制成精美的酱,作为一种滋补品供“天子馈食”。《礼记》中也有关于蚳醢的记载,东汉郑玄注说,那是供“人君燕食”之用的。可见蚁卵酱乃是专供统治者宴享的上等佳肴。  相似文献   

10.
酱油的历史 酱油是人民生活中的小食品,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营养丰富,色泽和风味独特的咸味调味品。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已有酱的生产,公元前五百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著的《论语·乡党篇》中。提出了“七不食”的名言。其中之一就是“不得其酱不食”。可见孔子也是个美食家,喜欢吃味美营养好的酱油?不过,当时的酱是以动物蛋白为原料的,主要是用雉,獐、兔、雁、牛、羊肉和鱼,虾之类制成食用酱(古代称醢酱)。用大豆、小麦为原料生产豆酱最早记载于纪元初西汉史游所著《急就篇》的注释中:“酱以豆合面为之也。”在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人们已从酱中取汁而食,后人用竹篓抽取,称为抽油。到了十二世纪的宋朝,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写道: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并最早记载了“酱油”的名称,可见,酱油是从酱  相似文献   

11.
八珍     
八珍,作为我国古代八种珍贵食物的总称,最早起源于周代,见于《周礼》一书,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八珍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 据《周礼·天官·膳夫》的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二十瓮。”就馔肴而言,天子(王)的食物用六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豆制品发展简史与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大豆和大豆制品的国家。大豆古称菽,是中国先民们培植和食用的五谷之一。古代先民们起初食用大豆的方法,是烧熟或煮熟之后,当做主食吃。《诗经》、《墨子》、《管子》等古代文献中有:“七月烹葵及菽”、“有种大菽、细菽,多白食”的记载。公元前1100年左右,开始把大豆发酵制成豆酱,是最早出现的发酵性豆制品。到了战国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石磨,把大豆磨成干粉或豆浆食用,为发明豆腐创造了  相似文献   

13.
2.4 豆酱及酱油2.4.1 汉代的豆酱及酱油关于汉代豆酱及酱油的文字记载,可以举出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崔实《四民月令》及东汉王充《论衡》。(1)史游《急就篇》中的豆酱史游是汉元帝时代的人,在其《急就篇》中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话。唐·颜师古注曰:“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臡。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给豆酱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是古籍中以豆和面粉生产酱的最早记载,但这并不是生产工艺的记载,仅从文中“合”及“为”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黄花菜是我国的干制蔬菜之一,近几年国内才开始出现酱金针新产品。黄花菜是属百合科草属植物,所以植物学上叫做“萱草”。由于它花冠细长,其色金黄,似针状,又称“金针菜”。也有称“鹿葱花”、“萱萼”、“合欢”、“川草”等。食用部分为花蕾。黄花菜原产于亚洲和欧洲温暖地区,在国外属于观赏植物,我国最早作为蔬菜栽培。据记载,自汉代开始种植黄花菜的渐渐增加。唐代的《日华本草》和宋代的《图经本草》中记载:“萱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酱油生产的概况如何? 酱类(酱和酱油)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论语》曾载:“不得其酱不食。”由此可见在2500年前,酱类就已经成为人们经常食用的调味品了。《史记》曾载:“通都大邑,醢酱千瓮,比之千乘之家”。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对酱类的生产技术及原理作了长篇记述。当时已经是比较盛行的行业了。解放前,由于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调味品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工艺落后,设备简  相似文献   

16.
菊花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9,(4):22-22
菊花在我国种植广泛,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兼优的代表性植物,世人称之为“花中君子”。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见于《周官》一书。《札记·月令》中记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因其有“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宁可报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精神,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厚爱。  相似文献   

17.
以酱油、食醋、酱腌菜为主要产品支柱的我国调味品酿造工业,同我国文化有着同样古老的历史。《礼记·曲礼篇》记载:“脍灸处外,醢酱处内”,“献熟食者,操酱齐”。《论语,乡党》记载:“不得其酱不食”。《物原》记载:“周公作酱”。可知酱的酿造历史始于周时。建国以来,调味品酿造工业作为食品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18.
陈宪仪 《中国酿造》2001,(3):23-25,32
2 微生物与古代酿造技术酿造生产主要包括制酱、酱油、豆豉、醋、腐乳等。这些都是东南亚国家民众喜爱的调味品。酿造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约三千多年 )其中酱油、豆豉和食醋起源于我国 ,其后才慢慢传到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不少产品均以质量精美闻名世界各国。《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造典籍 ,对酱、酱油、豆豉 ,酸醋等调味品制造方法均有较详细的叙述。2 1 制酱、制豉在制酱方面已懂得掌握好季节利用自然野生霉菌分解豆类蛋白质。《齐民要术》作酱法中记载作酱季节 :十二月正月为上时 ,二月为中时 ,三月为下时。因为制酱先要作…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称蚂蚁为“玄驹”。经常食用、药用的大黑蚂蚁,经鉴定为膜翅目蚁科拟黑多刺蚁(POIYrhachisv cina Roger)。蚂蚁补酒是以蚂蚁和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新型营养保健饮料酒,该酒系根据蚂蚁专家吴志成的验方。酒液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20.
南通风味     
《美食》2010,(1):54-55
[虾仁珊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蜇的国家,(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就有食用“鲊鱼”的记载,海蜇古称“鲊鱼”,又名“水母”、“红蜇”、“面蟹”。海蜇头热处理后,透明晶亮,形似珊瑚,故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