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一种应用层面的教学理论,自然分材教学在理解实践文本、解读实践问题的基础上,以理解教育为理论背景,根据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诉求,将哲学层面的陈述性理论转变为实践层面的程序性理论,用容易被实践者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方式构建了自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内容随学生的学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它与一味强化教师的讲解,增加训练强度,延长教学时间的外延式教学不同,自然分材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反思组成的教学格局,从课堂教学的价值理念、课堂资源观、师生观三个主要方面对现行的“以教代学”的课堂进行改造,努力实现课堂的内涵式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教育中,常规(班级)教学大都没有剔除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成分,师生问应有的主体性与责权利关系被颠倒,导致了诸多方面的反目的性和悖规律性。 就反目的性而言,许多常规教学没有顺应时代或国家的教育目的,既不面向全体学生也不全面发展学生,更不考虑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师生的幸福,而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转变现实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汲取西方自然教育理论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是我国胶印版材进一步发展的一年,传统PS版生产量、销售量有了新的提高,生产线数目又有了新的增长。CTP版已经从实验室研究阶段,过度到批量生产阶段。呈现了胶印版材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人总是通过一些情感活动来形成某种"感"。"感"可以从与实物或虚物的接触中形成;也可以在与一些抽象物的关联中形成。"感"是与知识、能力相区别的另一种心理品质,是人的骨子里的东西。而这种对人的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骨子里的东西就是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获得那种骨子里的东西,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或者让他们有更大可能成为某种"家"的那种特别优秀的"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骨子里东西的充实和完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宝贵的。对于人生,感是品格、担当,是使命、力量,更是一种丰富。灵感加善感,才是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从"二维"属性对教育投入进行识读。从要素上,教育投入是"物力"与"人力"的总和;从形态上,教育投入可分为"硬投入"和"软投入";从影响因素上,教育投入是显性与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投入的"二维"属性表明它是物质性投入和精神性投入的统一体,两者并不是孤立地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只有将它们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诠释,在当今全球教育财政普遍紧缩的背景下,对解决我国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境界是教育主体觉解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世界,是教育主体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教师的从教动机、教学技能、对专业角色层次的自我定位是审视教师教育境界的三个视角。"行"和"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两条路径。提高对自我期望的定位、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会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法、美、德、俄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致力于将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视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并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享誉全球。其"卓越"缘由在于:分工明确的高等工程教育系统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适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培养过程设计使工程本质得以充分体现;制度化、前瞻性认证基准及政策报告规约和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基于教师自身体验的解析,还是立足社会公众经验的审视,"教师是谁"都是当下教师教育与教育改革绕不开的一个议题。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在学校日常运作中,不同权力主体都在构筑不同的利益,学校生活呈现为复杂的"权力-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网络中,教师的存在呈现为象征性、区隔性、原子化。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12.
程黎 《中国机械》2013,(13):116-116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工作中各个学科的发展也开始不断深化,并兴起了许多之前没有开设的学科,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机械类学科教学。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都有与其它学科大不相同的特点,在新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下,要对机械类学科的教学方法做出进一步改革。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教学方针将成为当今现代教学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转变,对增材制造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也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增材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国内高校在增材制造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方面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涉及的授课方法及实验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究。该文提出增材制造技术课程五步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行业专家讲座、实验室培训、3D打印实践和结果分析总结。分析了增材制造数字化辅助教学的特点,给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课程的目标与任务,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区别,面向工程专业学生重点教授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电喷打印、双光子聚合等增材制造技术。邀请了增材制造行业或学术圈专家,从不同视角向学生介绍增材制造发展动态、国际前言技术、与增材制造相关的材料表征技术。依托授课教师科研项目,选择电喷打印技术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讲解电喷打印技术的预处理、打印成型和结构表征,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构与分析测试撰写出报告,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旨在探讨增材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授课思路和实验实践,为新工科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我国院校教学过程当中创新教育的一个方式,很多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已经在教学过程当中引进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上的支持,使得如何使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现更加高质量的教学也成为了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差异,进行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都获得人尽其才的发展。这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教学方略,真正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为了有效保证分层次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充分实现,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划分层次,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在保证各层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把对各层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技术革命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辅助教学和辅助教育管理上的应用,预示了将在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上有一场重大的、真正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将推动大学教学模式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绿色增材再制造技术在中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探讨了绿色增材再制造技术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发展绿色增材再制造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绿色增材再制造技术未来的主攻方向。推行绿色增材再制造技术,构建绿色增材再制造技术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契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追问大学的使命,可以从比较抽象的大学信念开始,然后是大学理想,再到具体的大学责任,这一过程就是在回答"大学是什么"的基本问题。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展教学、科研,正是大学校长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履行职能,大学发挥各种功能,而好的功能仍基于自身使命的履行。大学传承和发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机结合是大学的使命,发展人的可发展性才是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增材制造的市场规模与政策环境,论述了金属增材制造的应用现状,并从技术局限、基础薄弱、设计理念局限、发展不成熟等方面分析了金属增材制造的行业现状,同时展望了金属增材制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或者是人或者与人密切相关。教师要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探讨使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三个选择"密不可分,帮助大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历史学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研讨式教学,课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