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决某试验装置内膛的密封问题,设计了一种组合增压式密封结构,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密封结构的工作变形进行了仿真,找出了该结构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运用ABAQUS软件对改进的结构进行了有限元计算,计算了密封结构的接触应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可以较好地满足试验装置的密封要求,该结构的成功设计对新型火炮密封结构的工程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链条固定装置是锚杆钻机的重要装置,论文是针对现用结构的缺陷进行的改型设计。文章根据现用装置的破坏形式分析了其结构问题,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结构形式,并分析了这些结构的优缺点,确定了后续设计的关键点。通过对这些备选结构进行结构比较和强度分析。最终选择了一种可以使用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结构共振频率和结构某点的反共振频率为基础,对拓扑优化中的渐进结构优化法应用于结构损伤定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基于结构共振频率和反共振频率的灵敏度分析,建立了损伤定位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利用渐进结构优化法进行损伤定位的策略。针对单一和多处损伤结构,分别给出了损伤定位的数值算例,对不同的损伤结构予以讨论,并准确识别出了损伤位置。结果表明,在已经测得结构损伤前后共振频率和反共振频率的基础上,渐进结构优化法能够在整个结构区域内寻找损伤点,有较好的搜寻效果。  相似文献   

4.
链条固定装置是锚杆钻机的重要装置,论文是针对现用结构的缺陷进行的改型设计。文章根据现用装置的破坏形式分析了其结构问题,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结构形式,并分析了这些结构的优缺点,确定了后续设计的关键点。通过对这些备选结构进行结构比较和强度分析,最终选择了一种可以使用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机械结构形态三维模型重建时基本体形态特征孤立的问题,提出机械结构形态的知识融合算法。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机械结构形态知识转换关系,提出基本体转换模型知识、机械结构形态元知识、机械结构形态知识的表示方法。根据机械结构基本体形态的特点提出机械结构形态元知识融合的包容规则、叠加规则、关联规则及吸收规则,并根据机械结构基本体的运算关系分析融合规则的运用规律,提出机械结构形态知识融合算法,实现了机械结构基本体形态的有机整合。支架实例验证了机械结构形态知识表示方法及其知识融合算法的有效性。机械结构形态知识融合为机械结构形态建模提供了实践的方法,简化了机械结构三维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土方机械翻车保护结构的结构特点和性能要求,翻车保护结构需要有一定的刚度来阻止变形,同时有一定的柔度以吸收一定的能量.以某装载机翻车保护结构为例,建立了翻车保护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讨论了加载方法,进行了模拟和仿真.为了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在实验台上对该装载机落物保护结构进行了落物冲击试验,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翻车保护结构的计算机仿真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拓扑优化的加工中心十字滑台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零件结构静态和动态性能及轻量化的总体设计目标,利用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完成了立式加工中心十字滑台的结构设计,解决了零件结构静、动刚度不足问题及质量过重导致的机床加速性能不良等问题。首先,详细分析了十字滑台的工况。其次,针对同时满足十字滑台具有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并减轻其质量的设计需求,采用结构的柔度最小和基频最大为目标函数以及体积比为约束的多目标、多工况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进行了十字滑台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获得了其结构构型。最后,分析并对比了十字滑台新结构和原有结构的刚度、固有频率、质量及机床加速性能,验证了新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传统水陆两栖机器人的推进结构通常是将陆上推进结构与水上推进结构进行叠加,导致了现有水陆两栖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增大了控制的难度。基于4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由轮毂和具有热变形响应性质桨叶结构单元组成的轮桨复合推进结构。该结构可通过热刺激变形响应实现水陆运动功能转换,有效地降低了水陆两栖机器人推进结构的复杂度。此外,还分析了几何参数和输入功率对桨叶结构变形响应速率的影响,实现了桨叶结构的可控变形,从而降低了水陆两栖机器人运动控制的难度。原型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4D打印技术制备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在降低了结构复杂度与控制难度的同时,可以实现水陆运动功能转换及控制。  相似文献   

9.
运用有限元理论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针对传统的元结构选型方法中存在的备选元结构尺寸比例由经验确定、质量不统一等不足,提出了新的选型方法。建立备选元结构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尺寸迭代优化。将优化元结构进行扩展,并分析扩展结构的动态特性。依据扩展结构动态性能的优劣来确定元结构的型式。对两种典型元结构的动态特性进行比较,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使元结构的选型更准确,并完善了基于元结构的机床结构动态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压铸罐的原有结构及其间接的联接紧固结构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原有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新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11.
针对特征自动识别的鲁棒性和适应性问题,提出集成自动特征识别和交互特征定义的混合式特征识别方法,其中自动特征识别采用基于特征面分割的自动特征识别算法.该方法能识别复杂特征和相交特征,能实现面向不同应用的多种特征解释,因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曲面拼接特征对振动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拼接特征、曲面特征的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基于曲面拼接区的未变形切屑厚度建立了考虑时滞变化的铣削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综合分析了过拼接缝时冲击振动、刀具轴向位置角、拼接缝宽度对铣削振动的影响;最后基于淬硬钢曲面拼接铣削实验验证了考虑曲面拼接特征的铣削振动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不同拼接特征下的铣削振动计算出了相应的加速度信号幅值和分形维数。研究结果表明:淬硬钢曲面拼接特征使铣削振动的非线性特征减弱,某一频段的振动能量集聚,据此情况可分析出不同拼接特征下的最佳加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带锯的锯切负载模型误差较大且无法预测动态特性等问题,将锯切负载特性分为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引入锯齿的锯削与刮削并存原理和斜锯齿等效原理,提出等齿距工况下单个锯齿的锯切负载稳态特性模型;引入锯切进给过程的微位移等效原理,优化锯切负载的锯削部分负载动特性;引入套齿周期特性和锯带传动的周期特性,建立了变齿距工况下单锯齿锯切负载的动特性模型。结果表明,单齿、套齿以及锯带传动的周期特性与实验结果吻合,并且3个主要锯切负载频率的误差不超过4%,因此,提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实际锯切负载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4.
数控机床中伺服系统技术特性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功能部件,伺服系统的特性一直是影响系统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笔者介绍了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主轴伺服系统的特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重型车辆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特性是指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数学模型,正确分析2者共同工作时输入、输出特性,提出了确定其共同工作输入特性、共同工作区域和输出特性的计算方法,采用VB语言编制相应的计算模块,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系统相似度量中特征选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相似性度量中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特征选捧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关特征对系统相似度量的影响,详述了利用相关分析法选择特征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实例计算表明,用该方法选择出的特征进行系统相似度量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系统间实际的相似程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科书四杆机构急回特性的概念,分别对摆动导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和双曲柄机构进行是否具有急回特性分析,并对双曲柄机构急回特性和曲柄滑块机构及导杆机构急回特性的程度的不同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急回特性。  相似文献   

18.
邹龙庆 《润滑与密封》2023,48(12):32-39
为研究不同工况下变截面密封圈密封特性及润滑油膜温度场与黏温特性的关系,根据变截面密封圈密封机制,建立润滑油膜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考虑黏温特性和流体内摩擦效应,采用FLUENT和MATLAB软件,研究变截面密封圈润滑油膜在实际工况下的密封特性以及温度特性。结果表明:考虑黏温特性和在定黏度2种情况下所得结果差距明显,表明黏温特性对密封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油膜最高温度区域均处于外界环境侧,并随工况的改变而移动;油膜最高温度值随转速增加而升高,随密封压力增加而降低,但转速的影响大于其他工况参数;随润滑油温度升高,考虑黏温特性时油膜最高温度值随之增加,而定黏度时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泄漏量均随转速、密封压力和润滑油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密封压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调节阀阻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纪伟  张丽荣 《阀门》2001,(2):22-24
应用流动阻力计算理论,系统分析调节阀的阻力特性。在对调节阀的结构和流量调节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调节阀阻力特性的方法和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20.
压电陶瓷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5,他引:29  
随着压电陶瓷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压电陶瓷作为一种精密驱动器件,其自身的性能日益受到使用者的关注。本文对压电陶瓷器件位移特性、出力特性、温度特性及蠕变特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分析,推导了压电陶瓷和电致伸缩陶瓷的归一化模型,并对国内外典型的压电陶瓷器件的位移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