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变矩器内流道流体域及叶片浸入实体域三维计算模型,采用浸入实体法模拟液力变矩器叶轮内流道油液运动状态,分析了液力变矩器油液压力及速度分布情况。基于变矩器三维流场分析结果计算其外特性,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泵轮及涡轮流道内均存在涡流和脱流,一级涡轮出口处出现射流现象;仿真结果与试验所得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外特性曲线吻合良好,为液力变矩器流场仿真分析提供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D310双涡轮变矩器、循环圆及叶片这类元件的结构、性能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用一般的数学分析与试验数据相对照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与装载相匹配的叶片参数及范围,改变泵轮出口角及导轮出口角,达到降低能容,提高输出效果,以匹配ZL20、ZL30装载机。  相似文献   

3.
针对YJSW315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一级、二级涡轮进口流态较差等问题,利用CFD技术对其内部流场及其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通过对泵轮叶片出口和一级涡轮数量和厚度的调整,得到了一种优化方案,提高了变矩器性能。改型后的变矩器的起动工况转矩比提高了0.357,两个涡轮都工作时的效率提高2%~4%。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液力变矩器的改进或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YJSW315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流体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结合束流理论深入研究了叶片安放角与液流角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级和二级涡轮叶片安放角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将一级涡轮叶片进口安放角变为64.5°,出口安放角变为25.9°,二级涡轮叶片外环进口包角变为78°,内环进口包角变为78°,进口安放角变为136.4°,出口安放角变为39°时,变矩器在低转速比(i=0.225~0.45)下运行的效率提高了3%~5%,启动工况变矩比由3.91提高至4.23。研究结果对YJSW315双涡轮液力变矩器的进一步优化改进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236循环圆的一款液力变矩器产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导轮部分的优化,优化的目标是在满足性能使用条件的基础上减少导轮叶片数量,以降低铸造成本。首先对该变矩器提取计算域及网格划分,并使用CFD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然后根据模拟结果提供的泵、涡轮扭矩值求出相关的原始特性数据。与相同工况条件下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确定模拟计算的正确性。最后设计合理的导轮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来调整方案,验证方案合理可行。经过对导轮的优化较大的节省了铸造成本。  相似文献   

6.
<正>YJSW315型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是轮胎式装载机的核心部件,由泵轮、一级和二级涡轮、导轮等组成,以液力传动油为工作介质,其功能主要是自动无级变矩和变速、自动离合,并具有减缓冲击和过载保护作用,以使装载机及其发动机运转平稳。近几年随着液力变矩器四元件(导轮、一级和二级涡轮、泵轮)冲压焊接技术、叶轮精密铸造技术,以及精密加工机床、信息化性能试验台的应用,液力变矩器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也发现YJSW315型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存在5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液力变矩器的外特性,利用UG建立某型液力变矩器叶栅系统全流道模型。借助滑动网格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对液力变矩器内流场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并与原结构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性能要求对原有变矩器作改型设计,改进了涡轮进口角和出口角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改型后的液力变矩器具有更加合理的内流场分布和更高的效率,改型设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借助涡轮试验特性曲线簇,以各膨胀比最高效率点为基础来求解涡轮非设计状态性能的方法,并据此编写VC 程序进行涡轮性能仿真;进行了某型机环境控制系统涡轮地面试验,对涡轮性能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仿真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得较好,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
冲焊型液力变矩器性能与叶片形状密切相关,为提高叶片成形精度,减小回弹对性能的影响,以摩擦系数、模具间隙、冲压速度为试验因素,以叶片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回弹量为优化目标,基于优化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通过Dynaform对涡轮叶片冲压过程及回弹变形进行模拟获得样本数据,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叶片成形质量的影响,并得到关于优化目标的多项式回归响应面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冲压工艺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最优解集,选取最优冲压工艺参数组合。最后对所选优化工艺参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叶片成形质量良好,减薄率和回弹均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0.
应用Pump Linx对液力变矩器的内流场进行了CFD仿真计算,研究了不同网格模型对仿真计算精度的影响,完成了不同速比点的液力变矩器流体性能的仿真计算。将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基于Pump Linx的液力变矩器CFD仿真计算可以有效地对液力变矩器性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冲压空气涡轮系统(RAT)的舱门联动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在运动学仿真平台ADAMS环境下建立舱门联动机构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影响舱门联动机构性能的各关键因素进行参数化处理,运用试验研究方法,仿真分析了各设计变量对目标值的影响。通过Design exploration工具,对舱门联动机构主要铰接点位置进行了优化,优化后收放作动筒的受力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达到了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液力变矩器叶轮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作者首先对现有的叶轮浇铸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采用整芯造型法替代原有的拼芯造型,以优化浇铸工艺.由于现有叶轮的弯曲叶片不能满足整芯工艺要求,作者结合三维叶栅设计和三维流场分析对变矩器进行改型设计.变矩器的对比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改型后的变矩器性能优良,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液力变矩器作为液力传动系统中的重要元件,为液力传动系统提供动力,其传动过程中,变矩器自身性能尤为重要。该文基于对液力变矩器的内部减压,经过不断理论分析和大量的试验,通过改进涡轮的结构,对液力变矩器结构进行优化,通过一种卸荷结构,来降低涡轮所承受的压力。实践证明,液力变矩器卸荷结构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并为后续液力变矩器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身的侧面碰撞安全性与轻量化两学科相互制约的问题,建立某SUV侧面碰撞仿真模型进行研究,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得到对车身安全性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构件并将其厚度作为设计变量;通过均匀试验设计获取试验数据,并用逐步回归方法构造整车侧碰安全性和轻量化等性能相关的响应面近似模型,然后运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结合基于自适应加权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车身结构进行多学科协同优化。在保证整车轻量化目标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车身侧面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新型液力变矩器变矩性能问题。液力变矩器可以实现自动变速,但是传统液力变矩器变矩范围小,必须与机械变速箱配合使用才能满足汽车变速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泵轮、涡轮、导轮沿径向分布的新型液力变矩器,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变矩性能。针对性地建立新型液力变矩器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并对不同速比工况进行计算。分析了优化后变矩器流道中间面流线分布情况、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情况,着重分析了不同工况时的变矩比,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液力变矩器内部可以形成完整的椭圆形循环圆,工作液流可沿设计路径作用于叶片工作面,变矩范围增加明显,起动性能良好。研究结果可为液力变矩器变矩结构性能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性能检测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要,提出应用一种神经模糊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辅助分析,以提高计算速度和编程处理能力,减少人为参与次数,实现数据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很好表达原数据关系,数据的识别精度高,能够满足试验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分析和台架试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工作油液温度对变矩器原始特性参数(变矩比k、能容系数λ和效率η)、泵轮所受转矩Tp和涡轮所受转矩Tt的影响。由于工作油液温度主要影响油液的密度和黏度,所以采用CFD仿真分析方法研究单变量变化情况下,工作油液密度和黏度分别对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油液温度对变矩器性能影响体现在油液密度和黏度耦合交互的综合影响,并且黏度影响起主导作用;随着工作油液密度的减小,λ、k和η不受影响,Tp和Tt逐渐减小。随着工作油液黏度的减小,Tp、Tt、λ、k和η均逐渐增加;随着变矩器工作温度的增加,工作油液黏度和密度均有所减小,Tp和λ逐渐下降,Tt变化很小,k和η有所提高。因此,在不影响密封件密封要求及油液寿命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液力变矩器工作油液温度,可以改善其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涡轮辊铆工艺方面的问题,在涡轮的结构组成、特点、国内外设备现状以及现有加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法和试验法确定涡轮的辊铆工艺路线和工作流程,从而进行工装设计并实现工艺动作。根据液力变矩器辊铆机的工艺动作要求,对给定涡轮产品的技术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涡轮辊铆的弯曲、滚压过程,选定液力变矩器辊铆机的辊铆头的转速与下降速度,便于后续对辊铆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滚压出合格的涡轮产品。  相似文献   

19.
<正>国产装载机大多采用行星齿轮变速箱和双涡轮四元件变矩器组成的"双变"系统进行动力转换与传输。行星齿轮变速箱结构紧凑、刚度大、传动效率高、便于换挡,其超越离合器能自动对变矩器的Ⅰ、Ⅱ级涡轮进行动力整合输出,使变矩器能实现重载和轻载两种工况的自动切换。  相似文献   

20.
超越离合器的失效分析和修复准则高春林国产轮式装载机上,广泛采用平面型内星轮滚柱超越离合器。这种超越离合器能够在装载机处于低速重载工况时,将双涡轮液力机械变矩器的第一涡轮和第二涡轮输出的转矩合流,以增大装载机的驱动力。如果超越离合器失效,装载机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