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梧凤之鸣是大学师生关系的本真写照。但是,目前大学存在科技理性使师生陷于教化、制度控制使师生缺失自我、孤独对话使师生走向疏离等症结,让梧凤相离,师生渐行渐远。回顾大学师生融融的片段,师生关系实质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民主与平等、关心与理解。因而,诉求大学师生关系有赖于感性的维护、自由的发展、理解的对话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教育行政伦理有自身价值诉求,以公益性、宽容性、公平性为本质内涵构成,其效度的实现与教育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从属成直接关联。近代以来,教育行政伦理范式相继经历了“前现代性”、自治性、公益性、“后现代性”的转变,师生关系亦相应地呈现不同形态,主导权在学生和老师间徘徊。在个体权利被日益重视的当下,基于教育行政伦理发展的趋势,师生关系的建构成为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将两者看成平等的主体,构建“主一主”型和“友一友”型的师生关系不啻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又具有在知识地位上不平等的教与学的主体问关系;师生中公民主体间关系是教学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前提;在教与学的认知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又彼此被客体对象化。因而,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为双重主体而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思想转型中,知识正在发生质变。客观主义的知识传统,使师生关系沦为一种技术、秩序与服从的关系;然而,师生关系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视野中,却是一种共生、对话与理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大学的师生关系正呈现出疏离的状态,如何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回望中国上二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厦早期大学中师生交往的场景,其师生关系的特质主要表现为:注重校园文化建没。校长甘当师生情感之源;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师生互尊互敬;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师生关系亲密无间。重塑中国大学和谐师生关系不仅需要大学、教师、学生三者的努力,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制度的改革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科学的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包括教师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我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需要在凸显教学意义、虚心倾听、准确移情和自主反思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当教育是事实世界时,教育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其自身。在事实世界中,教师与学生被迫打交道,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和构架的过程,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他关系,教师把教书看作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当教育是生活世界时,教育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生活世界中,教师是体验者,学生是能学者,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你关系。于是,教书育人职业是教师能去干的职业。当教育是其自身时,教育能撞击生活的边界,让生活本身不断生成意义。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聆听者:去聆听教育的真谛,然后按照教育的真谛去实践教育。在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我关系,教师把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看作是乐在其中的职业。当下,师生关系正从我——他关系走向我——你关系,但我——我师生关系不需要建构,因为它与教育同在。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批判的姿态出现的文化研究,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和权力的关系受到关注。这给与文化紧密相连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诸多新挑战,它需要从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思考课程内容、师生关系、知识分子的身份角色等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探讨高等教育内部的文化选择和建构问题,期望引起人们对后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论的基本问题是把握复杂的教学现象、掌握教学过程本质和促进教学论发展的关键。教学论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突破和革新,都源于基本问题的生成和转换。梳理和分析教学论基本问题的历史演变,明确“理解”作为教学论基本问题的当代走向,对建构教学论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倡导以人为本的大学教学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外在压力使然,也是大学教学的内在诉求。以人为本的大学教学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能够体现和挖掘学生的主体性,展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焕发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当今的大学教学,必须以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全面的教学目标、适切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与传统理念和主流话语中的“三因素说”大相迥异的“两因素”说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因素”说把实在论和价值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起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做法不可取,应当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地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寻求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教学合作精神弱化、教书与育人脱节、教学控制性倾向突出、大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课堂参与学习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使师生同时遭遇着生存的困境.大学需要从教学团队的培育、教书育人责任心的强化、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规范的重构、教学环节的重设等维度着手,加强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以帮助师生超越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的名著《什么是教育》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因此,教育不仅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教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面临三个基本任务,即有效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发展要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充分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等。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巩固教师教育在非师范院校的地位,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策略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开放、互动模式,施行学院化管理方式,加强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16.
根据民办高校的双师型师资建设现状,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