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实测数据得出分形维数D随着枪支发射子弹量变化的动态方程,并分析了尺度系数G的变化规律.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和分形接触模型公式,建立了枪管RIFLE线表面磨损率与枪支发射子弹量之间的动态预测分形模型.其动态预测趋势与实验数据吻合.从而为枪管RIFLE线磨损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选取TP140套管在自行研制的套管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利用表面形貌仪测量在不同冲击频率条件下的套管表面磨损形貌,选用结构函数法考察磨损形貌的分形特征,使用拟合误差法确定分形曲线的无标度区间并计算分形维数,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冲击频率条件下的套管表面形貌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但分形维数会随频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从光学图像和扫描电镜图像可以看出磨损机制主要有粘着磨损和犁沟。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形理论和扫描电镜分析,采用差分计数盒法(DBC)计算了苜蓿草粉对金属材料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基于DBC法和磨损表面SEM照片计算所得的分形维数,可以表征苜蓿草粉对金属材料磨损表面的形貌特征;相同加工条件下的金属加工表面具有相近的分形维数,但不能通过分形维数区分材料;苜蓿草粉磨损后的磨损表面分形维数与磨损体积损失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积磨损量越大,分形维数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表面形貌特征参数对齿轮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展不同润滑条件下的齿轮表面分形维数测定及效率和振动特性试验。选择3组同等齿面精度等级的齿轮箱,在相同的载荷和运转时间等工况下,对油润滑、脂润滑和干摩擦的齿面进行表面轮廓测量,通过结构函数法获得相应的分形维数。结果显示,油润滑的分形维数最大,且试验前后的分形维数变化最小,表明齿面磨损较低、从而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动力学性能。通过效率和振动特性试验也发现,油润滑的传动效率最高、振幅最小,与分形维数的测量分析结论一致。本研究能够为后续进行齿面的微观形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提。  相似文献   

5.
将分形应用在刀具状态监测中,随着刀具磨损量的增加,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磨损加剧,振动信号的波形变化越来越不规则,信号的分形维数逐渐增大.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变化较小,但变化趋势明显;关联维数的变化相对较大,新刀的关联维数最小,报废刀的关联维数明显增大.识别结果表明,刀具在整个磨损历程中振动信号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其大小能较好地反映刀具不同磨损状态,运用振动信号的分形维数可以有效实现刀具磨损状态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基于链码的金属磨粒分形参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链码的磨粒分形参数及其计算方法,采用编写的磨粒识别程序,对不同磨损阶段测得的磨粒分布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磨粒二重分形参数和拐点数值,发现磨粒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磨损状态改变相对应。该方法用于磨粒分形特征与磨损状态相关性规律的研究识别,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7.
表面磨损的动态分形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D和尺度系数G会随着零件表面的磨损发生变化,故应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来表征磨损表面分形维数D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尺度系数G随零件表面磨损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一组磨损率动态预测分形模型。仿真试验表明,磨损率动态预测曲线与同条件实验结果表致,且更精细。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分形几何理论在冲蚀磨损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并对冲蚀磨损分形维数D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冲蚀表面和磨屑均可构成分形集合,它们的分形维数与冲蚀率呈负斜率的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表面灰度图像的植物磨料磨损表面分形维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磨损表面SEM灰度图像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分法、双毯法、差分盒计数法和盒计数法4种方法计算植物磨料对不同金属材料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结果表明:植物磨料对金属材料磨损表面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与体积损失有着密切关系,体积磨损越大,分形维数也越大。4种算法中,变分法计算的分形维数稳定性最好,其次是双毯法和差分盒计数法,盒计数法对表面噪声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磨合表面形貌变化的分形表征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用结构函数法计算磨损表面轮廓的分形维数和尺度系数。研究表明 :分形维数或尺度系数不能实现表面的唯一性表征。因此 ,把分形维数和尺度系数相结合 ,提出一个新的分形参数———特征粗糙度 ,给出了其定义和计算表达式 ,并在推进式试验机上进行摩擦磨损试验 ,对试件表面某一位置在不同磨合阶段的形貌进行精确复位测量 ,用特征粗糙度表征形貌的变化。表征结果表明 :特征粗糙度对反映磨合表面形貌的变化不但表现出很好的灵敏性 ,而且比分形维数更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TLAB的铝基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分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亚微米SiC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分形研究,探讨了亚微米SiC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特性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按照结构函数法,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得到复合材料双对数坐标图。研究表明,亚微米SiC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分形特性,且其分形维数与材料的磨损量有关,随着磨损量的增加,分形维数亦趋于增大,且分形维数在1.6≤D≤1.9之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形理论的磨粒磨损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M-B接触分形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塑变磨损理论导出了基于分形参数的磨粒磨损模型,建立了磨损率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综合反映了材料的磨损规律和表面特性。根据该模型可知,当分形维数在某一范围时,磨损率随分形维数的减小而迅速增大;而在另一范围时,磨损率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形维数等于1.5时,磨损率达到最小值。当分形维数一定时,磨损率随尺度系数、磨损概率常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材料性能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当其余各影响参数保持一定值时,磨损率随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在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和 HT2 0 0两类材料分别与钢的摩擦磨损试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试样表面轮廓的测量与计算 ,获得稳定磨损状态下 ,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分形维数为 1.71,HT2 0 0为 1.5 2。建立并分析了它们的表面分形维数与磨损率的对应关系 ,认为改善润滑条件和控制对摩偶件表面形貌是降低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与钢对摩时磨损率的主要途径 ;确定了可以维持 HT2 0 0与钢对摩的稳定磨损率的表面分形维数。上述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分形理论用于齿轮磨损的监测,从工程应用角度介绍了振动信号盒维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齿轮振动信号分形维数的计算,揭示了分形维数与信号复杂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随齿轮磨损的增加,齿轮振动信号盒维数呈下降趋势,运用振动信号的分形维数特征可有效实现齿轮磨损监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变换提出一种三维粗糙表面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小波变换对三维表面形貌数据进行多尺度分解,通过对不同分解尺度下小波系数平方的均值进行函数拟合,继而得到粗糙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为验证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与准确性,采用已知参数构建三维分形表面,对不同方法下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相比原始盒维数法与差分盒维数法,采用提出的小波变换法计算得到的分形维数误差更小。特别是在小波变换过程中选用sym4小波基函数时,分形维数的计算误差最小,误差能够控制在2%以内。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磨削表面分形维数的计算,得到了不同粗糙度下磨削表面的分形维数,进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提出的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三维粗糙表面的分形维数,为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参数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加工表面盒维数的刀具磨损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车削加工过程中,随着刀具磨损量的增加,在工件表面的纹理结构发生变化,依据工件纹理的变化能够间接判断刀具的磨损程度。将分形理论引入到基于图像的刀具状态监测领域,研究二维离散图像信号盒维数的具体实现算法以及盒维数与刀具磨损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实验表明:随着刀具磨损量的增加,盒维数具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利用这一特征可有效实现刀具磨损状态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F. Xie  S. Xiao  L. Blunt  W. Zeng  X. Jiang 《Wear》2009,266(5-6):518-522
Every firearm ha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as unique to it as fingerprints are to human beings. When a firearm is fired, it transf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 in the form of microscopic scratches and dents – to the fired bullets and cartridge casings. The rifling of the barrel of the firearm marks the bullets travelling through it, and the firearm's breech mechanism marks the ammunition's cartridge casing. Characterising these marks is the critical element in identifying firearms.Traditionally the comparison of ballistic evidence has been a tedious and time-consuming process requiring highly skilled examiners. In the past decade, engineers have created automated ballistics identification systems that meld traditional comparison microscopes with digital cameras, computers, huge databases, and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This kind of system can help investigators to link crimes by automatically finding similarities among images of bullet but suffering significant drawbacks and minimal matching.More recently, approaches based on 3D digital representations of evidence surface topography have started to appear, both in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Potenti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3D surface topography measurement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digital imaging systems by making the bullet surface measurement reproducible and reliable. A 3D quantitative approach for bullet identific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system the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whole bullet can be acquired for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Primary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by applying advanced surface topography techniques for bullet marks’ characteristics extraction. A variety of 2D and 3D visualization graphics have also been provided to help firearm examiners to make final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