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35篇
化学工业   19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8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篇
冶金工业   8篇
自动化技术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甘肃夏河县唐尕昂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土壤样品(4752 个)测试结果, 采用元素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中的Au、As、Sb、Ag、Cu、Pb、Zn、W、Mo 等9 种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Au、As、Sb、W 元素在区内成矿潜力较大, Cu、Zn、Pb、Ag、Mo 成矿潜力较小, 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获得区内元素组合, 即F1(Au-As-Sb)区内成矿的指示性元素, F2(Cu-Pb-Zn-Ag)为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所引起, 主要富集在热液中低温阶段, F3(W-Mo)对岩浆热液活动具有指示性; (2)通过对各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及成矿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 圈定3 个找矿靶区,并在1#靶区工程验证中发现一条长40~280 m、厚0. 8~3 m 的含金石英脉, Au 品位为2. 14×10-6, 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八景作为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样本, 一直是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桂林八景是喀斯特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 也是诗意山水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外显内容, 在地方八景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结合景观语言体系, 采用类型学和图底分析法, 从“景名+诗+画”对桂林元、清两代八景进行全景式解构, 分析八景景观语言的构建方式与语言特色, 得出结论如下: (1)由包含7 类景观元素的字、13 种不同元素组合形式的词、16 组反映景观空间特征的句与2 种不同时空背景的段依次耦合嵌套构成的八景景观语汇诠释了山水意境的组构过程; (2)八景景观语汇中蕴含了点面相称、虚实结合、文景相应、时空交错的语法规则; (3)桂林八景景观语言以山水自然为基本词汇, 以人文历史为时空坐标, 以诗画意境为审美要义, 是“山-川-物-人”的统一体。本文系统分析了地方八景的建构方法、 过程及营景特色,有利于推动地域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对山水人居环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用地利益相关者分类基础上, 明确其关系格局, 探讨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和策略, 构建合作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旅游用地效益主要来自旅游用地获取时土地自身价值价格化和开发利用后增值价值市场化, 旅游用地收益按照地方政府一半、 旅游企业和农民分享另一半的比例进行分配时, 三方合作效果帕累托最优。同时, 定价的有效性、 博弈者协商和行为约束机制对旅游用地合作博弈得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从政府平台搭建, 完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建立有效博弈者行为约束机制, 增强旅 游企业与农民多模式合作以降低投入成本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旅游用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摘 要: 调查了会仙湿地典型河流地表水和沉积物重金属As、 Hg、 Cr、 Ni、 Cu、 Zn 和Pb, 以及水葫芦中Cr、 Ni、 Cu、 Zn 和Pb 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情况,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地表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特征及生态风险, 植物富集系数法评价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结果发现: 夏季地表水重金属含量高于秋季含量, 夏季呈现重污染状态, 秋季呈现轻污染状态, 均为地表水Ⅳ类水质, 主要受Hg 含量特征影响; 两季沉积物重金属均为轻度污染, 但Hg 的强生态风险率高达95. 8%; 水葫芦根部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茎和叶部, 根部对地表水与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的能力大小顺序一致, 均为Zn>Pb>Cu(Ni)>Cr。  相似文献   
5.
在WSN 节点太阳能光伏自供电系统中, 光伏电池板的部署角度是影响获取太阳辐射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阐述了光伏电池板固定过程中的倾斜角度和方位角度, 给出了倾斜角和方位角的最佳角度部署策略。在此基础上, 以桂林某大学(E110. 3°, N25. 07°)为部署实验地点, 利用 PVsyst 6 软件对光伏电池板最佳倾斜角和方位角的部署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在该实验地点,最佳倾斜角度为20°,最佳方位角度为偏正东方向-1° ~偏正西方向4°。同时, 通过Meteonorm 软件,以NASA 提供的桂林市太阳能光照辐 射量数据为例,对最佳角度部署模式(倾斜角度取20°,方位角度取 1°)和水平面部署模式进行了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从年度光照总辐射量来看,相对于水平面部署模式, 本文提出的最佳角度部署模式能获取更多的能量,稳定性更好,性能更优越。  相似文献   
6.
固氮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缓解氮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被恢复中伴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升高, 固氮植物适应土壤氮素变化的策略还需进一步了解。以岩溶区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与木豆(Cajanus cajan)两种固氮植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氮肥添加盆栽试验, 研究氮肥添加对岩溶区固氮植物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 添加氮肥情况下岩溶区两种固氮植物根际土的全磷、有效磷、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添加氮肥的情况, 而硝态氮的差异不明显。氮肥添加下, 两种固氮植物的总生物量升高, 但是根冠比和固氮速率降低, 表明岩溶区两种固氮植物潜在性地采用兼性固氮策略。另外, 不添加氮肥情况下, 香合欢的根冠比、根系的氮磷含量与茎、叶的氮含量、固氮速率、菌根侵染率、根系磷酸酶活性高于木豆; 添加氮素情况下, 木豆的菌根侵染率和根系磷酸酶活性高于香合欢。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在岩溶区生态恢复早期进行人工干预时选择香合欢作为植物群落配置的物种可能更合适, 而在生态恢复后期选择木豆作为植物群落配置的物种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7.
针对径向电磁悬浮控制提出了一种Magnet / Simulink 联合仿真的方法。首先在Magnet 软件中建立径向电磁悬浮系统的模型, 在Simulink 中搭建PID 控制电磁悬浮系统的程序框图, 然后将 Magnet 中的径向电磁悬浮系统模型导入Simulink 控制程序中, 建立径向电磁悬浮系统Magnet / Simulink 联合仿真控制模型, 最终实现了径向电磁悬浮系统PID 控制仿真。结果表明: Magnet / Simulink 联合仿真方法可实现对悬浮控制过程中的电磁力、转子速度、转子位移等参数变化情况的实时监测; Magnet / Simulink 联合仿真方法不但提高了电磁悬浮控制仿真的效率, 且为探究控制方法或控制器参数对电磁悬浮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HED 族陨石来自灶神星, 是研究太阳系和类地行星形成及演化的重要窗口, 而研究稀有气体是了解HED 族陨石和灶神星撞击历史与热事件的主要途径。本文对非角砾岩化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NWA 11586 开展了稀有气体、宇宙暴露(CRE)年龄和气体保存年龄研究。稀有气体同位素表明, NWA 11586 陨石He、Ne 和Ar 气体主要是宇宙射线成因和放射性衰变成因的; 该陨石 CRE 年龄(38. 5 ± 4. 1 Ma)与 HED 族陨石 35~41 Ma 的主要撞击溅射事件年龄相一致,故其可能在~40 Ma 前从灶神星或 V 型小行星溅离; 陨石 U、Th-4He(T4 )及40K-40Ar(T40 )气体保存年龄分别为1019±41 Ma 和3041±77 Ma, 已受到后期热事件影响而发生了重置.  相似文献   
9.
桂林环城水系是古今城市水系园林的典范, 是传统营城思想中“山-水-人-城”整体环境观的外 显。通过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分析, 梳理由唐至今的桂林环城水系形态演变与城水关系变化, 并从中提取 值得借鉴的建设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 (1)古代桂林环城水系的形成源于城防需求下对区域水系资源的巧妙利用, 通过对周边风景要素的整合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渐形成园林化的空间环境, 带动了城市景观建设; (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 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