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1.
青海省都兰县开荒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柴板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中段,雪峰山—布尔汗布达金、钴、铜成矿带内。为在开荒地区实现找矿突破,于研究区内开展了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以527件水系沉积物样品数据为基础,采用元素的变异系数、富集系数、浓集比率对Au、Ag、As、Sb、Cu、Pb、Zn、W、Mo 9种元素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分析各元素在空间上的富集规律及其成矿潜力,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Au在研究区内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其他元素的成矿潜力较小;通过R型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确立了研究区内与Au成矿有关的元素组合为Au-As-Sb-Pb;运用衬度异常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定了2处找矿靶区,KH1靶区与KH2靶区内的Au、As、Sb、Pb异常套合性较好,并且在KH1靶区内发现了白金沟金矿体。由于KH2靶区与KH1靶区内的各元素套合性及成矿地质条件极为相似,故认为KH2靶区也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分析结果对于在研究区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探工作及相关成矿预测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夏河县唐尕昂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土壤样品(4752 个)测试结果, 采用元素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中的Au、As、Sb、Ag、Cu、Pb、Zn、W、Mo 等9 种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Au、As、Sb、W 元素在区内成矿潜力较大, Cu、Zn、Pb、Ag、Mo 成矿潜力较小, 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获得区内元素组合, 即F1(Au-As-Sb)区内成矿的指示性元素, F2(Cu-Pb-Zn-Ag)为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所引起, 主要富集在热液中低温阶段, F3(W-Mo)对岩浆热液活动具有指示性; (2)通过对各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及成矿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 圈定3 个找矿靶区,并在1#靶区工程验证中发现一条长40~280 m、厚0. 8~3 m 的含金石英脉, Au 品位为2. 14×10-6, 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和波纹纸板诱捕器的检查方法,检查立筒仓内小麦粮堆表层的储粮害虫,根据检查和诱捕害虫的数量,评价以400mg/kg的剂量处理粮堆表层和5g/m2的剂量处理空间结构的硅藻土防虫杀虫剂Protect It的防虫杀虫效果.常规检查发现,原来有害虫活动的Protect It处理仓,从5月中旬到7月底,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ferruginesus)、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等害虫数量明显减少;而原来无虫的空白对照仓,这些害虫的数量明显增多.从7月底到8月底,诱捕到的嗜虫书虱(Liposcelisentomophila)和无色书虱(L.decolor)的平均数量,处理仓的明显比对照仓的少(P<0.05);诱捕到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fer ruginesus)和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的平均数量与书虱的结果相同.研究结果表明Pro tect It对储粮书虱、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等害虫具有非常明显防治效果.由于硅藻土防虫杀虫剂防治效果好,对人安全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在储粮害虫防治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勉阳何家垭研究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处于勉略构造带、青川-阳平关断裂带、岷山-虎牙断裂带三者之间,区内地质作用复杂构造发育,区域成矿潜力巨大,为此在该区已知矿化点上进行了土壤热释汞可行性实验研究工作。采用了常规土壤吸附相态汞方法对土壤中的汞元素进行分析,利用由已知推测未知的实验原则确定出最佳实验温度为280℃,并根据最佳实验温度下所得实验结果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在研究区内圈定出有利的找矿靶区2个。其中1#靶区内发现有已知矿化点,并发育北东向断裂,并且发现黄铜矿化、镍黄铁矿化、磁铁矿化。2#靶区位于研究区西北侧,发现有钛铁矿、磁铁矿矿化带,矿化带走向为北东向,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析不完善粒含量对糙米的容重及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不完善粒含量增加,糙米容重降低,糙出白率、碾白率升高,整精米率降低,碎米率升高.完善粒、垩白粒、未熟粒、死米糙米的三点抗弯曲试验结果表明:4种糙米的三点抗弯曲破碎能力依次减弱,这是造成整精米率降低、碎米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籼糙米的抗弯曲破碎力均小于粳糙米,碾白后更易产生碎米.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我国地电化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概述了地电化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着重分析了2011年以来地电化学技术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① 提出了“分段理论”成晕机理,包括成矿相关金属微粒产生(以电化学溶解为主)—金属微粒迁移(分为包气带区和饱水带区)—金属微粒卸载(地球化学障);② 优化了供电电源可控性,实现了地电化学提取过程中相关数据(瞬时电压、电流)的采集与记录,简化了提取电极制作工艺,提高了材料性能,完善了吸附材料(聚氨酯泡塑)预处理方法;③ 对地电化学技术整个流程(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报告编写)进行了规范化,并起草了《地电化学测量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④ 在不同覆盖区(西北荒漠戈壁、东北原始森林、青藏高原冻土、内蒙风成砂等)的典型矿区取得了良好找矿成果,同时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中取得了预见性进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地电化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① 从宏观角度研究浅地表(基岩/风化层—土壤)元素含量变化和赋存特征,从微观角度借助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观测元素迁移形式及可能影响其分布的因素,进一步完善方法机制;② 从轻便化、自动化、商品化角度出发,优化供电装置的时控性、数据储存功能,提升提取装置的可视化程度、环保材料的使用程度,并运用较为成熟的统计学方法提取地电数据中的弱异常信息,尽可能满足勘查市场需求;③ 加快编制相关技术规程,进一步深化地电化学技术在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的应用,增强技术应用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起重机械安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要完善有关制度、法规和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保证建筑起重机械使用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立筒仓应用硅藻土防虫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和波纹纸板诱捕器的检查方法,检查立筒仓内小麦粮堆表层的储粮害虫,根据检查和诱捕害虫的数量,评价以400mg/kg的剂量处理粮堆表层和5g/m^2的剂量处理空间结构的硅藻土防虫杀虫剂Plotect—It的防虫杀虫效果.常规检查发现,原来有害虫活动的Protect—It处理仓,从5月中旬到7月底,诱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sus)、玉米象(Sitophilus seamais)等害虫数量明显减少;而原来无虫的空白对照仓,这些害虫的数量明显增多.从7月底到8月底,诱捕到的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和无色书虱(L.decolor)的平均数量,处理仓的明显比对照仓的少(P<0.05);诱捕到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镑赤扁谷盗(Crptolestes ferruginesus)和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的平均数量与书虱的结果相同.研究结果表明Pro—tect—It对储粮书虱、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等害虫具有非常明显防治效果.由于硅藻土防虫杀虫剂防治效果好,对人安全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在储粮害虫防治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磷化氢点施药在粮堆中的运动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采用小布袋埋藏法、探管投药法和磷化氢发生器仓外施药法点(局部)施药后磷化氢在散装粮堆中的运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仓中三种方式施药后磷化氢的主要运动方向为施药点下方,向四周扩散比较少,在施药点上方几乎检测不到磷化氢气体。小布袋埋藏施药后基本在1~2d后施药点可测到浓度,磷化氢在施药点(主要在下方)滞留的时间约3~6d;探管施药时磷化氢在主要分布的施药点下方,在第8~10d后检测不出磷化氢,但总体浓度水平较低;用钢瓶装二氧化碳气体与发生器混合施入气体时,在施药点下方2h后即可检测到较高浓度,但1d后在施药点4m的范围内即基本检测不到磷化氢。  相似文献   
10.
地电化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矿产勘查手段,在寻找隐伏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回顾了我国近30年来地电化学技术从引入探讨-应用试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申请专利-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进程。简述了该技术原理发展中对异常来源的几种认识:外加电场可直接作用于深部矿体提取相关离子;不同地质作用下不同层位存在动态离子平衡,外加电场打破浅地表动态离子平衡,相关离子被逐级提取,直至深部矿体;以及近年来提出的地电化学技术所提取的异常是由土壤中具有电活性的极细粒矿物粘土颗粒引起,与电极周围土壤及矿物中元素的化学形态有关等观点。介绍了技术方法由大功率供电、液体提取-小功率独立供电、固体提取的转变,仪器技术设备由车载式到便携式的改进及工作方式的变迁。统计了该技术应用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截至2015年12月,该技术已在全国26个省(市、区)130多个矿区开展了应用研究。目前仍存在异常来源质疑、技术改进滞后、应用成果不突出等问题,今后应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方法机制、优化仪器装备、提升技术规范、扩大应用领域,才能使地电化学技术在我国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