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已公布的28株沙门菌(14个血清型)全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前期研究获得的7个沙门菌属特异性检测靶点在不同血清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9和S69为碱基差异位点最多的两个靶点,具有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的潜在能力。随后,通过分析S9和S69在沙门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中的差异位点,分别绘制两个血清分型靶点的差异位点表,从而获得了这两个靶点同时用于14个沙门菌血清型的快速分子血清分型的差异位点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同一血清型具有相同的差异位点,不同血清型可以通过差异位点得以区分。最后,采集食品样品192份,用国标方法获得疑似沙门菌21株;利用血清分子分型靶点S9和S69进行快速分型,并同时用传统玻片凝集反应鉴定方法进行验证,两种方法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100%。鉴定结果为:21株沙门菌共包括4个不同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10株、鼠伤寒沙门菌7株、鸡沙门菌2株、纽波特沙门菌2株。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和分离株分型结果均表明,沙门菌特异分子检测靶点S9和S69相结合具备沙门菌的分子血清分型能力,以差异位点表为基础建立的血清分型方法有望替代传统的玻片凝集血清分型这一繁杂步骤,从而降低沙门菌血清鉴定的时间与成本,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应用于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采集上海地区2008—2012年来自临床病人和市售食品的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90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存在于毒力岛SPI和毒力质粒上的9种常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本实验优化的肠杆菌基因间保守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方法对这些分离株进行亚分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inv H、sop E、sug R的携带率为100.0%(90/90),iac P、avr A、rhu M、prg K均为98.9%(89/90),而spv B、spv C分别为85.6%(77/90)和78.9%(71/90)。优化的ERIC-PCR体系能够较好地区分8种主要沙门氏菌血清型,共17株菌,辛普森指数(D值)为0.970 6。然而,90株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却具有一致的ERIC-PCR指纹图谱。在所调查分离株中,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inv H、sop E和sug R,对人类健康存在较大威胁;ERIC-PCR虽然可用于区分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但对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型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识别物是快速检测的核心,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兴的生物识别物,与靶标分子有高度的亲和力及特异性,且易于人工合成和修饰,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技术及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富集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可对食品工业常用的物理杀菌因子(如热)和化学杀菌因子(如消毒剂)形成抗性,从而更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抗性的形成,通常是多个基因、sRNA、蛋白质和多个代谢物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代谢网络的调控。日益成熟的组学技术为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相关元件的全面发掘及互作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并有助于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组数据库。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遏制抗逆菌株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