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开发水中重金属去除的新型吸附剂,以蒙脱石(Mt)、氧化石墨烯(GO)和苄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水合物(BCH)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真空过滤法制备蒙脱石/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MGB),并将其用于水中Cr(Ⅵ)的去除。采用分批实验探究了MGB投加量、溶液初始pH、吸附时间和重金属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零电荷点(pHpzc)、能量色散光谱(ED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MGB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GB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和较大的层间距;pH对吸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pH=2.0时,MGB对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表明,MGB吸附Cr(Ⅵ)属于多分子层吸附,以离子交换、螯合作用以及氧化还原等化学吸附为主;MGB对Cr(Ⅵ)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107.56 mg/g,循环利用5次后,依旧有很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生物胺的类型、产生机理、毒害作用、限量标准、泡菜中污染情况以及控制方法等方面,对泡菜中的生物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目前报道显示,泡菜中腐胺、尸胺、酪胺、组胺等生物胺的污染水平较高,尤以尸胺的暴露水平最大(349.43 mg/kg),生物胺的含量一般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接种优良菌种、控制原料和包装材料质量、添加抑菌成分以及控制发酵温度、pH、盐浓度、发酵时间和发酵方式等方法,降低泡菜中生物胺的含量。该文通过对泡菜中生物胺的系统分析,可为泡菜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及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西南、华南、江南三大茶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研究。结果表明,8个样品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8种,其中西南、江南、华南茶区分别为45种、51种、47种。江南茶区香气化合物总量最高。共有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吲哚等。其中水杨酸甲酯在江南茶区含量最高(22.32 μg/g),分别较华南、西南茶区高33.96%、68.01%;邻氨基苯甲酸甲酯(67.39 μg/g)和吲哚(43.84 μg/g)含量在华南茶区最高。茉莉花茶香气评价指数(Jasmine Tea Flavor Index,JTF index)分析表明西南茶区样品等级最高。香气聚类分析将共有香气成分分为3类,分别呈花香、茉莉花香和草木香。通过电子鼻技术可知样品香气物质变化与硫化物、碳氢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有关,并能有效区别样品香气。综上,三大茶区样品香气种类差异不明显,但各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江南和华南茶区的样品特征性香气成分含量较高,西南茶区样品综合指数高。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明日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筛选可利用菌株,利用选择性平板分离培养技术,对明日叶茎、叶、花和果实器官中可培养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结合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多样性,并筛选产黄酮和抑菌功能菌株。明日叶中共分离出34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可划分为1门、4纲、8目、10科、10属、22种,优势属为Cladosporium(32.4%)。以纲为类群单位,果实器官的5属8种12株系统发育可分为4个类群,茎的5属10种11株分为3个类群,叶的5属8种9株分为2个类群,花的1属2种2株分为1个类群。果实中的优势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茎的为Cladosporium tenuissimum,叶的为Colletotrichum karsti,花的为Aspergillus sp.。对产黄酮和抑菌功能的筛选发现,9株产黄酮,15株对至少1种病原细菌有抑制效果,26株对至少1种真菌指示菌显示抑制作用,其中菌株MRY-1效能最佳,最优培养基条件为初始pH 7、时间7 d、温度26℃、转速120 r/min、装液量60 mL/150 mL。因此,明日叶不同器官中分离的内生真菌具有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化工》2022,(1):6-9
研究了国内外干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情况及其暴露风险。通过对已发表科技文献的调研,从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危害、限量标准、污染情况,以及暴露风险等方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农贸市场、零售店、超市,以及百货商店的辣椒干、碎辣椒和辣椒粉等干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意大利等亚洲和欧洲国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报道较多;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浓度(最高浓度达968.3μg/kg)和暴露风险最大;来自农贸市场的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报道最多且超标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国家、不同形态以及不同储藏环境的干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情况和暴露风险的研究,以及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限量标准的制修订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来自西南地区(四川、重庆和云南)辣椒干制品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的污染情况和暴露风险,购自西南地区的超市、农贸市场和零售店的干辣椒和辣椒粉样品经研碎、过筛、提取、衍生等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及准确度较好,AFB1、AFG1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分别为0.05 ng/mL、0.15 ng/mL;AFB2、AFG2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分别为0.03 ng/m L、0.10 ng/mL。四川、重庆和云南地区辣椒干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阳性率分别为15%、10%和5%;干辣椒和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的阳性率均分别为6.67%和13.33%;来自农贸市场和零售店的辣椒干制品阳性率(分别为15%、10%)比超市(5%)高。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为0.001 455 ng/(kg体质量·d),西南地区人群暴露率为0.15%,表明存在一定的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花期糯红高粱内生酵母群落结构及功能特点。利用纯培养法对宜宾地区酿酒专用糯红高粱花期内生酵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探究与分析,并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其中的功能菌。结果表明,从花期糯红高粱中分离得到54株内生酵母菌菌株,鉴定为12个属17个种,优势属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优势种为黄色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uteolus)。糯红高粱花期根、茎、叶、花各组织中的内生酵母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有明显差异,其丰富度指数表现为茎>根>花>叶;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根>花>叶>茎;优势度指数表现为花>根>茎>叶。花期糯红高粱内生酵母功能丰富,菌株FBJ15产淀粉酶能力最强,菌株FAF8产蛋白酶能力最强,菌株FAJ43产脂肪酶能力最强;HBF22菌株产酯酶能力最强。由此可知,糯红高粱花期内生酵母种类丰富且功能多样,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内生酵母与宿主糯红高粱的互作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丽  陆安霞  刘飞  叶玉龙 《食品科学》2022,43(17):389-397
茶多糖是一类复合型多糖,结构十分复杂,本文介绍了影响茶多糖含量的因素以及茶多糖结构的解析方法和特征。茶多糖含量在茶树品种、成熟度、茶树器官、茶叶加工方法和茶树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存在差异;其结构组成单元包括8 种中性单糖、2 种糖醛酸、1.87%~38.00%蛋白质、18 种氨基酸和少量无机元素等,分子质量为2.56~3 900.00 kDa;糖链由单糖通过(1→2)、(1→3)、(1→4)、(1→2,4)等多种方式通过O原子连接而成,且存在分支;有些茶多糖分子存在三股螺旋结构;茶多糖分子会缠绕结合在一起形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聚集体;结构解析方法包括色谱、光谱、核磁共振、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此外,本文还简要归纳了茶多糖的构效关系,以期为后续茶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集四川省筠连县春、夏、秋三季共15份早白尖红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红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不同季节茶叶判别模型,绘制层次聚类的树状热图确定关键香气成分在不同季节样品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样品醇类(113.05 μg/g)和酯类物质(34.92 μg/g)含量明显高于夏秋两季样品,而醛类物质(23.85 μg/g)明显低于夏秋两季样品,且所建PLS-DA模型可将春和夏秋两季样品明显区分。进一步分析后的分层聚类的树状热图显示,苯乙醛、橙花醇和香叶醇是春季样品区别于其它两季茶样的特征香气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可通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和Ⅱ对夏、秋两季样品进行进一步区分。该研究为解析不同季节早白尖红茶香气物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也为进一步探究筠连早白尖红茶关键香气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加工环境下羊肉香肠理化性质和风味品质的差异,该研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四川省成都市、乐山市和安徽省安庆市手工制作自然发酵羊肉香肠的常规理化特性、细菌多样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安庆样品中微生物的丰富度水平和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三个加工环境样品中葡萄球菌属、环丝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属、拟杆菌属、Odoribacter属、乳酸杆菌属等相对丰度较高;成都样品的差异物种为葡萄球菌属,乐山样品的差异物种为环丝菌属,安庆样品的差异物种为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属与一个无法鉴定的菌属。成都和乐山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相似,以醛类物质为主,安庆样品则存在一定差异,以酯类物质为主。羊肉发酵香肠中优势菌群与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优势微生物种类决定了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研究结果为阐明不同加工环境下羊肉香肠的细菌菌群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特征提供数据支持,为从加工环境角度揭示传统发酵香肠优势菌群对关键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