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核酸适配体是通过体外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到的一小段单链DNA或RNA寡核苷酸片段,能够与靶标高亲和力、高选择性地结合。为了在实际检测中应用核酸适配体,必须深入了解核酸适配体—靶标的结合过程,如测定复合物的解离常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核酸适配体—靶标复合物解离常数测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分离策略的测定方法,如透析法、超滤法、凝胶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另一类是基于均相策略的测定方法,如荧光强度法、荧光各向异性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圆二色谱法以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等。本文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特性进行了概括和比较,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不同症状的小麦赤霉病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方法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皱缩、皱缩发黑和皱缩发红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结果健康麦粒中DON的含量为未检出,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中DON的含量均接近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1000μg/kg;皱缩麦粒中DON的含量约为皱缩红色麦粒中的一半,极显著低于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P0.01)。结论本方法能为粮食收购时判断DON毒素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地棉叶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分析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除虫脲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之间,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 mg/kg。棉叶中除虫脲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5.0~8.6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在3.8~14 d之间。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除虫脲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19 mg/kg。结论除虫脲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873229mg/kg·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9.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河南地区香菇子实体及其栽培基质中的重金属镉含量,初步确定香菇中重金属镉的风险等级,并估算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香菇中镉的富集系数。方法通过随机及定点方式采集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重金属镉的测定,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的风险矩阵方法进行镉风险等级分析。结果香菇子实体及栽培基质中镉的含量范围分别为:鲜品:N.D.~0.83 mg/kg,干品:0.11~1.9 mg/kg,栽培基质:N.D.~0.29 mg/kg。香菇中重金属镉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自然生长状态下,香菇子实体中镉的平均含量约为拌料中的4.6倍。结论香菇中的镉来自于栽培基质,自然生长状态下富集系数约为4.6,栽培者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栽培料中的重金属限量来控制子实体中的镉含量。风险矩阵方法对香菇中重金属镉风险等级的评价结果为中风险,为质量安全管理和科学消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对照组和白熟期外源施用氯吡脲处理组的成熟草莓果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探讨外源喷施氯吡脲影响草莓果实成熟的调控机制。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其通路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草莓白熟期喷施氯吡脲,成熟果实中有1176个基因表达上调,2031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发现,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淀粉和蔗糖代谢、内质网蛋白加工以及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代谢途径。结论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受氯吡脲影响最为显著,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是通过不同激素的共同调控来影响草莓的生长成熟。研究结果为氯吡脲影响草莓果实成熟调控基因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玉米包衣内含有的杀虫剂、杀菌剂是否影响种子检测过程中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效果及检测结果。方法利用紫外吸收法、凝胶电泳法以及PCR.扩增法对提取的包衣玉米DNA浓度和纯度进行测定,考察PCR扩增效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结果不同清洗时间所提取的包衣玉米DNA与未包衣种子提取的DNA质量相比几乎没有差异,浓度和纯度均很好,DNA溶液OD_(260)/OD_(280)比值均在1.7~2.0之间,其DNA质量符合国家种子检测标准要求。玉米包衣对PCR扩增效果及检测结果没有影响。结论包衣玉米样品的种子进行检测时可不作清洗而直接进行DNA提取和PCR扩增,仍可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从而节约人力和物力并缩短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玉米中常见真菌毒素——伏马毒素B_1(FB1)开发新型荧光标记物,从而替代昂贵的6-(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6-DTAF)标记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荧光偏振原理的伏马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方法采用一锅煮的合成方法,以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5-DTAF)为荧光基团制备伏马毒素荧光标记物,然后利用荧光偏振的原理建立基于5-DTAF的伏马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结果基于5-DTAF的FB1荧光标记物与基于6-DTAF的FB1荧光标记物的荧光偏振分析方法具有相同的分析性能,IC_(50)值基本相等。结论采用5-DTAF成功制备了FB1荧光标记物,同时利用该荧光标记物开发了伏马毒素荧光偏振快速检测技术。该分析技术与基于6-DTAF荧光标记物的FB1荧光偏振速测技术相比,具有同样的分析性能,但分析成本降低了一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