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域边销茯砖茶的香气品质特点,试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湖南和浙江三主产区的边销茯砖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初步探明了不同主产区边销茯砖茶的香气特征。三产区边销茯砖茶香气以纯正为主要特点,但陕西茯砖茶带高火香,湖南茯砖茶"菌花香"较明显,浙江茯砖茶略带青气。GC-MS分析结果表明:从陕、湘和浙三产区的边销茯砖茶样品中分别检测出46、56和53种香气成分,共有香气成分45种,主要以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主,分别占陕、湘和浙边销茯砖茶检出香气总量的65.22%、69.01%和73.22%;含量较高的共有组分有:棕榈酸、植醇、橙花叔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E,E)-2,4-庚二烯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等,其中具高火香的杂环类化合物在陕西茯砖茶中含量较高,与"菌花香"紧密相关的烯醛类物质在湖南茯砖茶中含量最高,具青气味的低级脂肪醛在浙江茯砖茶中含量较高,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渣中的多糖类物质,以绿茶水提之后的茶渣为原料,以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考察指标,在优化筛选辐照降解、碱降解、酸降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基础上,探讨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效果。结果表明,辐照降解在辐照吸收量为1 200kGy的降解效果最佳,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4.13%;碱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0.05mol/L氢氧化钠于90℃下降解1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2.08%;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9%硝酸于100℃下降解2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0.57%;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先将茶渣进行1 000kGy剂量的辐照降解,然后采用最佳碱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再采用最佳酸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3.18%,说明1 000kGy辐照预处理+最佳碱降解+最佳酸降解的组合工艺是利用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最优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工艺参数。分别用AB-8、NKA-9、S-8、X-5、D101、HP-20对其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D101树脂。通过对D101树脂分离苦丁茶总皂苷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吸附条件:流速为2BV/h时,料液的pH值和浓度分别为6和14.47mg/mL;优化的洗脱条件:流速为2.5BV/h,先用2BV水洗脱去杂,然后用3BV 70%乙醇水溶液进行洗脱并收集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总皂苷含量为68.9%粉末,纯化倍数为1.77。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方法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茶黄素是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成的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它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在食品、保健品以及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茶黄素因其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学活性而受到消费市场追捧,近年关于其具体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热点。目前,众多研究表明,茶黄素具有降血脂、抗肿瘤、调节血糖、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并且其作用机制涉及广泛,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等信号通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等作用特点。但由于高纯度茶黄素与茶黄素单体难以获取,茶黄素性质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清晰。本文概述了茶黄素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以茶黄素为原料的天然膳食补充剂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福鼎大白茶、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一芽二叶为材料,采用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测定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儿茶素组分含量,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儿茶素生物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的含量及茶多酚总量夏季均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表达量有春季高于夏季的趋势;春季采摘的白毫早样品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肉桂酸羟化酶基因、查耳酮合成酶基因、UDP-糖基转移酶基因、类黄酮3’,5’-羟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样品均存在差异(|log2差异倍数|≥1),由此可知基因的表达量不仅受季节调控,还受到品种的影响。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存在正相关,EGCG是黄烷酮B环3’,4’,5’位置羟基化物质,催化其羟基化的酶为类黄酮3’-羟化酶和F3’5’H,因此F3’5’H可能是EGCG合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6.
采用茶叶感官审评及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单丛茶香气化学品质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单丛茶最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吲哚、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茉莉内酯、臧红花醛和β-环柠檬醛,其他重要挥发性物质为橙花叔醇、苯乙腈和α,4-二甲基-3-环己烯-1-乙醛等。在单丛茶挥发性组分中,以花果香为主的醇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含氮化合物含量次之。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中,银花香和桂花香表现较为独特。蜜香型和花香型单丛茶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中有较好分属区域,所建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适用性和检验效果良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单丛茶的香气品质评价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方差分析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贡眉的总儿茶素含量最高,寿眉最低,分别为66.84和32.66 mg/g,并且所有白茶共检测到50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组分有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4种传统工艺白茶的香气组成和含量与新工艺白茶有明显差异,其中,(E)-2-戊烯醛、2-庚酮等8种香气成分在4种传统工艺白茶中大量存在,而在新工艺白茶中未检测出。通过多组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与新工艺白茶的儿茶素和香气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而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相差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为白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与L-茶氨酸对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活性的体外协同作用。方法 设置不同浓度及组分,以0μg/mL实验组为对照,先后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最优组合验证实验,通过对ADH、ALDH活性的检测,确认EGCG、L-茶氨酸不同剂量的解酒效果并探究其最佳配比。结果 单因素实验中,样品质量浓度为200、300μg/mL实验组相较于0μg/mL浓度组,随着EGCG和L-茶氨酸的添加, ADH和ALDH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最优组合验证实验中,11组不同配比组合物对ADH和ALDH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协同组比单因素组激活效果要更好。其中,当配比组合物为7:3时, ADH、ALDH的活性最高。结论 EGCG、L-茶氨酸解酒组合物最佳配比为7:3时ADH与ALDH活性最高,研究结果为EGCG、L-茶氨酸组合物用于抗醉酒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成功造模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高脂饲料为基础,以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比较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83.3 mg·kg?1·d?1)+L-茶氨酸(16.7 mg·kg?1·d?1)、EGCG(100 mg·kg?1·d?1)和L-茶氨酸(100 mg·kg?1·d?1)连续灌胃高脂饮食SPF级SD大...  相似文献   
10.
选用6种不同类型茶树品种一芽二叶鲜叶固定样,以Folin-Ciocalteu(福林酚)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儿茶素、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三氯化铝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比较了不同品种茶叶鲜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含量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其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亚硝基以及羟自由基(-OH)的实验研究,探讨了龙井群体种,龙井43号,云南群体种,云抗10号,安化群体种,槠叶齐6种不同茶树类型的体外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安化群体种的茶多酚(23.66±0.02%)和儿茶素(12.84±0.11 mg/mL)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龙井群体种,龙井43号,云南群体种,云抗10号,安化群体种,槠叶齐6个品种类型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安化群体种的抗氧化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