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32篇
化学工业   64篇
金属工艺   24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20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3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砷污染防治技术,将三价砷[As(Ⅲ)]先氧化成五价砷[As(Ⅴ)]是保证治理效果的必要手段。文中为了提高臭氧氧化效果,将臭氧以纳米气泡(NBs)的形式通入水中。在不同As(Ⅲ)初始浓度、不同pH下,NBs系统对As(Ⅲ)氧化率均远远高于臭氧大气泡系统,最高可达96.5%[对应As(Ⅲ)初始浓度为0.2mg/L],比大气泡系统提高了44.47%。NBs系统对As(Ⅲ)的氧化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有略微提高。溶液初始pH值为3、9时,NBs系统对As(Ⅲ)的最高氧化率达95.1%、94.2%,高于pH值为7时的氧化率;碳酸根离子对臭氧大气泡和NBs系统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添加了碳酸钠的NBs系统对As(Ⅲ)的氧化率达97.8%,比未添加药剂的系统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氯预氧化除铁过程中亚氯酸根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ClO_2-ClO_2~-作为整个控制体系,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二氧化氯预氧化除铁过程中亚氯酸根浓度变化及其发挥氧化性能除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值是二氧化氯投加量和亚氯酸根发挥氧化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pH值越低亚氯酸根的氧化效能越低,生成亚氯酸根越多。当pH值较高时,二氧化氯只需按照理论投加量(即[ClO_2]/[Fe~(2 )]= 0.242),亚氯酸根便能充分发挥其氧化效能,亚氯酸根不会形成累积。实验表明:铁的初始浓度为2~9mg/L,5.8≤pH≤6.6时,0.242≤[ClO_2]/[Fe~(2 )]≤0.387时,能有效地将水中的铁离子降到0.3mg/L以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光预氧化复合高岭土,通过混凝去除给水中的颤藻。结果表明,紫外光的预氧化可破坏藻细胞的结构,抑制其生长。最佳复配条件:紫外光照射时间4 min,高岭土投加量45 mg.L-1,PAC投加量4.5 mg.L-1,静置沉淀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浊度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达到91.2%和94.6%,残留铝含量为0.13 mg.L-1。  相似文献   
4.
不同预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预氧化剂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在高锰酸钾灭活藻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次氯酸钠与臭氧对铜绿微囊藻进行灭活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和臭氧对藻类的灭活反应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次氯酸钠较易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萎缩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对藻细胞的灭活动力学常数为(220±3)L·mol-1·s-1,不同初始次氯酸钠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臭氧对于铜绿微囊藻细胞有极强的氧化作用,细胞灭活速率常数达(2 655±15)L·mol-1·s-1,能迅速引起藻细胞破裂及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不同初始臭氧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3种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臭氧与次氯酸钠在氧化过程中比高锰酸钾更易引起藻细胞破裂及IOM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利用冷喷涂技术制备CoNiCrAlY涂层,并对涂层进行了真空预氧化处理。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预氧化处理前后的CoNiCrAlY涂层在900℃的Na2SO4熔盐中的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冷喷涂CoNiCrAlY涂层含氧量为0.12%(质量分数),孔隙率小于0.28%(体积分数)。真空预氧化处理在涂层表面生成厚约0.26μm连续、致密的α-Al_2O_3氧化膜;喷涂态涂层和预氧化涂层在热腐蚀150h后表面均生成了以α-Al_2O_3为主的致密连续氧化膜,保护了基体免受腐蚀破坏;真空预氧化处理有效减缓了S和O等元素向涂层内扩散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涂层的抗Na2SO4熔盐热腐蚀性能;高温热腐蚀对涂层的破坏作用远大于高温氧化。在相同温度下,涂层在单一Na2SO4熔盐中腐蚀时,Al的消耗速率约为高温氧化时的2倍。  相似文献   
6.
穆阳  李皓  刘宇清  林刚  周万城 《材料导报》2017,31(Z2):129-133
分析了低温预氧化过程对聚碳硅烷(PCS)先驱体结构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预氧化温度和时间下SiCf/SiC复合材料室温和高温介电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预氧化处理后基体中的氧含量增加,生成具有低介电常数的Si CxOy相,且其含量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SiC微晶和自由碳的含量均减少,因此SiCf/SiC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明显降低,同时高温复介电常数的升高幅度显著减小。经260℃-6 h预氧化处理后,700℃时复合材料在整个X波段的反射率均达到-8 d B以下,高温吸波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
采用ClO2氧化法对联苯胺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的COD及联苯胺平均分别为1646mg/L和38.3 mg/L时,出水平均分别为95.8 mg/L和0.603 mg/L,出水优于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处理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针对南方亚热带地区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下的砂滤出水,应用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进行深度处理中试试验,经过一个水文年(12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后臭氧投加量(1.0~3.0mg/L)下,随着后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后臭氧接触塔及炭滤池对CODMn的去除率总体上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后臭氧投加量和臭氧后水浊度、炭滤池对锰的去除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后臭氧投加量为1.8~2.0mg/L时,各项水质指标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已无需增大投药量;系统在冬季水温较低时运行对可以生物降解的CODMn与氨氮的去除率未出现下降趋势,表明本工艺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饮用水水质并实现节能降耗,宁夏宁东水厂采用调节原水pH值,投加高锰酸钾的方式来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调节pH值对于处理偏碱性的低温低浊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当原水pH值调节为中性时,混凝效果达到最优;适当使用聚丙烯酰胺可以优化混凝效果,但由于聚丙烯酰胺具有毒性,在实际运行中要慎重使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可有效提高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对于提高冬季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滤池反冲洗水回流的方法.可以提高原水中颗粒物的数量.有助于提高水处理过程中颗粒碰撞效率,改善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45钢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炉和盐浴炉两种方式进行预氧化,随后进行相同工艺的盐浴渗氮处理。对比分析两种预氧化方式对盐浴渗氮效率和组织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和扫描电镜对样品的显微组织、物相、硬度、耐蚀性和表面形貌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预氧化试样表层物相分析发现,盐浴预氧化和空气预氧化处理45钢表面均形成含有Fe_3O_4的氧化膜,但是随着保温时间延长盐浴预氧化处理试样表面氧化膜中的Fe_3O_4含量增速更快、含量更高,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在随后的渗氮处理中容易被还原。盐浴预氧化(350℃×45 min)后进行盐浴渗氮(560℃×120 min),化合物层厚度达到了20.8μm,显著地提高盐浴渗氮效率,是相同工艺参数空气预氧化后盐浴渗氮所获得化合物层厚的1.6倍。同时能改善渗层组织性能,耐腐蚀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