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8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4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6)
利用SDS方法提取纯化供体巴西甘蔗B8总DNA,通过悬浮共培养方法将巴西甘蔗DNA转入到桂热甘蔗03-75品系中,筛选获得转化的甘蔗植株。对转化植株、供体和受体进行SRAP分子验证。结果表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从11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3对扩增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稳定好的引物组合,再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一步筛选出4对较好引物组合,选择引物M5E8组合对巴西甘蔗、转化植株和桂热甘蔗03-75品系进行SRAP检测,转化植株检出带有供体差异条带,证明巴西甘蔗DNA导入了桂热甘蔗03-75品系,引起了甘蔗基因组的变化,说明通过悬浮共培养方法进行甘蔗总DNA导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发酵是食品保鲜的重要策略。发酵食品是种类各异的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赋予产品特殊的风味。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针对性强、普遍存在的微生物调控机制。其以种群密度为基础,通过感知信号分子浓度的方式,调控多种基因表达的行为。根据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将群体感应系统划分为三大类。本文概述发酵食品、三大类群体感应系统,阐述群体感应系统对微生物共培养的积极作用、防治有害微生物及对发酵食品品质的影响。从群体感应的角度出发,拓宽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1 株可以产己酸的速生梭菌(Clostridium celerecrescens)JSJ-1与1 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1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比较2 种微生物纯培养、共培养过程中生长代谢(菌落数、葡萄糖、乙醇、丁酸、己酸)的差异,分析S. cerevisiae对己酸菌己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发现:在厌氧条件下,34 ℃静置培养,S. cerevisiae C-1比C. celerecrescens JSJ-1更具有生长优势,会优先利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当培养基中唯一碳源为葡萄糖时,S. cerevisiae C-1会利用葡萄糖代谢生成乙醇,为C. celerecrescens JSJ-1合成己酸提供底物。当培养基中含0.5%葡萄糖和2%乙醇时,共培养相比C. celerecrescens JSJ-1单独培养,己酸的生成时间提前了4 d。葡萄糖对C. celerecrescens JSJ-1生成己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共培养时S. cerevisiae C-1利用葡萄糖可缓解葡萄糖对己酸生成的抑制。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S. cerevisiae不仅可以为己酸菌合成己酸提供底物,而且可以缓解葡萄糖对己酸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卵黄高磷蛋白磷酸肽(Phosvitin Phosphopeptide,PPP)及其钙螯合物(PPP-Ca)在成骨细胞(MC3T3-E1)和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共培养体系中对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对细胞毒性、碱性磷酸酶(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活性和TRAP染色进行分析;用RT-PCR技术进一步探究成骨细胞RANKL/OPG通路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PP和PPP-Ca可以使MC3T3-E1体系中的AKP活性分别增加9.5%和12.7%;PPP和PPP-Ca的加入可以使MC3T3-E1体系中OPG基因mRNA的表达量从0.92分别提升至1.25和1.39、使RANKL基因mRNA的表达量从1.00分别提升至1.23和1.45。该研究结果表明,PPP和PPP-Ca可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磷酸肽在多细胞模型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为磷酸肽的功能活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外源微生物与土著微生物共培养形成生物膜,考察了外源微生物对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比较了共培养生物膜与常规生物膜在生物量、生物活性、微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共培养系统微生物生物量及生物活性较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和常规系统有一定的差异;PLFA谱图总峰面积较大,与脂磷法所测的生物量数据可以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植物乳杆菌RX-8是一株分离自中国传统泡菜的益生菌,该菌株具有产Ⅱb类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素(Plantaricin)EF的优良特性,然而产量较低。目前采用与外源微生物共培养的方式提高细菌素产量,然而共培养体系中具体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敲除种内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关键基因plnA,构建种内群体感应缺失的共培养体系,探究微生物共培养对于细菌素高效合成的内在机制。方法:构建基因缺失突变菌株植物乳杆菌ΔRX-8,通过突变菌株和野生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1.8715在共培养过程中的生长差异、信号分子分泌量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探究种间群体感应系统促进细菌素高效合成的作用机制。结果:在敲除关键基因plnA后,共培养中突变菌株生长曲线上与野生菌株并无明显差异,而细菌素产量有所下降。与纯培养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分泌量在前期显著增加,而后趋于一致,从菌株水平上看并无明显差异。纯培养体系中,突变菌株的双组分系统plnBCD基因表达量略低于野生菌株,细菌素合成基因plnEF的表达量同样有所下降,然而,并不影响种间信号分子AI-2合成的基因LuxS和pfs的相对表达量。结论:在种内信号分子缺失的共培养体系中,种间信号分子可以正常分泌,种间群体感应系统可以发挥作用,推测可能存在共用双组分系统,共同促进细菌素的高效合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微藻油脂产率,降低其采收成本,对比了微藻Monoraphidium sp. eh1和Monoraphidium sp. eh3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方式的影响,同时对于培养结束后提升微藻沉降率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藻Monoraphidium sp. eh1和Monoraphidium sp. eh3单独培养的油脂产率分别为17. 45 mg/(L·d)和15. 35 mg/(L·d),而共培养油脂产率可达到38. 82 mg/(L·d);通过共培养后调节藻液pH至7. 0的方法,30 min沉降率可达到95. 38%,与添加絮凝剂的沉降效果相当,相较于单独培养的eh1、eh3的沉降率10. 01%和53. 60%有显著提升。共培养技术结合调节pH的方式,可以为提高微藻油脂产率和降低采收成本提供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吴帆  陈楠  吴雨卿  倪元颖  温馨 《食品科学》2023,44(1):327-336
膳食化合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等方面至关重要,但其必须被人体高效吸收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活性。肠道吸收细胞模型已成为体外模拟人体膳食化合物吸收利用及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膳食化合物,选取合理的肠道细胞吸收模型以及在现有细胞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对于实现高效模拟人体对该膳食化合物的吸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概述了人体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地综述了体外肠道细胞吸收模型研究进展,并以类胡萝卜素为代表,阐述了其肠道吸收转运机制,重点探讨了Caco-2单细胞模型和Caco-2/HT29-MTX细胞共培养模型在其吸收利用上的应用,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肠道细胞吸收模型体外模拟人体对不同膳食化合物的吸收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一些乳酸菌拥有产生抗菌化合物的能力,一般采用分离单一培养物和抑制特定靶标微生物的方法筛选产生抗菌化合物的微生物,揭示诱导微生物抗菌活性产生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通过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目前为止,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共培养诱导细菌素产生的特性,发现产细菌素微生物和诱导细菌素微生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同时对于这种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有所突破,发现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素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还未鉴定或表征其中的诱导化合物。然而,在一些例子中,通用信使分子——自诱导物-2的存在与共培养诱导细菌素这种表型相关,并且其可在群体感应系统的调节中起作用。了解共培养的诱导机制将有助于筛选和开发共培养细菌素产生系统和新产品的策略,以及这种系统在食物和肠道中的定植能力,从而增加益生菌对宿主的益生功效。  相似文献   
10.
植物乳杆菌KLDS1.0391与76株乳酸菌分别共培养后,测定培养物的抑菌活性和活菌数,判断与乳酸菌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细菌素合成的影响及细菌素合成与菌体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KLDS1.0706、KLDS4.0315、KLDS4.0351、罗伊氏乳杆菌KLDS1.0736这4株菌与植物乳杆菌KLDS1.0391共培养后,抑菌活性显著增加(P<0.01)。与罗伊氏乳杆菌共培养过程中细菌素的抑菌活性与植物乳杆菌KLDS1.0391的细胞密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并且发现只有活的诱导菌与植物乳杆菌KLDS1.0391共培养才能够诱导细菌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