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1篇
轻工业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二醇柱,在等度洗脱条件下,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人参提取液中人参皂苷的检测方法.优化的色谱条件:LiChrospher100 Diol柱(250 mm x2 mm i.d.,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82∶18),流速为1.0 L.min-1,检测波长为200 nm,柱温为15℃.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采用二醇柱分析7种主要人参皂苷,具有分析速度快,不需要梯度洗脱程序,方法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人参不同部位浸膏及人参茎叶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b3的质量分数。色谱柱,Nava-Pak-C18(3.9mm×150mm,4μm);流动相,V(甲醇)∶V(水)∶V(磷酸)=65∶35∶1;检测波长,203nm;体积流量,1.0mL/min;采用外标法测定人参皂苷Rb3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3在0.8~20.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3%。  相似文献   
3.
毛云  张兆瑞 《金属学报》2019,24(5):503-510
目的:分析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肝组织再生及Wnt/β-catenin信号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6只,其中1只行BMSCs培养,随机选取50只大鼠制备ALF模型,24 h后随机选取其中5只断颈处死,依据大鼠肝功能与组织病理学判别其是否成功造模。剩余15只大鼠将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入,作为正常组。成功造模的45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BMSCs组、模型组及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每组各15只。造模后6 h,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由尾静脉注入1 mL细胞培养液,BMSCs组注入1 mL BMSCs悬液(细胞浓度2.0×109/L),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注入1 mL人参皂苷诱导分化BMSCs悬液(细胞浓度2.0×109/L),连续给药10 d。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状况,血清总胆红素(TBil) 、AST、ALT、TNF-α、IL-6含量,肝组织内Wnt7b、Wnt7a及Wnt2基因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肝细胞无坏死、变性,整齐排列,肝小叶结构清晰,汇管区内没有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表征为广泛坏死,肝小叶内全部肝细胞溶解坏死,网状的支架发生塌陷,汇管区和周边存在大量粒细胞、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浸润,残余肝细胞变性、肿胀且伴随胆汁淤积;BMSCs组及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大鼠肝小叶结构趋向完整,肝细胞坏死、变性数量减少,汇管区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又优于BMSCs组。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Bil、AST、ALT、IL-6及TNF-α含量上升;和模型组相比,BMSCs组、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大鼠血清TBil、AST、ALT、IL-6及TNF-α含量降低;和BMSCs组相比,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大鼠血清TBil、AST、ALT、IL-6及TNF-α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Wnt7b、Wnt7a、Wnt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和模型组相比,BMSCs组、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大鼠肝组织内Wnt7b、Wnt7a、Wnt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和BMSCs组相比,人参皂苷诱导BMSCs组大鼠肝组织内Wnt7b、Wnt7a、Wnt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诱导BMSCs可显著改善ALF大鼠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加速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4.
高月  修洋  赵幻希  刘淑莹 《质谱学报》2017,38(2):203-2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HPLC-ESI-MSn)定性分析Keggin型杂多酸(12-磷钨酸)化学转化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e和20(S)-Rf的产物结构。在负离子模式下,结合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的质荷比、中性丢失以及人参皂苷同分异构体的极性差异,分析鉴定了Re的8种主要转化产物为20(S)-Rf2、20(R)-Rf2、20(S)-Rg2、20(R)-Rg2、25-OH-Rg6、25-OH-Rg4、Rg6和Rg4;20(S)-Rf的7种主要转化产物为20(R)-Rf、20(S)-Rf3、20(R)-Rf3、25-OH-Rg8、25-OH-Rg9、Rg8和Rg9。并通过化学转化方法获得了苷元结构3β,12β,25-三羟基-达玛烷-20(21/22)-烯(3β,12β,25-trihydroxy-dammar-20(22)-ene)。12-磷钨酸显示出良好的Re和20(S)-Rf转化率,在90min和4h内的转化率接近100%。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人参皂苷结构并区分其同分异构体,能够为杂多酸等固体酸催化剂应用于皂苷类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转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的根。含有多种人参皂甙(panaxsaponin),系三萜皂甙。多数为达玛烷型皂甙,如人参皂甙Ra1、Ra2、Rb1、Rb2、Rb3、Rc、Rd等;少数为齐墩果酸型(C型)皂甙,如人参皂甙Ro。由于甙元不同,达玛烷型皂甙又分为20S-原人参二醇类皂甙(A型)和20S-原人参三醇类皂甙(B型)。其中A型和B型皂甙酸水解后,分别得到人参二醇(panaxadial)和人参三醇(panaxatriol)。本文报导用大孔树脂吸附样品中人参皂甙,先用水洗去糖分,再应用稀乙醇洗下人参皂甙,再用香草醛与人参皂甙反应显色而进行比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人参酶解物中12种人参皂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探索人参提取物及酶解物主要皂苷成分差异,并以酶解前后的人参提取物作为对象,探讨其对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ed cell,MDSC)的影响。人参提取物和酶解物的总皂苷含量差异不明显,而酶解物中12种人参皂苷和稀有皂苷含量(Rh1、F1、F2、Rg3、CK和Rh2)均显著高于人参提取物;稀有皂苷含量增加了4.48倍,尤其是酶解后转化生成了大量的F2和少量的F1、CK和Rh2等稀有皂苷。人参提取物及酶解物均能显著抑制MSC2细胞增殖和降低结肠癌荷瘤小鼠脾脏中的MDSC细胞比例。其中人参酶解物效果更佳,相对人参提取物,对MSC2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30.00%和MDSC细胞比例降低40.50%。人参酶解物含有丰富的稀有皂苷,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能够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加强了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鲜三七花、茎、叶、根中7种人参皂甙成分分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测定云南文山产鲜三七花、茎、叶、根中7种人参皂甙成分。方法样品粉碎后用水超声提取,提取液离心,取上清液通过Amberlite-XAD大孔树脂,用甲醇洗脱后蒸干,再用初始流动相定容,上机分析。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iode array detector,DA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在14 min内完成7种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人参皂甙Rg1、Re、Rb1、Rc、Rb2、Rb3和Rd分别在0.0240~0.6005、0.0198~0.4960、0.0272~0.6810、0.0222~0.5545、0.0199~0.4974、0.0202~0.5055和0.0216~0.539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各组分回收率范围为78.5%~95.4%,RSD为0.55%~0.77%(n=6)。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云南文山产鲜三七花、茎、叶、根中人参皂甙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Orbitrap MS)对蒸制红参、醋制红参和烘干红参中的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基于三醇型皂苷Re、Rg1、Rg2、Rh1标准品和二醇型皂苷Rb1、Rb2、Rc、Rd、Rg3、Rh2标准品的加热降解规律和质谱特征,鉴定出不同人参炮制品中的32个人参皂苷。其中,人参皂苷mRb1、Rh1、F1、20(R)-Rh1、Rg5和Rs5仅在醋制红参中检出,notoR1仅在蒸制红参中检出。该方法明确了3种人参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可为指导人参不同炮制品的分类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 and electrospray ionis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M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analysis the ginsenosides in plant, which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root of Panax quinquefolium L.. ESI-M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ai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ginsenosides obtained in HSCCC by comparing the molecular weights and fragment ions of the molecular ion with that of the standard. It is a simple and quick analysi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三七叶总皂苷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4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三七叶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评价三七叶总皂苷的抗抑郁活性以及对海马体cAMP、PKA、BDNF的影响。建模四周后,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体重、糖水偏好率及自主活动水平等行为学指标分别降低了8.56%、22.48%、26.17%,表现出人类抑郁症中体重下降、快感缺失、自主活动下降等核心症状,而大鼠海马体cAMP、PKA、BDNF的水平分别降低了53.60%、53.60%、39.20%。给予三七叶总皂苷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三七叶总皂苷高剂量组大鼠上述三个行为学指标分别增加了7.03%、26.21%、26.21%,上述三个生化指标也分别升高了41.29%、62.79%、49.05%。表明三七叶总皂苷能逆转抑郁大鼠行为学症状以及调节海马体cAMP、PKA、BDNF的水平。三七叶总皂苷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海马体cAMP、PKA、BDN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