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4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21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Fourteen samples of Uruguayan mutton tallow available in the local market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composition, melting point and titer. From the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Uruguayan mutton tallow contains a higher percentage of oleic acid and a lower percentage of palmitic and stearic acids than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掺入羊肉中的猪、马、牛、鸭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检测体系。方法配制掺入猪、马、牛、鸭源性成分的模拟羊肉掺假样品,掺假比例17%~45%。筛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猪、马、牛、鸭物种特异性基因,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针对猪、牛、马、鸭两两配对的两重荧光PCR检测体系和其中3个任意组合的三重荧光PCR检测体系。结果模拟羊肉掺假样品两重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包括单个成分掺入比例低至7%的样品,其检测准确率为100%。而三重荧光PCR检测同时检测猪、牛、马、鸭四种肉品中的3种,其中猪肉、牛肉和马肉的掺假比例均为8%~15%;鸭牛肉掺假比例为5%~10%。三重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掺假样品中的各种掺假组分都被准确检出。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PCR检测体系能准确检出配制的模拟掺假羊肉制品中的猪、马、牛、鸭成分,可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市场肉制品及加工肉制品掺假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以横山羊肉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控处理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炸、烤三种工艺处理,采用质构仪测定肉样的全质构和剪切力,用测色仪测定肉色,进而对肉样的食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于煎制处理,2min和3min处理的肉样硬度、咀嚼性及回复性显著小于4min(P0.05);2min和3min处理的肉样剪切力显著小于4min(P0.05);肉样L*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P0.05),2 min和3 min处理的肉样a*值小于4min(P0.05),而b*、c*及h°值大于4min(P0.05)。对于炸制处理,3 min处理的肉样硬度和内聚性显著小于4 min和5 min(P0.05),咀嚼性、弹性及回复性显著小于5min(P0.05);3 min处理的肉样剪切力显著小于4min和5min(P0.05);3min处理的肉样a*值小于5min(P0.05),其他肉色指标对不同的处理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烤制处理,160℃处理的肉样硬度、内聚性和回复性小于180℃(P0.05),弹性小于200℃(P0.05);160℃处理的肉样剪切力显著小于200℃(P0.05);160℃处理的肉样L*值小于180℃和200℃(P0.05),a*和c*值小于200℃(P0.05),h°值大于200℃(P0.05),b*值对不同的烤制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煎、炸、烤三种高温处理对横山羊肉食用品质有较大影响,肉样在226~228℃的温度下煎制处理3 min和炸制处理3min、在160℃的温度下烤制处理40min,均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该研究结果对于人们选择合理的羊肉高温处理方式及工艺条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宁夏滩羊肉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滩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和主体风味物质进行分析。试验选取75μm CAR/PDMS萃取头、60℃萃取温度、30 min萃取时间,萃取物经GC-MS和GC-O分析,鉴定出4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烃类5种、醛类12种、酮类5种、醇类6种、酸类6种、酯类7种、杂环类(含硫、含氮或含氯)2种。确定对宁夏滩羊肉风味贡献较大的物质分别为己醛、庚醛、己酸乙酯、壬醛、1-壬醇和肉豆蔻酸。  相似文献   
5.
羊肉涂膜保鲜效果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羊肉为原料,采用涂膜保鲜法分别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和山梨酸钾对羊肉保鲜效果的影响。以羊肉的感官指标、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和菌落总数为判断标准,探讨了三种保鲜剂对羊肉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膜溶液的浓度在5%时,在4℃条件下可以保鲜20d,肉的品质和感官指标较好。其保鲜效果优于山梨酸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肉制品中羊肉和猪肉的量化研究,本文应用微滴式数字PCR对肉制品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在看家基因上设计单拷贝特异性引物,能更好的鉴别是人为因素的掺假还是在加工过程中无意的带入。根据dd PCR的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肉质量和DNA的浓度,DNA浓度和DNA拷贝数(C)成现一定的线性关系。通过人为掺假及市售样品检测以验证此方法。以DNA浓度作为中间换算值,得到肉质量和DNA拷贝数之间的换算关系M_羊=0.12C-10.6 M_猪=0.07C+4。通过对已知掺假比例的肉样及市售样品进行检测,能够较好的得到掺假肉的质量。目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掺假现象且该检测方法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本文建立的微滴式数字PCR在羊肉和猪肉及其制品中的掺假检测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对目前混乱的肉制品掺假的市场监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新鲜山羊的羊板油和肾脏油为原料,熬制得到山羊油,测定其主要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板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和折光指数(65 ℃)分别为196.8 mg/g、47.9 g/100 g和1.452 4;肾脏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和折光指数(65 ℃)分别为194.7 mg/g、37.8 g/100 g和1.452 0.板油全样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8.09%、20.85%和45.54%;肾脏油全样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7.06%、34.57%和38.28%.板油Sn-2位脂肪酸中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分别为64.60%、11.52%和9.84%;肾脏油Sn-2位脂肪酸中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分别为55.62%、20.70%和12.65%.山羊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C17:0和C16:2.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并为了保证冷却羊肉的产品安全,对冷却羊肉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进行了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危害分析,根据HACCP原理确定相应的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了监控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冷却羊肉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以6、12、18、24月龄的舍饲巴寒杂交羊为研究对象,每个月龄选择10头胴体质量相近的肉羊(公母各半)进行屠宰,采集后腿肉分析其理化特性、肌纤维特性、涮制出品率与涮食羊肉食用品质。结果表明:除了p H_(24)值、涮食羊肉弹性与涮制出品率外,不同月龄巴寒杂交羊后腿肉理化特性、肌纤维特性、涮食羊肉剪切力和质构、感官评价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咀嚼性、硬度与肌节长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8和0.639;弹性与肌纤维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8;胶原蛋白含量与涮制出品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8;6月龄羔羊肉感官评价指标色泽、嫩度、风味以及总体可接受性得分均显著优于24月龄(P0.05),羔羊涮食羊肉片更受感官评价人员的喜爱。研究证实低月龄羔羊肉更适宜涮制食用。  相似文献   
10.
Pork and mutton sausage-type mixes produced using 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with or without Lactobacillus as starter culture showed changes in pH, cholesterol and lipid content. Viability of E. coprostanoligenes was assessed by culturing samples from each treatment and analyzing for coprostanol, a cholesterol metabolite. The pH and/or cholesterol decreased (P < 0.05) in the sausage-type mixes inoculated with E. coprostanoligenes or Lactobacillus or their combinations. Variability in lipid content was observed among and within treatments. Very low (6.2 μg/g dry matter) concentrations of coprostanol were produced in sausage-mixes and cultures except when inoculated with 2.0 g of E. coprostanoligenes (from 8.2 to 130.6 μg/g dry ma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