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7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26篇
矿业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根据4个按延性需求设计的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结果,分析了轴压比、约束箍筋数量及范围等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的延性、耗能能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分析了分段约束箍筋对剪力墙截面的约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分段约束高强箍筋能有效增大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截面的约束效果,根据轴压比和位移延性需求确定的分段约束箍筋数量和范围,可以明显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脆性,使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的延性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2.
基于对某超高层框筒-伸臂结构的可行性研究,提出5种结构方案,研究了设置环向桁架和伸臂对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低烈度地区的超高层建筑,一般风荷载是控制性工况,整体稳定性可能会成为结构体系成立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若伸臂和环向桁架同时设置,可形成筒体、伸臂和框架柱共同工作,减小了核心筒承担的倾覆力矩,伸臂成为整个结构的第二道抗侧力体系,各类构件受力性能更趋于经济合理。同时,伸臂的设置会引起邻近楼层墙柱内力突变,故应对该区域结构构件提出更加严格的抗震措施,保证其不成为薄弱部位。对比分析结果认为:对此类结构体系应多方案论证其可行性和经济性,伸臂和环向桁架设置的位置、数量和截面尺寸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23.
梁兴文  汪萍  徐明雪  于婧  李林 《工程力学》2019,36(9):95-107
对4根免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模板钢筋混凝土(RC)梁和2根RC梁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试件变化参数为配筋率和保护层厚度,重点研究免拆UHPC模板RC梁的受力性能以及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情况。结果表明:从开始加载到峰值荷载点,免拆UHPC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界面没有发生任何滑移及剥离;峰值荷载后至构件破坏时,预制UHPC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界面出现轻微剥离;免拆UHPC模板RC梁的开裂荷载较普通RC梁提高了近50%,屈服荷载、极限荷载提高约为10%。基于截面平衡条件、平截面假定以及UHPC、混凝土、钢筋的本构关系,建立了免拆UHPC模板RC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4.
为了研究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中梁与板的相互作用,对一柱支承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角区格双向板肋梁楼盖进行了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逐级加荷试验,分析了其裂缝出现和开展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受力性能.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这种楼盖结构的破坏机构,并推导了相应的极限荷载计算公式.将试验所得的板内力分别与弹性理论、塑性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按弹性理论以及基于板破坏模式的塑性理论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5.
框支连续墙梁抗震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了三榀两跨框支墙梁1/2比例模型试验;对模型在竖向及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破坏机理和水平承载力等进行了分析;根据试验与分析结果,论述了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6.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比较可以发现,这类结构的变形能力介于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之间,其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以控制填充墙的墙面裂缝贯通为判断标准,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取值应当既有一定的保证率,又要符合工程实际,建议取1/75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7.
对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几点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该方法目前存在的缺陷,基于模态Pushover法(MPA)提出了根据振型参与重量来确定对结构地震反应起主要影响的振型数以及两阶段的侧向力加载模式,并对确定结构目标位移的方法作了一些改进。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和改进的静力弹塑性方法,对一个优化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改进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能较准确地模拟结构的地震反应,具有易操作、计算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8.
通过4根采用免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模板的钢筋混凝土(RC)梁与2根RC梁的对比试验,研究UHPC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性能、保护层厚度对免拆UHPC模板RC梁的抗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达到峰值荷载时,经过拉毛处理的预制UHPC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界面未出现滑移;峰值荷载后至受拉钢筋达到其极限拉应变时,预制UHPC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界面出现轻微剥离;保护层厚度为10mm的免拆UHPC模板RC梁的抗弯刚度和承载力略高于保护层厚度为20mm的梁;但在峰值荷载后,前者较后者的底部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界面处较早地出现沿界面滑移;综合考虑,建议该类梁的保护层厚度取20mm较为合理。采用有效惯性矩法,基于平截面假定,建立了免拆UHPC模板RC梁的截面开裂弯矩和抗弯刚度计算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9.
带屋面突出物的高层建筑水平地震力的实用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带屋面突出物的高层建筑的水平地震力.对于屋面突出物,给出了有别于主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对于主结构,考虑了突出物对其地震力的影响.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30.
高层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墙厚若要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2.2-1~3款要求,可能会较大,不经济。按附录D墙体稳定计算方法,虽然为规程所允许,但该法在实际设计中运用不方便。引入满足稳定要求的等效轴压比限值[neq],以此来判断墙体是否满足稳定性要求。基于该等效轴压比限值的概念,分析三种常见截面墙体厚度在不满足最小厚度规定时的可行范围。建议对不满足最小墙厚规定的剪力墙结构,可以采用该等效轴压比和规程第7.2.14条给出的轴压比限值进行双重控制来确定其厚度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