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476篇
  免费   55778篇
  国内免费   38891篇
电工技术   4448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2151篇
化学工业   58612篇
金属工艺   34061篇
机械仪表   33662篇
建筑科学   36391篇
矿业工程   20867篇
能源动力   12288篇
轻工业   52520篇
水利工程   17047篇
石油天然气   17270篇
武器工业   7333篇
无线电   4872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014篇
冶金工业   19451篇
原子能技术   7569篇
自动化技术   69696篇
  2024年   2004篇
  2023年   7535篇
  2022年   18541篇
  2021年   23623篇
  2020年   17032篇
  2019年   11895篇
  2018年   12462篇
  2017年   14102篇
  2016年   12833篇
  2015年   21165篇
  2014年   26774篇
  2013年   31618篇
  2012年   39938篇
  2011年   41829篇
  2010年   39768篇
  2009年   38092篇
  2008年   39295篇
  2007年   38236篇
  2006年   32846篇
  2005年   26467篇
  2004年   19098篇
  2003年   12826篇
  2002年   12172篇
  2001年   10993篇
  2000年   8706篇
  1999年   3611篇
  1998年   1346篇
  1997年   1063篇
  1996年   899篇
  1995年   777篇
  1994年   561篇
  1993年   519篇
  1992年   382篇
  1991年   307篇
  1990年   284篇
  1989年   254篇
  1988年   167篇
  1987年   125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50篇
  1981年   98篇
  1980年   141篇
  1979年   72篇
  1977年   40篇
  1976年   75篇
  1959年   84篇
  1951年   8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运用放射性元素寻找油气是一种非常规油气勘探手段。近年来,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富烃凹陷周边古近系钻遇高自然伽马(GR)砂岩,其GR值(100~300 API)甚至大于同区泥岩的GR值(100~200 API)。为了弄清该特殊现象背后的地质意义,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开展了铀(U)、钍(Th)、钾(K)等3种元素含量与GR值的相关趋势线分析,从井震特征、岩性特征及矿物成分特征等入手分析了砂岩GR值增高的主要原因及成因机制,探讨了放射性元素聚集的条件、运移通道、驱动力以及油气意义。结果表明:西江、惠州地区由U含量增高导致砂岩GR值偏高,恩平、番禺地区由K,Th含量增高导致砂岩GR值偏高;砂岩GR值增高有两大成因机制,一是地下流体带来的放射性元素离子U4+在氧化-还原面处富集后导致地层GR值偏高,这种特殊现象说明在具有连通基底大断裂旁的圈闭中,U4+的富集指示了曾经油气的存在,证实了研究区油气运移通道的有效性,对于油气藏的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二是地表流体带来的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大量沉积后导致地层GR值偏高,含放射性元素矿物性质不稳定,可指示近源供给的存在,对于判断物源及沉积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成果为预测研究区油气成藏有利区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43.
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过程中, 金刚线切割技术(Diamond wire sawn, DWS)具有切割速度快、精度高、原材料损耗少等优点, 受到了广泛关注。金刚线切割多晶硅表面形成的损伤层较浅, 与传统的酸腐蚀制绒技术无法匹配, 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应运而生。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制绒具有操作简单、结构可控且易形成高深宽比的绒面等优点,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金属催化剂在制绒过程中的腐蚀机理及其形成的绒面结构, 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具有代表性的银、铜的单一及复合催化腐蚀过程及绒面结构和电池片性能。最后对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表面的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基于柴油产品质量升级的需求,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开发了FHIDW加氢改质技术及配套FF-46加氢精制催化剂、FC-14B加氢改质催化剂和FDW-3临氢降凝催化剂.该技术及催化剂级配体系在格尔木炼油厂0.8 Mt·a-1加氢改质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表明,级配催化剂体系对原料适应性强,装置运转平稳,操作灵活性高,催化剂失活速率慢,产品分布合理且质量优异,在降低柴油产品凝点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其密度和十六烷值,解决了改造前装置生产重柴油密度偏低的问题,为炼油厂生产符合国V质量标准的柴油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8.
49.
A novel carbon/m-HNTs composite aerogel was synthesized by introducing the modified halloysite nanotubes (m-HNTs) into phenolic (PR) aerogels through chemical grafting, followed with carbonization treat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est proportion of HNTs to phenolic, the micromorphology of PR/m-H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 before carbonization, confirming 10 wt% of m-HNTs is most beneficial to the porous network of aeroge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 and HNTs was studied by FTIR spectra,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 target product-carbon/m-HNTs composite aerogel were illustrated by SEM and TEM techniques. SEM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the carbon/m-HNTs aerogels maintain a stable porous structure at 1000 °C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while a ~20 nm carbon layer was formed around m-HNTs generating an integral unit through TEM analysis.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composite aerogel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method, the obtained results stayed around 500 m2g?1 and 1.00 cm3g?1 (pore volume) without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compared with pure aerogel, showing the uniformity of pore size. The weight loss rate (26.76%) decreased greatly compared with pure aerogel, at the same time, the best volumetric shrinkage rate was only 30.83%, contributed by the existence of HNTs supporting the neighbor structure to avoid over-shrinking.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reached to 4.43 MPa, while the data of pure aerogel was only 1.52 MPa, demonstrating the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y of carbon/m-HNTs aerogels.  相似文献   
50.
介绍了国内外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物联网技术存在的短板,并从技术研发、产业联盟组建和商业模式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