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4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172篇
电工技术   180篇
综合类   124篇
化学工业   293篇
金属工艺   130篇
机械仪表   110篇
建筑科学   181篇
矿业工程   62篇
能源动力   33篇
轻工业   209篇
水利工程   34篇
石油天然气   96篇
武器工业   17篇
无线电   1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9篇
冶金工业   111篇
原子能技术   49篇
自动化技术   39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51.
目的 胰腺的准确分割是胰腺癌识别和分析的重要前提。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主流胰腺分割网络大多是编码—解码结构,对特征图采用先降低再增加分辨率的方式,严重丢失了胰腺位置和细节信息,导致分割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3D路径聚合高分辨率网络的胰腺分割方法。方法 首先,为了捕获更多3D特征上下文信息,将高分辨率网络中的2D运算拓展为3D运算;其次,提出全分辨特征路径聚合模块,利用连续非线性变换缩小全分辨率输入图像与分割头网络输出特征语义差异的同时,减少茎网络下采样丢失的位置和细节信息对分割结果的影响;最后,提出多尺度特征路径聚合模块,利用渐进自适应特征压缩融合方式,避免低分辨率特征通道过度压缩导致的信息内容损失。结果 在公开胰腺数据集上,提出方法在Dice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Jaccard系数(Jaccard index,JI)、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上相比3D高分辨率网络(3D high-resolution net,3DHRNet)分别提升了1.41%、2.09%、2.35%和0.49%,相比具有代表性编码—解码结构的胰腺分割方法,取得了更高的分割精度。结论 本文提出的3D路径聚合高分辨率网络(3D pathaggregation high-resolution network,3DPAHRNet)具有更强的特征位置和细节信息的保留能力,能够显著改善在腹部CT(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中所占比例较小的胰腺器官的分割结果。开源代码可在https://github.com/qiuchengjian/PAHRNet3D获得。  相似文献   
52.
前向散射雷达是一种双基地角接近180°的特殊体制双基地雷达,它通过捕获目标穿越基线时引起的回波起伏变化实现目标的检测,因此对前向散射雷达目标回波特性的研究至关重要。以暗室实测的前向散射雷达回波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球体、二面角、三面角、圆柱体雷达目标前向散射场与辐射场相干叠加的综合效应,得出雷达目标进入前向散射区,回波幅度先减小后小幅反弹的规律。该文可以增进对前向散射雷达目标回波特性的认知,为目标检测与识别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3.
基于深度学习的去模糊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随着网络层数加深,去模糊网络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内存消耗,难以用于实际场景。针对目前的去模糊网络参数量大、运算时间长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轻量快速的渐进式残差去模糊网络。该网络使用浅层残差网络作为基准模型,可充分利用图像的局部特征信息,加强反向传播时的信息流通。同时,通过多阶段递归调用残差网络并进行参数共享,可大大简化网络模型,减少网络参数。为了进一步提高去模糊网络的特征重建能力,该文引入特征重标定模块进行特征融合,对输入图像与各个残差网络的输出特征图进行通道加权,并对特征图的空间信息进行自适应选择,实现更好的特征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网络模型参数量小、运行速度快,大幅度领先于现有算法,且对各种空域可变模糊去除均可实现理想复原效果。  相似文献   
54.
55.
王玉青  梁珩  童明波 《材料导报》2017,31(Z1):129-134
针对碳/碳八枚五飞缎纹机织复合材料的数值模拟工作,在保证精度的前提条件下为提高计算效率,基于该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采用通用单胞模型模拟其弹性性能。将该方法和矩形单胞模拟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近,但是通用单胞模型可以减小建模工作量,降低网格划分的难度,提高计算效率,是一种较为合理高效的建模分析方法。此外,该建模分析方法也可用于其他缎纹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56.
以0.02mm厚铜箔为标示材料,采用带三角平面圆锥形搅拌针对20mm厚7075-T6铝板进行焊接。通过测试沿焊缝厚度方向上温度场分布及观察标示材料分布状态,分析焊缝局部金属塑性流动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沿焊缝厚度方向上自上而下的金属温度逐渐降低;焊缝上、下表面温度差约为90℃;同一厚度上相对称的两点,位于前进边金属的温度高于返回边约15℃。位于焊核区上部的铜箔呈细小颗粒状均匀分布;下部铜箔则呈层片状分布,且向前进边偏移。焊核区由多个呈纹路状、有序排列的洋葱环结构相互层叠而成,这与焊缝塑化金属沿轴向迁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7.
穆阳  李皓  刘宇清  林刚  周万城 《材料导报》2017,31(Z2):129-133
分析了低温预氧化过程对聚碳硅烷(PCS)先驱体结构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预氧化温度和时间下SiCf/SiC复合材料室温和高温介电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预氧化处理后基体中的氧含量增加,生成具有低介电常数的Si CxOy相,且其含量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SiC微晶和自由碳的含量均减少,因此SiCf/SiC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明显降低,同时高温复介电常数的升高幅度显著减小。经260℃-6 h预氧化处理后,700℃时复合材料在整个X波段的反射率均达到-8 d B以下,高温吸波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8.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楠  梁玉清 《计算机教育》2011,(16):110-114
针对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与市场对接不协调的发展现状。结合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59.
ID-based ring signcryption schemes (IDRSC) are usually derived from bilinear parings, a powerful but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primitive. The number of paring computations of all existing ID-based ring signcryption schemes from bilinear pairings grows linearly with group size, which makes the efficiency of ID-based schemes over traditional schemes questionab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identity-based ring signcryption scheme, which only takes four pairing operations for any group size and the scheme is proven to be indistinguishable against adaptive chosen ciphertext ring attacks (IND-IDRSC-CCA2) and existentially unforgeable against adaptive chosen message and identity attacks (EUF-IDRSC-ACMA) under the random oracle model.  相似文献   
60.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semi-online minimum makespan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reassignment on two identical machines. Two versions are discussed. In the first version, one can reassign the last job of one machine that is based on the problem proposed by Tan and Yu (2008) [1], in which case the last job of each machine is allowed to be reassigned. An optimal algorithm which has the same competitive ratio is presented. In the second version we consid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xt two conditions: the total size of all jobs is known in advance and one can reassign the last job of one machine. For this problem an optimal algorithm with competitive ratio is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