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7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27篇
化学工业   3篇
机械仪表   29篇
能源动力   55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2020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5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GTN细观损伤本构理论,引入了塑性极限载荷模型,将完全隐式积分算法与隐式有限 元计算相结合,建立了相应的数值积分算法.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UMAT),实现了修 正的GTN模型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应用.通过缺口圆棒试样损伤与断裂的数值模拟,对 修正的GTN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缺口圆棒试样的裂纹萌生点位置,裂纹扩展情况及应力三 轴度的变化.数值预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修正的GTN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材料的损伤和 断裂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柠檬酸对脂肪酸的改性效果,以柠檬酸和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反应生成柠檬酸改性脂肪酸类捕收剂,并用于四川某中低品位胶磷矿的浮选试验,浮选试验在20 ℃下进行.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对脂肪酸进行改性,不同脂肪酸的改性效果不同.棉油脂肪酸表现出良好的捕收能力,但未表现出显著的改性效果.椰油脂肪酸、棕榈油脂肪酸和硬脂酸未表现出好的改性效果;纯油酸、低冻点棉籽油脂肪酸和米糠油脂肪酸的改性效果相似,产率和回收率均得到12%~15%的提高,改性效果较好;豆油脂肪酸经过柠檬酸改性后,精矿产率、回收率、选矿效率分别提高了25.96%、30.80%、4.84%,浮选指标得到较大提高,改性效果良好.柠檬酸对几种脂肪酸的改性效果为豆脂肪酸>纯油酸/低冻点棉籽油脂肪酸/米糠油脂肪酸>棉油脂肪酸>椰油脂肪酸>棕榈油脂肪酸/硬脂酸.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和改善铋层状化合物的介电性能,利用常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稀土钇和钬掺杂的钡铋三钛二铌氧十二陶瓷,并研究了其介电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钇和钬能部分替代钙钛矿层中的铋,形成纯相固溶体陶瓷.所有样品的介电温谱显示出典型的弥散型铁电相变,并且介电常数和居里温度均随稀土掺杂量的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钙钛矿层中A位和B位多元素的共同占位导致局部成分的不均匀,从而引起铁电相变的弥散.钇和钬部分替代钙钛矿层中的铋,抑制了与铋关联的结构变形,从而减少了铁电极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仲十二醇的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烷酮的问题,以混合十二烷酮为原料,Ru配合物为催化剂,经催化氢化制备仲十二醇. 研究了催化剂用量、碱、温度、氢气压力、反应时间对氢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工艺参数:十二烷酮与催化剂物质的量比为50 000∶1,叔丁醇钾为十二烷酮摩尔量的1∶100,氢气压力3 MPa,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10小时. 在此条件下,转化率可达99.3%,产物经由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研究发现,催化剂在循环使用30次时仍具有较高活性,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煤灰颗粒从金属板上脱落的影响因数,自建实验平台,记录了煤灰颗粒振打脱落过程以及每次振打中煤灰脱落质量,探究了机械振打除灰中振打敲击力大小对振打除灰的影响,以及不同煤灰厚度对最小有效振打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振打冲击金属板时,煤灰颗粒脱落存在“分层现象”和“分阶段现象”,而且随着振打力的增加各阶段之间的分界越模糊;煤灰颗粒脱落的质量向前几次振打冲击集中;煤灰的厚度越大,最小有效振打力越小,当煤灰厚度为1 mm、2 mm、3 mm和4 mm时,最小有效振打力分别为65.3 N、36.9 N、25.9 N和17.0 N.  相似文献   
16.
Overlay Tester(OT)是美国德州交通研究所(TTI)新开发的、用来评价沥青混合料抗反射裂缝性能的试验方法. 它有效地模拟了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基本特性,通过施加周期荷载并以荷载循环次数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反射裂缝性能;其试验参数包括试件厚度38 mm、初始裂缝宽度2 mm、加载频率0.1 Hz、最大拉伸位移0.625 mm等. 目前的试验方法中,这些试验参数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对比分析和评估,而是根据经验武断地选取. 结合我国沥青路面实际情况,通过对OT的各个试验参数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各个试验参数的不同取值对试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最终对该试验方法的基本试验参数做出了优化. 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厚度可以采用40 mm,加载频率采用0.2 Hz,初始裂缝宽度参考德州交通部规定值为2 mm;对于最大拉伸位移,应当结合当地的温度情况、路面结构和材料类型,进行分析计算选取.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漆酶催化转化4-溴酚(4-BP),2,4-二溴酚(2,4-DBP),2,4,6-三溴酚(2,4,6-TBP)的反应 动力学,考察了温度、pH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漆酶催化转化三种溴酚的反应总体遵循 假一级反应动力学;在pH 5~8范围内,pH越低,溴酚转化速率越快,2,4,6-TBP的转化速率随pH 变化最明显;在中性溶液和15~45℃条件下,2,4-DBP反应速率最快,2,4,6-TBP次之,4-BP最慢.漆 酶催化转化4-BP,2,4-DBP和2,4,6-DBP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37.07,19.18,24.00kJ/mol.  相似文献   
18.
转印技术是多种高性能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过程中常用的技术,主要过程是通过印章将微纳 米材料从源基体转印组装在目标基体上.转印过程中,印章、微纳米材料和基体组成三明治结构,包 括印章/微纳米材料和微纳米材料/基体两个界面,两个界面竞争分层,直接决定转印的成败.基于 有限元方法计算界面裂纹尖端能量释放率,探究两个界面竞争分层机制,确定界面裂纹及印章材料 性能对转印的影响,提出利于转印的方法,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序贯治疗原发性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9例肝细胞性中小肝癌患者实施TACE联合CT引导RFA序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初次治疗,共80枚病灶,行TACE和RFA序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 ~ 24个月,21例患者有病灶残余,再次行RFA或序贯治疗,3例再次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病灶控制良好。并发症有胆汁瘤合并胆道感染1例、门静脉分支血栓1例。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RFA序贯治疗中小肝癌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同时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奥沙利铂(OXA)/氟尿嘧啶(5 Fu)/亚叶酸钙(CF)方案肝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 年7 月至2010 年12 月,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不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的HCC 50 例患者入组,TACE术后经留置导管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方案:OXA 60 ~ 75 mg/m2,第0 ~ 4小时泵入;CF 200 mg/m2,第4 ~ 6小时泵入;5 Fu 1 ~ 1.5 g/m2,第6 ~ 24小时泵入。每4 ~ 6周一疗程,直至疗效评价CR(mRECIST 1.1标准)或出现肝功能Child Pugh C级、远处转移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及增强CT或MRI评估疗效,定期随访。结果   全部50 例患者共进行232次TACE联合OXA、5 Fu、CF方案HAIC治疗。疗效评价:CR10例;PR 21例;SD 6例;PD 13例;客观有效率(ORR )为74%;疾病控制率(DCR)为62%。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1个月(2.6 ~ 37.1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为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1.4个月,累计1年、2年生存率为76%、44%。用Log 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Pugh A 级(P = 0.006)、无肿瘤血管侵犯(P = 0.003)、总胆红素值 < 34.2 μmol/L(P = 0.023)的患者预后好于对照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肿瘤血管侵犯(P = 0.045)是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患者Ⅲ ~ Ⅳ度不良反应少见,仅有2例发生Ⅲ度神经毒性,无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OXA/5-Fu/CF方案HAIC治疗无远处转移且不可切除的HCC,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