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3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37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4 毫秒
81.
从感官审评、色差值、香气成分、理化成分等方面对收集到的14个云南红碎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个样品茶汤以红亮为主,色差值L*、a*、b*分别为-22.50~-12.28,9.09~23.80,62.09~164.40,TF、TF-3G、TF-3′G、TFDG含量分别为0.146%~0.209%,0.108%~0.225%,0.041%~0.109%,0.056%~0.177%;香气以纯正为主,GC-MS检测到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苯甲醛(1.291%~11.747%)、氧化芳樟醇Ⅰ(1.705%~6.394%)、氧化芳樟醇Ⅱ(4.950%~14.094%)、芳樟醇(10.070%~45.471%)、水杨酸甲酯(7.255%~28.142%);滋味以浓强为主,水浸出物、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0.511%~36.422%,10.198%~17.280%,3.022%~4.443%,生物碱、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糖组分含量也是构成茶汤滋味品质的重要组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茶叶的理化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感官品质特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理化成分组成及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感官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82.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制及EGCG纳米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之一,其中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活性最高,多项研究表明以EGCG为代表的茶多酚类物质在癌症的预防及治疗过程中起到安全有效的抑制作用。茶多酚在生理pH下稳定性有限,生物利用度低,制约了其在现代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纳米载体技术能够大幅提高茶多酚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并使其表现出较强的抗癌活性。本文综述了茶多酚中EGCG的抗癌作用机制及EGCG纳米载体技术研究进展,为茶多酚在癌症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本文综合利用紫甘薯资源,同时获得紫色素和糖液,糖液发酵制备乙醇。以大孔树脂分离紫甘薯α-淀粉酶酶解液后获得紫色素与糖液,考察氮源种类与添加量、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对糖液发酵产乙醇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糖液发酵生产乙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紫甘薯酶解液经HPD400型大孔树脂分离,紫色素的色价(E1 cm1%)达到86.3(波长为530 nm),糖液中总糖含量达到55.5 mg/L;(NH4)2SO4作为发酵氮源,(NH4)2SO4添加量为3.0 g/100 mL、酵母接种量为1.5 mL、发酵时间为7 d,可得到13.0%vol乙醇。此方法获得了紫甘薯色素,副产物糖液发酵可生产乙醇,为紫甘薯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4.
以大红袍、红茶与茯砖茶原料为供试原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对不同茶叶原料茯茶的"发花"前后样品的整体成分组成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发花"前、后间差异成分数量均有不同,各组差异代谢化合物个数分别为大红袍49个、红茶40个、茯砖茶原料49个;综合3组茶叶的具体差异代谢化合物,发现其从类别上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酯型儿茶素下降的极为显著,而简单儿茶素除没食子儿茶素(GC)变化无明显差异外,表儿茶素(EC)、儿茶素(DL-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的含量较原料都有所升高,原花青素和咖啡碱、可可碱、茶碱、黄嘌呤与次黄嘌呤也有相同的变化;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牡荆素和芦丁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大黄素则是在各原料"发花"后均新增的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5.
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到的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两种方法共提取出9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40种。其中SDE法提取到79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植酮、雪松醇、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苯并呋喃、菲、香叶基丙酮、邻苯二甲醚、邻甲酚、联苯等。HS-SPME法提取到50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苯并呋喃、二氢猕猴桃内酯、联苯、香叶基丙酮、植酮、雪松醇、菲、1,2,3-三甲氧基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结合分析可为茯砖茶挥发性成分鉴定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6.
抗氧化剂对瓜蒌子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抗氧化剂BHA、BHT、PG、TBHQ以及增效剂柠檬酸来探讨其抗氧化性能提高之效果,结果是:使用0.01%TBHQ+0.01%BHr+0.01%柠檬酸作为瓜蒌子油的抗氧化剂,可使瓜蒌子油在60 ℃下的贮藏时间由8 d延长到26 d,在20℃下的预期贮藏时间从4个月延长至14个月,抗氧化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7.
普洱茶多酚与茶褐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洱茶是一类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后发酵茶,其中多酚和茶褐素都是重要的功能成分。普洱茶茶褐素是一类结构十分复杂的多酚氧化产物,属于天然色素。本文综述了普洱茶多酚和茶褐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提取分离、功能研究、茶褐素的结构探讨、变化特点、生物活性等。  相似文献   
88.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茯砖茶由于发花工序而形成完全不同于黑毛茶的品质特征。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儿茶素、黄酮类及茶多酚总量减少最多,分别减少了63.64%、51.52%、54.62%,氨基酸下降36.84%,咖啡碱下降10.85%,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变化不大。发花工序是各成分含量下降最快的环节,大量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参与及适度的湿热作用使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茯砖茶独特的品质。  相似文献   
89.
批杷叶中三萜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批杷叶是一种传统中药植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枇杷叶中三萜类物质的类型、生物活性、提取分离、纯化、检测分析以及鉴定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0.
根据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膜的性能特征,从膜法澄清、浓缩、分离、除菌四方面综述了膜技术在茶叶资源深加工中的研究与应用,并展望了茶叶资源膜法深加工的发展前景与高效膜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