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因其非侵入、无辐射、可视化、响应快、成本低等优势在两相流测量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在发动机油路中,因摩擦产生的能量释放使磨粒荷电,对ECT传感器电容值的测量产生扰动,严重影响成像质量。为提高荷电颗粒存在情况下电容层析成像的图像重建质量,提出电容层析成像(ECT)与静电层析成像(EST)双模信息融合成像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荷电颗粒在传感器矩形电极上感应的电荷值,得到荷电磨粒的信息;通过ECT系统得到一组电容值,并利用加权融合的修正方法,对ECT中畸变的电容值进行修正;用修正后的电容值进行图像重建。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弥补单一ECT模态的成像质量不高的不足,减弱荷电颗粒对ECT电容值测量的干扰,明显提高了图像重建质量,降低了成像误差;采用双模态重建图像方法可正确识别环状流、泡状流、核心流等几种典型流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融合的ECT图像重建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敏  王伯波  薛倩 《仪器仪表学报》2015,36(12):2798-2803
针对固定电极的ECT成像独立测量值较少和因电极位置的影响而导致重建图像失真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旋转电极ECT系统模型和数据融合方法来提高重建图像质量。本模型对16电极的ECT模型进行5次旋转,得到的数据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5组数据分别采用线性反投影(LBP)和修正共轭梯度法(MCG)进行重建,再对重建数据进行主分量分析(PCA)的数据融合;二是直接用PCA数据融合再分别进行LBP和MCG图像重建。实验证明:通过增加测量电容数,结合两种数据处理方式可明显提高重构图像质量,降低成像误差。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国家舆论引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级地方主流媒体,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新媒体巨大的冲击,目前面临着舆论影响力下降,广告创收下滑,传播市场缩小的困境。要摆脱困境,寻找出路,主流媒体应当从提升媒体影响力出发,增强"四种意识":端正舆论导向意识、归位新闻本源意识、增强受众服务意识、创树特色品牌意识,拓展发展空间。本文笔者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发展遇到的困境,再提出地方主流媒体走出困境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固定电极的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独立测量值较少,且由于电极位置的影响而导致重建图像失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16旋转电极的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系统模型及对应的图像融合方法。模型对16电极的电容层析成像技术模型进行4次旋转,得出的数据分别采用线性反投影算法和修正共轭梯度法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再将重建的5张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变换得到的低频和高频成分分别采用加权平均和主分量分析的融合准则进行图像融合。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电容层析成像技术旋转模型通过增加测量电容数,结合图像融合方法可明显提高重构图像质量,降低成像误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图像重建过程中Tiknonov正则化解过度光滑引起的重建图像细节信息丢失问题,引入l_(2,p)(0p≤1)的混合范数作为正则化算法的数据项和正则化项。混合范数l_(2,p)利用了欧氏范数l_2的光滑性和分数范数l_p(0p≤1)的稀疏性,不仅比范数L_(2,1)具有更好的联合稀疏性,对噪声的抗干扰性也更强,进而针对l_(2,p)矩阵范数的非凸、非Lipschitz连续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矩阵混合范数l_(2,p)极小化优化模型的正则化算法相比牛顿迭代、奇异值分解、共轭梯度算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及更好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聚季胺盐投加方式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加阳离子聚合物是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有效方法,根据静态试验得出的聚季胺盐投加总量,选定了聚季胺盐的几种投加方式(不同的投加量和投加时间间隔),研究其对实验室规模下的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污泥颗粒化的影响.试验以污水厂的厌氧污泥为对象,以污泥颗粒的粒径、沉速及出水COD等作为评价污泥颗粒化进程的指标,分析了各投加方式对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并挑选出适宜的絮凝剂投加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投加方式对ASBR污泥颗粒化进程有不同影响,建议采用每次投加量为0.16~0.32 mg/gMLSS,投加时间间隔为2~5 d,分5~10次投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调合燃料油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管路和过滤器堵塞、燃烧不良、腐蚀磨损加剧等问题。因此,找出适用于调合重质船用燃料油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很有必要。采用渣油、页岩油、煤制柴油调合出了符合行业标准的船用180号燃料油,并采用P值法、K值法、斑点试验、混兑试验以及梯度黏度法考察了调合后燃料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值法、K值法不适合调合燃料油稳定性的预测,斑点试验和混兑试验属于定性试验,不能用于定量预测调合燃料油的稳定性,梯度黏度法可用于预测调合燃料油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按传统的摄影测量精度评定方法评定遥感影像数字测图的精度存在误区,通过对整像素相关及用相关系数抛物线拟合相关的精度分析,可以证明即使应用相关系数最大的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匹配,其理论精度也可达到0.3像素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以水上油为低成本调合组分的重质船用燃料油调合方法,并提供梯度黏度法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梯度黏度法以快速老化的方式模拟重质船用燃料油在存储过程中的性质变化,用老化后燃料油的下层与上层密度、黏度差、酸值、总沉积物检验燃料油的储运稳定性,并将黏度差作为判断燃料油稳定性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水上油与沥青、煤柴、页岩油调合时的比例最高不超过17%,才能保证燃料油的稳定性要求。同时,快速老化条件为120 ℃下处置10 h时,燃料油性质状态与常温下处置15天时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