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36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28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20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6篇
无线电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51.
变黏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驱油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聚合物单一段塞注入易发生返转、高渗层突进等问题,探索通过变黏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改善非均质油层的驱油效果。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黏度的聚合物段塞,高黏度聚合物段塞优先进入高渗层,降低了高渗层流速,迫使后续低黏流体进入与之较为匹配的低渗层,使高、低渗层驱替剂流度差异减小。实验结果表明,交替注入增加了低渗层的吸液量,低渗层分流率曲线形态由“∧”字型向“∩”字型转变,交替注入方式聚驱采收率提高值高于单一段塞注入方式,并且使聚合物用量降低了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252.
为了探究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科之间性能的差异,对冷再生混合料进行了室内混合料设计和性能试验评价。结果显示: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变形能力,适合作为路面的主要抗车辙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优于泡沫沥青混合料,抗弯拉和抗水损害能力较强。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均可用作沥青路面面层较低层位。  相似文献   
253.
随着电网输电线路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输电线路运行有关的信息越来越多,以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从应用角度论述了输电线路针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监测,预警以及风险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4.
液滴黏附于固体壁面上的受力、变形、运移、破裂和分离机理的研究涉及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等多种领域。以微孔道中黏附在岩石表面上的残余油和驱替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并结合Front tracking界面追踪方法,数值计算压力驱动条件下,黏附于壁面残余油膜的变形,探索残余油膜的破裂分离条件;揭示残余油膜激活理论机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毛细管数是判断油膜变形大小的依据;毛细管数越大,油膜的变形越明显;油膜纵横比、初始润湿角和油膜自身体积影响着毛细管数的变化;对于同一驱油体系而言,判断油膜破裂分离的临界毛细管数不是一个定值。临界毛细管数越小,说明油膜越容易破裂分离。现场可以通过在驱替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驱替液与残余油膜间的界面张力,从而增大毛细管数,达到油膜破裂分离的条件,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55.
胆管支架植入是用于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和恶性肿瘤导致的胆管梗阻的重要手段之一,植入类支架的材料功能、表面结构等对其服役性能尤为关键,目前常用的胆管支架有金属和塑料两大类,现有的胆管疾病治疗大数据统计表明,微生物聚集及其引发的炎症是支架植入治疗普遍的问题。因此,可抗菌的多功能胆管支架材料及新型支架开发尤为迫切。纳米银是优良的抑菌、抗菌类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材料领域;仿生超疏水结构和纳米银涂层修饰植入性医用胆管支架的表面,能有效解决细菌滋生和胆道二次堵塞的问题。本文对胆管支架表面纳米银涂层和疏水结构的常用制备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分析胆管支架的发展、涂层技术和超疏水结构的医学应用实践,总结了胆管支架及表面涂层研究最新进展,并对胆管支架及其涂层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56.
色谱条件对HPLC检测大豆中赤霉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赤霉酸的保留时间、谱图峰形、标准偏差、分离度、拖尾因子、线性相关系数等为指标,考察流动相的甲醇体积分数及其pH和检测波长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PLC法检测大豆中赤霉酸含量的适宜条件为:色谱柱为C18(250 mm×4.6 mm,5.0μm),进样量为20μL,流动相为pH 4.0的35%甲醇溶液,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紫外检测器波长为210 nm。评价指标显示,采用该色谱条件,不同质量浓度赤霉酸(0.2μg/mL和1.0μg/mL)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52%和99.44%,RSD分别为1.05%和0.90%;不同质量浓度赤霉酸(10μg/mL和50μg/mL)对照品5次重复检测结果的RSD分别为0.37%和0.13%,表明其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257.
以纤溶酶活力和生物量为评价指标,建立了蛹虫草菌静息细胞培养方法,并研究了酪蛋白肽对纤溶酶的诱导作用。 结果表明,静息细胞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确定为葡萄糖0.08%和尿素0.06%;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0,接种量10%,摇床转速180 r/min, 23 ℃培养12 h。 在此条件下,纤溶酶在血纤维蛋白平板上形成的溶圈面积为34.97 mm2,蛹虫草菌生物量为2.38 g/L。 酪蛋白肽组分C2 是合成纤溶酶的直接诱导物,当其添加量为0.1 g/L时,纤溶酶活力较对照提高了264%。  相似文献   
258.
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淀粉(Starch,ST)为原料,凤仙透骨草提取物(Impatiens balsamina extract,IBE)为抗菌剂,通过共混法制备抗菌复合膜,通过FTIR、XRD、SEM和热重分析对复合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及对力学、光学、阻隔、抑菌等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IBE与PVA/ST基膜复合良好,制备的PVA/ST/IBE抗菌复合膜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抑菌性能随着IBE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IBE添加量为12.5 mL的复合膜拉伸强度达到22.97±0.68 MPa,断裂伸长率相比PVA/ST基膜提升了79.22%;透明度有所下降,透光率下降了11.90%;氧气阻隔性能良好,氧气透过系数为1.771±0.196×10-12 cm3.cm/(cm2.s.Pa),在环保包装、食品保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9.
In order to provide a biomimetic natural extracellular matrix microenvironment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capacity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 novel porous hybrid glycidyl methacrylate-modified silk fibroin/poly(L-lactic acid-co-ε-caprolactone)–poly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 (SFMA/P(LLA-CL)–PEGDA) hybrid three-dimensional (3D) nanofibrous scaffolds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3D nanofibrous platforms and divinyl PEGDA based photocrosslinking, and then further improved water resistance by ethanol vapor post-treatm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result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PEGDA hydrogel-like matrices bonded nanofibers, which formed a 3D structure similar to that of “steel bar (nanofibers)‒cement (PEGDA)”, with proper pore size,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ore connectivity density. Meanwhile, the hybrid 3D nanofibrous scaffolds showed outstanding swelling properties as well as improved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Furthermore, these hybrid 3D nanofibrous scaffolds could provide a biocompatible microenvironment, capable of inducing the material‒cell hybrid and regulating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proliferation. They thus present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tissu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