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55篇
  免费   5539篇
  国内免费   2738篇
电工技术   3853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4440篇
化学工业   12401篇
金属工艺   3938篇
机械仪表   4813篇
建筑科学   5172篇
矿业工程   2377篇
能源动力   2231篇
轻工业   4786篇
水利工程   990篇
石油天然气   5250篇
武器工业   460篇
无线电   75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9342篇
冶金工业   3796篇
原子能技术   751篇
自动化技术   8729篇
  2024年   201篇
  2023年   1197篇
  2022年   1776篇
  2021年   2806篇
  2020年   2153篇
  2019年   1907篇
  2018年   2248篇
  2017年   2473篇
  2016年   2054篇
  2015年   2685篇
  2014年   3434篇
  2013年   4208篇
  2012年   4365篇
  2011年   4885篇
  2010年   4201篇
  2009年   3981篇
  2008年   3869篇
  2007年   3752篇
  2006年   3815篇
  2005年   3454篇
  2004年   2304篇
  2003年   2087篇
  2002年   1875篇
  2001年   1641篇
  2000年   1807篇
  1999年   2037篇
  1998年   1758篇
  1997年   1406篇
  1996年   1397篇
  1995年   1176篇
  1994年   938篇
  1993年   709篇
  1992年   539篇
  1991年   420篇
  1990年   323篇
  1989年   249篇
  1988年   220篇
  1987年   138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4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超临界烯烃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超临界流体对烯烃聚合的影响,总结了超临界聚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为:在单体临界点以上进行的超临界聚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比较成熟;而新近开发的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烯烃取合技术更为重要,可以充分发挥超临界技术的优点,提高聚合产率,并能制备性能特殊的取合物。特别是采用超临界CO2为介质的聚合过程,为实现烯烃聚合的绿色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氨氮废水降解技术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介绍了氨氮废水的主要来源,论述了氨氮废水降解的各种技术及其工艺过程,重点论述了生物处理技术及工艺、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及工艺以及它们在工业中的应用和特点,并探讨了氨氮废水降解机制,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993.
HPVC/BR共混体系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硫化方法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顺丁橡胶(HPVC/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单一组分增容剂丁腈橡胶(NBR)、氯化聚乙烯(PE—C)和(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复合增容剂SEBS/NBR和PE—C/NBR及交联程度对HPVC/BR共温体系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增容剂可明显改善HPVC/BR共混物的性能;动态硫化在改善共混物力学性能方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以低相对分子质量生物可降解D,L-聚乳酸(D,L-PLA)二醇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原料、1,4-丁二醇(BD)为扩链剂及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悬浮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初步合成了一种新型聚氨酯微球(PUMS)。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了BD的含量对微球表面形态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讨论了搅拌速率和PVP浓度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微球的平均粒径随搅拌速率和PVP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粒径分布变宽;当搅拌速率为400r/min,PVP质量分数为1.5%时。微球的平均粒径约47μm,粒径分布最窄。约在10~90μm;微球表面有孔,但随着BD含量的增加,微球表面变得相对粗糙,孔数减少,孔径减小,直至孔消失。  相似文献   
995.
反应精馏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均相反应精馏和非均相催化精馏过程的各种模拟计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指明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6.
运用晶界工程理论,选择能形成高耐炎度晶界相的Y2O3和La2O3双稀土氧化物为Si3N4陶瓷烧结助剂,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第二相碳化硅粒子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氮化陶瓷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以无压烧结工艺制备的高性能α/β-Sialon复相陶瘊等在实际应用中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7.
应用尿素流化床装置有效解决了因造粒塔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成品尿素温度偏高、粉尘含量较高、平均粒径偏小、存放易结块等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采用改进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施主杂质Nb5 和受主杂质Mn2 共掺的BaTiO3陶瓷。按不同Nb5 、Mn2 的掺杂量,分别在1180℃、1210℃、1250℃、1280℃温度下煅烧。实验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250℃、掺杂量为0.05mol%时,制得的试样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99.
疏水蛋白荧光探针8,8’-二苯胺基-5,5’-二磺酸联萘(bis-ANS)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及观察其行为的重要工具。以8-苯胺基-1-萘磺酸铵(ANS)为原料:氧化偶联合成了bis-ANS,通过摸索寻找到一种优良的分离方法,并研究了溶剂、温度对收率的影响,目标产物结构经过核磁共振(1H NMR)1、3CNMR和质谱(MS)确证。  相似文献   
1000.
A series of novel copolymers, poly(methacryloyl‐2‐oxy‐1,2,3‐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coexo‐3,6‐epoxy‐1,2,3,6‐tetrahydrophthalic acid) [poly(MTCA‐co‐ETAc)], poly(methacryloyl‐2‐oxy‐1,2,3‐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co‐hydrogenethyl‐exo‐3,6‐epoxy‐1,2,3,6‐tetrahydrophthalate) [poly(MTCA‐co‐HEET)], and poly(methacryloyl‐2‐oxy‐1,2,3‐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co‐α‐ethoxy‐exo‐3,6‐epoxy‐1,2,3,6‐tetrahydrophthaloyl‐5‐fluorouracil) [poly(MTCA‐co‐EETFU)], were prepared from corresponding monomers by photopolymerizations at 25°C for 48 h. The polymers were identified by FTIR, 1H‐NMR, and 13C‐NMR spectroscopies. The number‐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fractionated polymers determined by GPC were in the range from 9400 to 14,900 and polydispersity indices were 1.2–1.4. The in vitro IC50 values of polymers against mouse mammary carcinoma (FM3A), mouse leukemia (P388), and human histiocytic lymphoma (U937) as cancer cell lines and mouse liver cells (AC2F) as a normal cell line were much higher compared to that of 5‐fluorouracil (5‐FU). The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monomers and polymers against mice bearing sarcoma 180 tumor cell lin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5‐FU. The inhibition of DNA replication and antiangiogenesis activities of MTCA and copolymers were better compared to those of 5‐FU.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4: 57–64,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