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64篇
  免费   8773篇
  国内免费   5118篇
电工技术   6853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6882篇
化学工业   12887篇
金属工艺   5416篇
机械仪表   5801篇
建筑科学   7555篇
矿业工程   2350篇
能源动力   2471篇
轻工业   6305篇
水利工程   1901篇
石油天然气   4062篇
武器工业   900篇
无线电   1060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010篇
冶金工业   3160篇
原子能技术   1068篇
自动化技术   12919篇
  2024年   335篇
  2023年   1410篇
  2022年   2655篇
  2021年   3939篇
  2020年   2994篇
  2019年   2310篇
  2018年   2481篇
  2017年   2785篇
  2016年   2588篇
  2015年   3588篇
  2014年   4457篇
  2013年   5336篇
  2012年   6289篇
  2011年   6557篇
  2010年   5966篇
  2009年   5780篇
  2008年   5770篇
  2007年   5318篇
  2006年   5070篇
  2005年   4248篇
  2004年   3005篇
  2003年   2624篇
  2002年   2935篇
  2001年   2525篇
  2000年   2138篇
  1999年   1734篇
  1998年   1245篇
  1997年   1019篇
  1996年   928篇
  1995年   728篇
  1994年   578篇
  1993年   436篇
  1992年   372篇
  1991年   250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123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7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沈益  胡南 《水资源保护》2017,33(6):167-174
采集城市内河水样,分别采用曝气增氧、碳源添加、生物投菌和综合修复等技术,在实验室进行水质修复模拟实验,并以水质参数、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为鉴定指标,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对城市河流水质的修复效果及其对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投菌和综合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水体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为主;而使用碳源添加技术的水样,河流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明显,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达到了93%;水质修复方面,曝气增氧技术和生物投菌技术都仅能降低水体COD质量浓度,无法降低水体TN及NH+4-N质量浓度;碳源添加和综合修复技术,对水体TN和NH+4-N的去除效果明显,但投加碳源的河流水体中的COD质量浓度显著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COD和DO。  相似文献   
992.
将自制的丙烯酸酯弹性体、抗氧剂和光稳定刺与聚甲醛熔融共混后进行紫外线老化实验.并对老化前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和表面层分子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聚甲醛的分子量得到了较好的保持,抗冲击韧性及断裂伸长率均明显优于未改性聚甲醛。  相似文献   
993.
运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当归油 ,综合考察了原料状况 (粒度、水分 )和萃取釜条件 (温度、压力、萃取釜中原料加入量、是否放置填料、填料位置以及SC -CO2 流量 )对当归油萃取率的影响 ,得到较好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当归油的条件为 :1L萃取釜装料量 2 5 0 g ,压力 18- 2 0MPa ,温度 4 0℃ ,釜底放置填料 ,时间为 ( 2 - 2 .5 )hr ,原料粒度 ( 4 0 - 6 0 )目 ,含水量 ( 5 .87- 8.7) % ,SC -CO2 流量Q =( 5 - 15 )kg/hr。当归油萃取率可大于 2 .5 7%。  相似文献   
994.
通过脱氯剂穿透氯容随实验条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讨论高温脱氯剂的脱氯反应模型。基于对脱氯机理的认识,通过对活性组份筛选和制备方法研究,成功研制出以JX-5A脱氯剂为代表的JX系列高温脱氯剂,穿透氯容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995.
苯并噁嗪树脂——一类新型热固性工程塑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顾宜 《热固性树脂》2002,17(2):31-34
综述了四川大学在苯并口恶嗪树脂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等 5个方面的进展 :a.不同组成和性能的苯并口恶嗪的合成 ;b .苯并口恶嗪化反应和固化动力学 ;c .苯并口恶嗪固化过程的体积变化 -膨胀固化 ;d .纤维增强苯并 口恶嗪树脂性能及应用 ;e.以苯并 口恶嗪为粘合剂的制动材料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介绍了用氨水作溶剂制取溴化锂的实验方法和生产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从所用原料的价格和工艺操作角度来看,本文提出的方法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磷钨酸催化合成丁酮乙二醇缩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磷钨酸H3 PW12 O40 为催化剂 ,通过丁酮和乙二醇反应合成丁酮乙二醇缩酮。探讨了H3 PW12 O40 对缩酮反应的催化活性 ,较系统地研究了酮醇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 :H3 PW12 O40 是合成丁酮乙二醇缩酮的良好催化剂 ,在n(酮 )∶n(醇 ) =1∶1.75 ,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 1.2 5 % ,环己烷为带水剂 ,反应时间 2 .0h ,反应温度 72~ 96℃的优化条件下 ,丁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 5 9.5 %。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利用ANSYS和MATLAB软件,对鱼尾型片材机头中熔体的速度、压力、剪切应力和粘度的分布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和分析。探知了熔体在流道内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对口模设计具有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制备重组水蛭素(Hirudin)生物学活性检测参考品,并标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按照WHO相关规定制备、分装和冻干参考品,经全面检测合格,用TH生色底物法进行体外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外观、无菌试验合格,水分含量为0.8%。经过10次标定,平均生物学活性为12 701 ATU/支,标准差为2 226 ATU/支,变异系数为17.5%。在-20℃、4℃和25℃条件下,生物学活性可以稳定保持9个月。结论该批重组水蛭素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性质稳定,可作为国家参考品,用于重组水蛭素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相似文献   
1000.
A series of PtRu nanocomposites supported on H2O2-oxid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were synthesized via two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s—one used aqueous formaldehyde (HCHO method) and the other used ethylene glycol (EG method) as the reducing agents. The effects of the solvents (water and ethylene glycol) and the surface composition of the MWCNTs on the deposition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metal 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2 adsorption, TEM, ICP-AES, FTIR and TPD. The wetting heats of the MWCNTs in corresponding solvents were also measured. The characterizations suggest that combination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the MWCNTs with the solvents decides the deposition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metal nanoparticles. These nanocomposites were evaluated as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anode catalysts for oxidation of 50 ppm CO contaminated hydrogen and compared with a commercial PtRu/C catalyst. The data reveal superior performances for the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the EG method to those by the HCHO method and even to that for the commercial analogue.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of the nanocomposites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