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27篇
  免费   5079篇
  国内免费   2446篇
电工技术   1382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112篇
化学工业   1781篇
金属工艺   1808篇
机械仪表   4531篇
建筑科学   2582篇
矿业工程   1281篇
能源动力   1137篇
轻工业   976篇
水利工程   958篇
石油天然气   1268篇
武器工业   448篇
无线电   72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85篇
冶金工业   1214篇
原子能技术   391篇
自动化技术   6008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889篇
  2021年   1233篇
  2020年   1372篇
  2019年   1021篇
  2018年   1037篇
  2017年   1338篇
  2016年   1447篇
  2015年   1861篇
  2014年   3128篇
  2013年   2723篇
  2012年   3795篇
  2011年   3802篇
  2010年   2876篇
  2009年   2848篇
  2008年   2738篇
  2007年   3162篇
  2006年   2722篇
  2005年   2363篇
  2004年   1967篇
  2003年   1723篇
  2002年   1351篇
  2001年   1284篇
  2000年   970篇
  1999年   889篇
  1998年   653篇
  1997年   549篇
  1996年   478篇
  1995年   364篇
  1994年   276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解决线路老化与电网可靠性之间的权衡问题,通过最小化因导体温度升高引起的需求损失和网络老化,优化每条负载母线的平均需求损耗,以提高线路额定值和修改负载曲线。所考虑的线路与负载母线相连接,采用动态线路额定值技术,以削峰填谷形式的需求响应来修改负荷需求曲线,根据剩余平均需求损失的利用率降低允许的峰值负荷。结果表明,与仅优先考虑网络老化保护的方案相比,该方法在网络老化和可靠性并重的基础上,在线路老化允许范围内少量增加线路老化以提高系统可靠性,提高率高达68.9%,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仅优先考虑提高网络可靠性的方案相比,在整个研究的超标温度允许范围(1%~25%)内,线路老化平均降低70.3%。  相似文献   
992.
针对现有保护装置没有计及纵向故障的保护方案的问题,首先分析110 kV负荷站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和不接地方式下线路的单相、两相断线故障特征。其次依据断线故障特征提出了基于线路双端零序电气量的补偿零序电压差动原理的断线保护方案,实现了断线故障的快速可靠动作。最后在110 kV纵联差动保护装置上增加断线保护逻辑,并在数字仿真系统上建立110 kV负荷站输电系统,验证了所提断线保护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目前架空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装置针对断线故障缺乏快速、准确的识别方法,导致断线故障判决、处理不及时,容易引起关联设备损坏及重大安全事故。针对断线故障后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动作逻辑进行分析,阐释距离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拒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输电线路断线故障的快速判别方法。该方法利用输电线路断线后线路两侧故障相的电压、电流变化特征构建附加断线保护判据,实现了对简单断线故障和断线再接地故障的快速识别和保护。最后,通过PSCAD输电网仿真分析和四川省某水电外送线路实例测试,验证了断线故障附加判别和保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为提高配电网故障选相的精确性与灵敏度,针对高阻接地故障及单相断线故障,提出利用测算的偏转角进行故障选相的方法。首先,分析了高阻接地和断线故障选相失败的原因。然后,根据测量的对地参数来判别发生了高阻故障还是断线故障。最后,提出了基于柔性调控零序电压的选相方法,即:向配电网中性点注入零序电流,调控零序电压相角分别为配电网三相相电压相角,通过注入零序电流及返回零序电压测算故障偏转角,结合判据即可实现故障选相。PSCAD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选出20 k?的单相高阻接地故障相及线路末端断线故障相,且不受故障位置、故障类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分层接入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非故障层换相失败预测控制的启动时刻存在延时,无法及时反应故障严重程度以输出合适的触发角提前量,可能导致高低端换流器同时发生换相失败的风险增加。对此,提出一种基于故障层触发角提前量前馈的高低端换流器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协调策略。利用故障层换流器可更灵敏反应故障严重程度的特点,所提策略将故障层换相失败预测控制触发角提前量引入非故障层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实现非故障层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启动时刻提前。此外,还引入直流电流协调系数以得到更合适的触发角提前量。在PSCAD/ EMTDC中搭建了仿真模型,对不同工况下所提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快速应对逆变侧交流系统故障,减小高低端换流器同时发生换相失败的风险,对预防分层接入系统高低端换流器同时发生换相失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电子战系统的宽带射频信号波分复用传输,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微波光子链路中各关键参量对杂散信号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非均匀信道间隔分配的除杂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微调各通道的波长,使四波混频产生的杂散频率超过电子战接收机带宽,从而降低杂散对系统的影响。该方案实现简单,且无需改变现有电子战系统架构,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现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等波长间隔相比,5通道非均匀波分复用信号传输1 km时,在接收机带宽内四波混频引起的杂散得到了显著优化,动态范围提升了26 dB以上。  相似文献   
997.
室温下,InPBi表现出强而宽的光致发光光谱,其宽光谱特性来自于材料中的PIn反位深能级和与Bi相关的深能级。该特性使得InPBi有希望应用于制备光学相干层析扫描系统中的超辐射光源。文章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原子探针研究了InPBi薄膜材料的结构性能,发现Bi原子在InPBi薄膜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在InPBi/InP界面出现了Bi的富集区,从该区域沿[001]方向出现了Bi的纳米面,此纳米面位于(110)平面上。这种Bi原子的富集分布阻碍了PIn反位参与的载流子复合过程,对InPBi的光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制造光学相干层析扫描系统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常规的微波光子系统采用强度调制方式实现微波信号的电光转换,由于调制器采用马赫-曾德尔干涉结构(MZI),系统性能不仅受到自身正弦响应特性的制约,而且需要进行偏置点控制,因此存在动态范围受限、系统控制复杂以及3 dB固有损耗带来的效率不足的问题,而采用相位调制可避免该问题。围绕相位调制光传输链路,为了完成相位调制信号的光电解调,文章提出采用薄膜滤波器通过边带抑制与边带选通两种方式实现相位调制到强度调制的转换,并分析了链路射频性能与器件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实测对比了相位调制与常规强度调制链路之间的传输特性,通过分析可知,在相同链路配置条件下,相位调制链路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而且光滤波带来的均衡作用,使得相位调制链路的3 dB带宽比强度调制链路大两倍。  相似文献   
999.
以中心工作频率130 GHz、衰减深度为-40 dB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为制备对象,介绍了其在制备过程中蒸镀、光刻、显影及湿法刻蚀等工艺步骤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制备得到的太赫兹滤波器加工误差<±3 μm,考察了加工误差对滤波器传输性能的影响,该加工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为进一步验证工艺的可靠性,使用空间测量装置获得了滤波器样品传输性能,测试结果与设计值吻合度较好。最后,探讨了本工艺推广至更高频率器件的适用性及需要改进之处。文中介绍的硅基太赫兹器件加工工艺适用于电子器件与光子器件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The Sixth-Generation (6G) standar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s expected to realize ubiquitous coverage for m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networks by 2030. Satellite-based communications are recognized as a highly promising technical enabler to satisfy IoT service requirements in the 6G era. This study analyzes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ie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he effective deployment of satellite-based IoT. First, we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lated to massive access, including information-theory considerations as well a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and Random Access (RA) technologies.Then, w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atellite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on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is study, a Non-orthogonal Massive Grant-Free Access (NoMaGFA) scheme, which reaps the joint benefits of RA and NOMA, is proposed for 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s in satellite-based IoT to achieve improved system throughput and enhance the system robustness under varying traffics. Finally, we identify some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future developments for satellite-based IoT, including waveform design, transceiver desig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hanced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