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7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6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13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7篇
自动化技术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近百年来,氨氧化细菌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然而,近年来发现了另一类具有氨氧化能力的微生物——氨氧化古菌,并进一步证实了其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且在数量上较氧氧化细菌占明显优势.概述了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分布、系统发育、丰度及环境影响因子,重点综述了氨氧化古菌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2.
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对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不同培养基对样品中的酵母菌、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梯度稀释法、划线纯化总共分离纯化得到酵母菌4株、细菌7株,对分离得到的酵母菌和细菌进行基因组DNA提取获得模板,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酵母菌的5.8S r RNA-ITS片段和细菌的16S r RNA片段,片段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酵母菌经鉴定为Torulaspora delbrueckii、Pichia caribbica,细菌经鉴定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cillus sp.、Bacillus licheniformis、Bacillus stratosphericus、Bacillus thuringiensis。  相似文献   
143.
由于鸟类经历了一个古老而快速的分化,且以往的分类学研究多以形态学和化石记录为基础,分类学家对其系统发育了解很少.最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鸟类进化树上只有古颚总目和今颚总目之间的分化、鸡雁小纲和新鸟下纲的分化2个节点始终得到分子和形态证据的一致支持;分子研究支持新鸟下纲的白垩纪起源,反对化石记录支持新生代起源.但在最新的系统发育树中,大部分鸟类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仍有待确定.今后应该增强鸟类分子进化的研究,并与形态学、古生物学研究相整合,以期完善鸟类的系统学.  相似文献   
144.
[目的]为出芽短梗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出芽短梗霉,用YPD培养基培养菌丝体,显微成像获得菌丝微观形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区段(ITS 区)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结果]ITS区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序列的长度为606 bp,与Genbank中短梗霉的同源率为98%~99%,与Aureobasidium pullulans wb 149、A.pullulans HK58-1(2)属于同一单独分枝;形态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出芽短梗霉培养成功.[结论]该研究采用经典与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了1株出芽短梗霉,为出芽短梗霉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5.
从雉鸡肠道分离得到1株生长良好的乳酸菌DCe13,菌株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阴性。经系统发育和rec A基因特定片段分析,结合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生化反应试验,确定菌株DCe13为植物乳杆菌。菌株DCe13培养36 h,乳酸含量9.08μg/m L,而p H值下降为4.7。菌株具有酸耐受性、胆盐耐受性和一定的胆固醇清除能力。菌株在p H 2.0培养2 h后仍能达到7.9×104CFU/m L;5 h内,加胆盐(0.3%~0.4%)对菌株生长量(OD值)没有影响。胆固醇去除量与菌体的生长呈正相关,培养48 h,单位细胞干重能清除最大的胆固醇量为22.71μg/mg。另外,对比试验中生长细胞单位干重去除的胆固醇量达到10.50μg/mg,但热杀死和休眠细胞能去除很少的胆固醇,分别是3.59μg/mg和8.26μg/mg。菌株DCe13去除胆固醇可能的机理是菌体对胆固醇的吸附及菌体在生长过程中对胆固醇的吸收利用。研究表明该菌株具有添加到食品中降低血液胆固醇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6.
从中国南海海域海底淤泥中筛选得到一株产抗真菌活性物质的菌株JIV-49,该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烟曲霉、黑曲霉、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JIV-49菌株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JIV-49为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有单生极鞭毛、无荚膜、不积累PHB作为胞内贮存物、菌体大小为0.4-0.6μm×1.0-1.4μm,无精氨酸双水解酶系统、生长需要海水。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JIV-49被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其生理生化特征与Pseudoalteromonas ruthenica的性状较相似却又不尽相同,因此可能是P.ruthenica的新菌株或变种。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研究基于rpoC1序列分析,建立山药物种鉴定的新方法。方法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收集到的7个山药样本提取基因组DNA,以rpoC1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薯蓣属、木薯属和番薯属rpoC1序列,应用MEGA7.0软件计算种内和种间的(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结果 7个山药样本rpoC1基因获得成功扩增和测序。7个山药rpoC1序列及GenBank下载9个薯蓣rpoC1序列和2个木薯番薯rpoC1序列分析显示,山药样本最大种内K2P遗传距离0.009远远小于山药与木薯番薯的种间K2P遗传距离0.104~0.118,同时也小于山药与盾叶薯蓣和穿龙薯蓣的种间K2P遗传距离0.026~0.035,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山药与盾叶薯蓣和穿龙薯蓣、木薯和番薯单独聚为一类。结论 rpoC1序列可为食用山药物种鉴定提供新的分子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8.
目的:筛选、鉴定自然发酵的安化茯砖茶中的金花菌,优化分离菌株在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的发酵条件,实现人工发酵制备安化茯砖茶。方法 以安化白沙溪茯砖茶为实验材料,经过分离、纯化、培养,观察分离菌株的培养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DNA提取和PCR扩增、测序,以及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析。将分离菌株人工培养后,以菌丝体干重量为考察指标,黑毛茶冲泡液为原始发酵液,对分离菌株的实验室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分离的单菌落经过比对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推测为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实验室人工发酵条件确定为:发酵温度28 ℃,转速120 r/min,最佳碳源葡萄糖为90 g/L、氮源NH4Cl为7.5 g/L、无机盐CaCl2为5 g/L,装液量150 mL, 接种量为2.0 mL,发酵时间为6 d。优化后培养基中菌丝体干重量约为空白培养基组的20倍。结论 优化发酵培养条件后制得的发酵剂,可用于人工接种发酵安化黑毛茶,制备安化茯砖茶。  相似文献   
149.
利用遗传学方法对分离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采集的酸马奶样品中的乳杆菌Lb.casei.Zhang和ZL12-1的16S rDNA扩增与测序.并将结果与同属的乳杆菌作同源性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以求更准确地确定其归属,为益生菌的筛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菌株Lb.casei.Zhang标准菌株Lb.casei ATCC334^T同源性为100%,菌株zLl2—1与标准Lb.gallinanum ATCC 33199^T的同源性为98%。结合系统发育树及16S rDNA的部分序列分析结果,将Lb.casei.Zhang判定为Lb.caseissubsp.casei.ZL12-1鉴定为Lb.gallinanum,这与传统分类方法所得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0.
为了解传统酸菜自然发酵液中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的组成结构,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酸菜成熟发酵液样品进行了研究。共获得98个克隆子,经过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分析,鉴定为7个属,9个种,分别为Lactobacillu scoryniformis、Pediococcus parvulus、Citrobacter murliniae、Clostridium intestinale、Lactobacillu smalefermentans、Lactobacillu splantarum、Leuconostoc citreum、Achromobacter spanius和Enterobacter cloacae。其中,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s)和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为优势菌,分别占64.29%,22.45%和8.16%,其他种类分别占1.02%~2.04%。这些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酸菜发酵液微生物多样性信息,反映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为筛选有效的酸菜发酵菌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