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60篇
  免费   3186篇
  国内免费   1520篇
电工技术   634篇
综合类   1427篇
化学工业   10632篇
金属工艺   5455篇
机械仪表   1025篇
建筑科学   531篇
矿业工程   507篇
能源动力   1563篇
轻工业   1940篇
水利工程   32篇
石油天然气   1147篇
武器工业   118篇
无线电   3084篇
一般工业技术   9035篇
冶金工业   2039篇
原子能技术   403篇
自动化技术   294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498篇
  2022年   691篇
  2021年   946篇
  2020年   1049篇
  2019年   922篇
  2018年   967篇
  2017年   1163篇
  2016年   1087篇
  2015年   1232篇
  2014年   1751篇
  2013年   2254篇
  2012年   2205篇
  2011年   2955篇
  2010年   2198篇
  2009年   2234篇
  2008年   1890篇
  2007年   2352篇
  2006年   2143篇
  2005年   1712篇
  2004年   1597篇
  2003年   1369篇
  2002年   1144篇
  2001年   938篇
  2000年   770篇
  1999年   592篇
  1998年   581篇
  1997年   459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280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4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10篇
  1951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负载型复合载体及其镍基催化剂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ZrO_2/Al_2O_3和ZrO_2/Al_2O_3-SiO_2复合载体,研究了不同复合载体对Ni基催化剂CO_2重整甲烷反应和性能的影响,并用XRD、IR、TPR、TPD和BET等方法对复合载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O_2负载在基载体后比表面积、碱性、活性组分Ni的分散度和Ni与ZrO_2的相互作用增大。NiO在复合载体表面的分散容量与ZrO_2的负载量有关,ZrO_2的负载量为37.5%时NiO的分散容量达最高值(24.0%)。与Ni/ZrO_2相比,Ni/ZrO_2/Al_2O_3-SiO_2和Ni/ZrO_2/Al_2O_3催化剂对CO_2的吸附能力增大,CO_2吸附量增加,酸强度降低,CO_2重整CH_4反应活性提高,其中以Ni/ZrO_2/Al_2O_3催化剂的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52.
以草酸乙醇溶液为沉淀剂,采用不同的沉淀次序(并流、反加和正加)制备了CuO-ZnO-Al2O3/HZSM-5复合型催化剂,对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的催化活性顺序为:并流法催化剂>反加法催化剂>正加法催化剂。3种复合催化剂的还原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并流法催化剂<反加法催化剂<正加法催化剂。在沉淀过程中,反加法和正加法均形成类胶体沉淀,相应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也较大。IR研究发现,催化剂在1101cm-1处表现Cu/Zn/Al氧化物与HZSM-5分子筛之间相互作用的IR吸收峰强度与其催化活性间存在对应关系。XRD结果表明,并流法得到的催化剂前驱体中有铜锌同形取代现象,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3.
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装有紫外光的光催化反应器中,用锐钛型纳米TiO2为光催化剂,进行了苯酚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考察了溶液的pH值、纳米TiO2用量、镍(Ni^2+)掺杂量、苯酚的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苯酚水溶液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时,苯酚水溶液的降解率达95%以上,强酸和强碱条件均不利于苯酚的降解。当TiO2用量为50mg,UV辐照40min时,200mL质量浓度为50mg/L的苯酚水溶液的降解率为96.3%;当TiO2用量为150mg,UV辐照60min时,200mL质量浓度100mg/L的苯酚水溶液的降解率为95.8%。镍掺杂增加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用质量分数为10%的二氯化镍水溶液掺杂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苯酚水溶液的降解率比未掺杂时增加13.6%。  相似文献   
54.
55.
诱导水解法制备微细高分散金红石型二氧化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热TiCl4稀溶液的方式,制备晶种,将其导入一定浓度的TiCl4溶液中进行诱导水解。所得的偏钛酸经干燥、煅烧后得到分散性好,D50为1 mm以下,金红石含量为≥95%的高纯TiO2,可用于生产PTC热敏电阻等铁电陶瓷。  相似文献   
56.
采用超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法制备了新型高 K栅介质-非晶 ZrO2薄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中 Zr3d5/2 和 Zr3d3/2 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 182.1eV和 184.3eV, Zr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 Zr4+,说明薄膜由完全氧化的 ZrO2组成 ,并且纵向分布均一.扩展电阻法( SRP)显示 ZrO2薄膜的 电阻率在 108Ω@ cm以上,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HR- XTEM)可以观察 ZrO2/Si界面陡直,没有 界面反应产物 ,证明 600℃快速退火后 ZrO2薄膜是非晶结构.原子力显微镜( AFM)表征了薄膜的 表面粗糙度,所有样品表面都很平整,其中 600℃快速退火样品 (RTA)的 RMS为 0.480nm.  相似文献   
57.
采用油酸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使其稳定分散于基础油中。利用HQ-1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纳米TiO2的自修复性能,并探讨其自修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的纳米TiO2粉体作为润滑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减摩抗磨性和自修复性。  相似文献   
58.
59.
In this work, the solid state reaction between a thin film of copper and silicon has been studied using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microprobe analysis. Cu films of 400 and 900 Å thicknesses are thermally evaporated on Si(1 1 1) substrates, part of them had previously been implanted with antimony ions of 5×1014 or 5×1015 at. cm−2 doses. The samples are heat-treated in vacuum at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200–700 °C for various times. The results show the growth and formation of Cu3Si and Cu4Si silicides under crystallites shape dispatched on the sample surface, independently of the implantation dos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copper layer is less and less consumed as the antimony dose increases, resulting in the accumulation of Sb+ ions at silicide/Si interface and in the silicide layer close to surface. The exposure of samples to air at room temperature shows the stability of Cu4Si phase whereas the Cu3Si silicide disappears to the benefit of the silicon dioxide formation. The observed phenomen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0.
本文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Yong) 的(exergy)分析法,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分析显示:炯效率随着放热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最大值出现在最优放热压力处,同时,本文还就气体冷却器口温度、蒸发温度及蒸汽过热度对系统Yong效率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