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65篇
  免费   10642篇
  国内免费   7627篇
电工技术   8106篇
技术理论   10篇
综合类   11387篇
化学工业   38704篇
金属工艺   6062篇
机械仪表   8256篇
建筑科学   13656篇
矿业工程   4658篇
能源动力   1973篇
轻工业   20603篇
水利工程   3019篇
石油天然气   8994篇
武器工业   2198篇
无线电   928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149篇
冶金工业   3629篇
原子能技术   1600篇
自动化技术   10742篇
  2024年   1429篇
  2023年   4982篇
  2022年   5025篇
  2021年   5614篇
  2020年   5126篇
  2019年   5973篇
  2018年   3241篇
  2017年   4456篇
  2016年   5088篇
  2015年   5611篇
  2014年   9458篇
  2013年   8038篇
  2012年   9494篇
  2011年   9636篇
  2010年   8913篇
  2009年   9151篇
  2008年   9608篇
  2007年   9114篇
  2006年   8293篇
  2005年   7627篇
  2004年   7444篇
  2003年   4808篇
  2002年   2466篇
  2001年   2152篇
  2000年   1961篇
  1999年   1831篇
  1998年   1197篇
  1997年   938篇
  1996年   716篇
  1995年   654篇
  1994年   592篇
  1993年   597篇
  1992年   624篇
  1991年   545篇
  1990年   450篇
  1989年   448篇
  1988年   224篇
  1987年   122篇
  1986年   86篇
  1985年   98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王朕  吴刚  董鹏  张英杰  曾晓苑 《化工进展》2020,39(9):3677-3684
锂-二氧化碳电池通过捕获、转化二氧化碳为储能物质,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可以作为创新的储能装置,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锂-二氧化碳电池的工作机理、发展历程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难题,通过对研究工作的总结、电池性能的对比,将不同类型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简单的概括,综述了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和研究现状,提出了催化剂目前存在的难题与挑战,并展望了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针对锂-二氧化碳电池阴极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高效的阴极催化剂是促进锂-二氧化碳电池电化学反应动力学、降低充电平台和过电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2.
33.
分级轮叶片结构和转速对分级性能影响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液-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对超细粉体湿法离心分级机分级腔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选用重整化群k-ε湍流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利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在稳态条件下,分析不同形状分级轮叶片分级腔内流体的速度分布情况,研究不同形状分级轮叶片对分级机分级性能的影响;选用离散相模型,在非稳态条件下,分析分级腔内颗粒轨迹的规律,研究分级轮转速对分级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直叶片和斜叶片,弧形叶片分级效果更好;采用弧形叶片结构,当分级轮转速为1 000 r/min时,分级粒径大于1μm,分级轮转速为2 000 r/min时,分级粒径接近1μm,当分级轮转速为3 000 r/min时,分级粒径小于1μm,增大分级轮转速有利于减小分级粒径。  相似文献   
34.
针对甘肃某石煤钒矿焙烧灰渣综合利用工艺进行研究。浸出过程中,将传统熟化-水浸浸出工艺与中和-酸浸浸出工艺进行对比,综合分析金属收得率及渣率,优选中和-酸浸双级浸出工艺。回收流程经中和酸浸、还原预处理、铝钒共沉、钒液富集等工序逐级分离回收铝、铁、钒等有价金属,并制备工业应用产品高分子比冰晶石、氧化铁红工业颜料并分析产品纯度。此外,对整个工艺流程的产生的废水、废渣进行综合治理。最后,投产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分析,为投资建设石煤钒矿焙烧尾渣综合利用项目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5.
采用动态平衡法,在293.15~332.80 K、常压下,测定了双季戊四醇(DPE)在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三种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结果表明:DPE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水+(甲醇、乙醇、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体系温度升高而增大;同一温度下,其在所选取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随着甲醇、乙醇或异丙醇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λh方程、两参数方程与Apelblat方程均能够对所测定的溶解度数据进行较好的关联;通过修正的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DPE在所选取溶剂体系中Δsol H 0、Δsol S 0和Δsol G 0均大于零,表明DPE在所选取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过程为吸热、熵增的非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轴向受拉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试验中设计了16组48个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试件,试件采用钢板代替圆钢管,并进行静载试验。分析了灌浆料裂缝扩展过程、荷载-相对位移曲线,并对抗剪键高距比、灌浆料厚度、侧向力等因素对破坏过程及承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设置抗剪键的套筒灌浆连接试件,斜裂缝随机产生,裂缝分布不均匀;对于设置抗剪键的套筒灌浆连接试件,裂缝首先出现在底部抗剪键位置处,与水平方向夹角约为30°,随后在中部和上部抗剪键位置处分别出现斜裂缝。由于每个抗剪键上荷载分担并不均匀,与抗剪键接触的灌浆料逐渐达到极限压应力,达到极限状态时,承载力全部由抗剪键间的机械咬合力承担,在连接承载力中,可忽略摩擦力和胶结力作用。随着抗剪键高距比h/s增大,各试件初始剪切刚度相差不大,承载力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建议抗剪键高距比0.06g/s>0.3,同时需要满足灌浆料灌注的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37.
以Fe-Zn基废脱硫剂、煤、Na 2CO 3为原料进行高温炭热还原反应,制备了铁碳材料,实现了Zn和S的分离,有望能实现废脱硫剂的综合利用。考察不同工艺条件(配比,温度,时间)对铁碳材料品质,Zn单质分离效率和Na 2S的收率影响。结果表明: 反应温度≥900℃,煤∶废脱硫剂≥1,Na 2CO 3∶废脱硫剂≥1.5,反应时长≥2 h,Zn、S的分离回收效率可达到95%以上。且900℃制备的铁碳材料比表面高达193.6 m 2/g,介孔孔体积为0.028 cm 3/g,炭均匀附着于铁骨架。微电解-芬顿联用降解有机废水实验表明:仅微电解或微电解-芬顿联用(H 2O 2=COD=1500 mg/L)时,自制铁碳材料的稳定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率(41.78%、73.56%)都高于商业铁碳(8.43%、48.43%)。本文实验结果表明废脱硫剂与煤和碳酸钠混烧可实现废脱硫剂中Zn与S的分离回收,成功获得了比表面高、去除COD性能好的铁碳材料。  相似文献   
38.
徐思鑫  乔婷宜  张露  张跃欢  陈青 《广州化工》2020,48(11):82-87,137
以新鲜木姜子果实为原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木姜子挥发油;利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β-环糊精与挥发油包合物的制备,包合工艺的优化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进行。结果表明,木姜子挥发油与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为:投料比1:5.77(mL:g),包合时间4.09 h,包合温度51.5℃。利用UV、IR、TG和SEM对包合物表征,表征结果显示,木姜子挥发油与β-环糊精已经形成包合物。研究结果可为木姜子挥发油的进一步实际利用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39.
针对不间断中小功率电源的需求,设计了两路输出分别是4.2V和12V的不间断直流电源,主要由多路输出正-反激变换器、Buck充电电路、单环稳压控制电路及锂电池放电切换电路组成。具体实现方法是,市电正常供电时,通过UC3845芯片控制正-反激变换器实现三路电压输出,其中两路分别是4.2V 和12V的稳压输出,另一路输出由ARM控制给锂电池分 阶段充电,在市电断电时,通过ARM智能控制继电器使锂电池切换到放电状态,利用同一个变压器再次通过反激变换器方式实现两路稳压输出,并且由ARM控制器采用 PID算法实现主路输出的稳定,完成相应的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了电路设计和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实现了不间断双路输出直流电源各项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40.
罐头涂料     
<正>201501050多异氰酸酯-聚氨酯厅罐涂料组合物:WO2014-29 700[国际专利申请,英]/德国:Bayer Material Science AG(Hupka,Florian等).-2014.02.27.-22页.-EP2012/180 969(2012.08.20);IPC C08G18/40题述厅罐涂料组合物含有多异氰酸酯-聚氨酯树脂,该树脂由下述混合物反应制得:(a)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b)至少一种多元醇;(c)至少一种多环氧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