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2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246篇
电工技术   84篇
综合类   205篇
化学工业   549篇
金属工艺   103篇
机械仪表   85篇
建筑科学   183篇
矿业工程   50篇
能源动力   192篇
轻工业   124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667篇
武器工业   27篇
无线电   4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80篇
冶金工业   46篇
原子能技术   45篇
自动化技术   20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渗透油藏具有低孔、低渗、自然产能低、注水注不进采不出等特点,针对国内大部分低渗透油田开发难题,伴随着大批CO2气源的发现,低渗透油藏注CO2驱油成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探讨了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驱油机理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52.
To achieve stable and effici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A SBR enriched with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DPB),the whole course of startup was studied with two reactors operated in different mode.The reactor I was operated under anaerobic/settling/anoxic/settling mode,and the reactor II was operated under anaerobic/anoxic/settling mode.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actors in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fficient performance could be achieved in both reactors with different startup operation mode,while the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sooner in reactor I than in reactor II,which suggested that reactor I would supply a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DPB proliferation.Meanwhile,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amount of organic substrates consumption had a linear correlation to that of phosphorus release in anaerobic phase when DPB was accumulated in the A/A SBR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  相似文献   
53.
微槽群散热器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槽群相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了混合工质2-Methylpentane和甲醇来强化系统的换热性能,当混合工质中x_1(2-Methylpentane)的摩尔分数为10%,x_2(甲醇)的摩尔分数为90%时,微槽群散热器的换热性能最优;将该种配比的混合工质分别应用于不同尺寸的微槽群相变散热器中,得出了优化的微槽群深宽尺寸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散热热流密度下,与前人的工作相比,能使芯片表面温度降低10~20℃.其散热性能满足大功率高性能电子芯片的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54.
基于冯-卡门类比建立螺纹管内颗粒污垢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5根内径为15.54 mm的铜质内置螺纹管的污垢数据,并给出了在雷诺数为16 000,污垢质量浓度为1 300 g/m3下的加速颗粒结垢实验数据.螺纹的几何参数采用目前应用于冷凝器的商用强化管中较为典型的一组几何参数:螺纹数为10~45、螺纹角为25°~45°、螺纹高为0.33~0.55 mm;实验用的氧化铝颗粒平均直径为3 μm.通过冯 卡门类比计算质量传递系数,壁面剪切应力则由压降数据来获得.据此,建立了一个半理论化的模型,讨论并得到了污垢热阻比与螺纹管几何参数、效率指数的一系列关系式,这些关系式以及对污垢的理论分析方法可应用于预测冷却水系统中螺纹管的污垢形成.  相似文献   
55.
针对太湖流域某地水厂常规过滤介质对微污染水源水中典型污染物去除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开展了碱式聚合氯化铝(PAC)改性滤料强化过滤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AC改性石英砂滤料对浊度、CODMn、UV254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未经改性的普通石英砂滤料,去除率分别提高To.3%、12.4%、13.8%:同时,能强化对稳定性铁锰的过滤效果,在进水铁浓度为1.21mg/L时,改性滤料对铁的去除率比普通石英砂滤料高9.1%.  相似文献   
56.
研究纳米流体在车用热交换器中的强化传热效果,测试不同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氧化铝纳米流体在板翅式机油冷却器中的传热和流动特性,并与水、防冻液(乙二醇)及纳米流体基础液体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热交换器中,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明显高于其他3种液体.当冷、热侧介质温度为90和120 ℃时,纳米粒子体积分数为5%的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分别比水、乙二醇和基础液体提高6.52%、18.88%和24.62%;当冷、热侧介质温度为120和135 ℃时,体积分数为5%的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比体积分数为1%的纳米流体提高104.72%.在试验条件下,热交换器的换热量随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流动阻力并未明显增加,初步证明了纳米流体应用于车用热交换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
使用自行设计的测量纳米流体流动与对流换热性能的实验装置,测量了含有不同体积分数纳米石墨的石墨-水纳米流体雷诺数在3 000~6 500范围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纳米颗粒的加入提高了水的对流换热系数;石墨纳米颗粒在水中的体积分数与对流换热系数近似呈线性关系;努塞尔数Nu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大;流动状态下的纳米粒子本身的无规则运动和热散射对对流换热系数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8.
絮凝技术在污水强化一级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絮凝技术在化学强化一级工艺、生物强化一级工艺及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在比较分析不同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絮凝原理及絮凝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将是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9.
在假设用户均匀分布的场景中,联合优化小区范围扩展(CRE)和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eICIC)不适用用户分布非均匀的实际场景.考虑到用户非均匀分布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CRE和eICIC联合优化方案.考虑到建模的复杂性,使用了斯坦伯格博弈建模CRE和eICIC的联合优化过程, 将宏基站作为领导者决定eICIC策略,将pico基站作为跟随者决定CRE策略, 进而提出一种求解算法,以获得斯坦伯格博弈均衡解.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斯坦伯格均衡解算法的收敛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储段温度场分布的特点,以及系统在开采过程中结构性能的评估和利用效率变化的规律,结合北京市地质结构活动探测的结果,建立了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固流耦合微分控制方程,提出了天然裂隙-断层模式热固流的二维数学模型。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裂隙-断层模式的岩体-水流耦合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通过不同算例设置,进行了12 a的计算研究,分析了水流流速、地层断距等因素对岩体温度场、水流温度场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生产距离水流出口温度和不同岩体固定距离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