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8篇
  免费   122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电工技术   99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1677篇
化学工业   226篇
金属工艺   36篇
机械仪表   37篇
建筑科学   8421篇
矿业工程   110篇
能源动力   27篇
轻工业   269篇
水利工程   259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65篇
一般工业技术   958篇
冶金工业   524篇
自动化技术   524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634篇
  2021年   659篇
  2020年   738篇
  2019年   508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1017篇
  2013年   653篇
  2012年   858篇
  2011年   975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730篇
  2008年   703篇
  2007年   693篇
  2006年   606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71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为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生态旅 游的繁荣与进步,基于实地踏勘、AHP法与3S技术等,以四 川省第一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为研 究载体,从地形、环境、资源、旅游4个维度选取实用、创新 型指标,构建一套适合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 性评价体系。利用ArcGIS 10.2与Fragststa 4.2综合评判仙 海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与景观格局,最后分别从生态保 育与旅游功能角度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结 果对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具有补充说明作用,仙海水利风景区 的整体景观聚集性较高,Ⅰ、Ⅱ、Ⅲ级适宜区占64.18%,适 合开展复合型生态旅游产业;Ⅳ、Ⅴ级适宜区的主要优势斑块 为水域,应以生态保育为主。针对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 划应注重生态与旅游齐头并进,以期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与景观 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2.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及缓冲区普遍存在大量社区居 民,如何科学选择居民点发展模式是遗产保护管理中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以云岭片区为例,首先通过对社区历史风貌、人口 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田野调查,利用指标体系法从自然 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景观风貌与传统 文化五方面对云岭片区居民点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估。其次,利 用物种分布模型研究居民点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得到基 于遗产地核心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分类结果。对以上研究结果进 行叠加分析,最终将片区内各居民点分为搬迁型、疏解型、传 统生活生产控制型和生态旅游控制型4种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为以标准x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提 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993.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构建高品质、多样化 的魅力国土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游憩需求。景 观特征评估及景观空间格局构建是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品质 的重要基础。以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例,基于游 憩导向,运用LCA-MSPA-MCR综合模型评估喀斯特景观资 源并构建景观游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漓江分为23个景观特 征类型、211个特征区域,共识别13个景观源地,5个一级景 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5个三级景观点,22条景观游廊道, 划分喀斯特山水景观区、城市风光景观区、山地森林探险区、 水库休闲与森林康养区四大游憩区域并提出空间管控与发展策 略。研究结果将为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游憩的协调共 存、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当前,中国海岸带界定体系尚不完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尤为严峻,亟待探索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海岸带界定的综合方法与工具。景观的跨尺度性、整体性与综合性为理解海岸带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系统梳理国际海岸带界定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英格兰海景特征评估工具在多尺度海岸带界定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即SCA方法可为落实不同尺度海岸带的核心目标提供相适宜的空间范围,其划分结果纵向可为不同层级海岸带政策的联动提供实体媒介,横向可建立跨陆海界面的空间与视觉链接,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综合的信息背景与空间框架,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海岸带边界界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了解居民对城市综合性 公园的出行意愿有利于公园管理运营合理化发展。基于事件 强度认知与计划行为理论,以风险传播为调节变量构建结构 方程模型,探讨影响居民公园出行意愿的机制。结果表明: 1)在新冠疫情强度认知中,居民的新颖性认知无法影响公园出 行意愿,但会负向影响公园出行态度,而颠覆性认知与关键性 认知均能够正向影响居民公园出行意愿与态度;2)居民对于 公园出行的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均能正向影响公园 出行意愿;3)在新颖性认知和关键性认知2条影响公园出行意 愿的路径中,态度均起到中介作用;4)风险传播在“态度→ 出行意愿”和“主观规范→出行意愿”2条路径中均起到负向 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乡村半自然生境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有助于推 动乡村生态景观高质量发展。村以下尺度乡村植物多样性研究 存在生境类型分析不全面、景观影响因子单一化、定量干扰机 制不深入等问题。在南京江宁西南部乡村地区,采用逐步回归 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探讨了多种景观干扰对6类乡村半自然 生境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乡村植物多样性维持的 景观响应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格局、景观管理强度 和类型等对不同半自然生境植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综 合解释度约为10%~50%,小规模林斑、连接度高的半自然生 境、小面积池塘(<0.8hm2 )、茶田景观粗放管理方式、乡土 树种混交林等对植物多样性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2)在所有显 著性指标中,斑块面积、斑块隔离度对各类半自然生境植物多 样性的影响最为突出,是驱动乡村植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景观 因素。  相似文献   
997.
为有效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效能,促进生态福利公平 正义,亟须动态把握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协 调水平。基于人口普查、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和镇域尺 度单元,借助灰色关联、耦合协调度等方法,探究了苏州市区 2010—2020年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关联耦合的时空特征。结 果表明:1)公园绿地配置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空间中 人口老龄化、集聚化、外来化、高社会经济属性化程度不断加 强;2)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关联度高,公园绿地享有水平在性 别、本地与外来人口之间相对均衡,但不断趋向于青少年、老 年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及人口高度聚集区域;3)公园绿地与 社会空间高度耦合,整体协调,局部失配,形成“核心区-新 城区-扩展区-边缘区”的空间格局,并具有加剧分化趋势。以 期深化公园绿地布局理论,为优质生态产品高效供给提供科学 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首创的概念,是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与标识为目标的重大文化工程。开展系统性的综述研究,对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建设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文件、建设方案与建设保护规划的资料梳理和学术研究的文献追踪,对其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做出总结。【结果】归纳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为:1)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从地方性离散到区域性整合的文化资源集群保护的内涵本质,表现出国家性、地方化、公园型的概念特征;2)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逻辑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分载体、分省域、分区段开展,形成了基于国家性与地方化的综合性资源识别方法、基于资源属性与保护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设置、基于落地建设与管理运营的关键领域基础工程与体制机制保障;3)国家文化公园理论探索主要围绕多元载体拓展、特色资源补充以及均衡发展、边界划定、跨域协同、法规保障等方面展开。【结论】在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特征、实践进展、理论探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规范建设、边界整合、创新传承3个方面提出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展望。  相似文献   
999.
秦雯  章明 《风景园林》2023,30(3):26-32
【目的】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城市发展和文脉延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法】将生物学概念拓展至建筑学范畴,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寄生”“演化”和“共生”的概念阐释“旧”工业遗存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从创作理念、设计手法、建构表达 3 个层面解读民生码头水岸贯通项目。【结果】探讨了民生码头水岸贯通项目在城市更新层面对于公共空间营造和公众文化价值塑造的重要意义。通过类比 SteelStacks 艺术文化园区、首尔路 7017、杨树浦水厂栈桥和高线公园 4 个代表性的线性空间改造案例,揭示城市景观在新一轮城市更新背景下所发挥的“新陈代谢”作用。【结论】进一步说明了工业建筑与后工业景观相互结合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跨领域的融合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科内核的进步,更拓展了类型学边界。  相似文献   
1000.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