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70篇
  免费   7449篇
  国内免费   4426篇
电工技术   680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6888篇
化学工业   6806篇
金属工艺   5207篇
机械仪表   5649篇
建筑科学   8244篇
矿业工程   2605篇
能源动力   2583篇
轻工业   2536篇
水利工程   2344篇
石油天然气   2868篇
武器工业   913篇
无线电   5375篇
一般工业技术   9751篇
冶金工业   3618篇
原子能技术   1199篇
自动化技术   7749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938篇
  2022年   1557篇
  2021年   2036篇
  2020年   2233篇
  2019年   1904篇
  2018年   1828篇
  2017年   2437篇
  2016年   2722篇
  2015年   2787篇
  2014年   4103篇
  2013年   4342篇
  2012年   4670篇
  2011年   5191篇
  2010年   3949篇
  2009年   4110篇
  2008年   3702篇
  2007年   4406篇
  2006年   4070篇
  2005年   3426篇
  2004年   2863篇
  2003年   2542篇
  2002年   2247篇
  2001年   1906篇
  2000年   1617篇
  1999年   1332篇
  1998年   1051篇
  1997年   926篇
  1996年   829篇
  1995年   710篇
  1994年   632篇
  1993年   436篇
  1992年   399篇
  1991年   287篇
  1990年   286篇
  1989年   211篇
  1988年   191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98篇
  1985年   215篇
  1984年   306篇
  1983年   336篇
  1982年   277篇
  1981年   318篇
  1980年   137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45篇
  1975年   21篇
  1974年   24篇
  1959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在钻井过程中,常常钻遇不同宽度的井下地层裂缝。钻遇裂缝时容易发生钻井液漏失现象,甚至发生钻井液失返现象,严重影响了安全、高效钻井。目前裂缝封堵的方法常存在封堵成功率不高、堵漏承压能力低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井下地层的裂缝宽度等特征认识不清。基于地层裂缝产生的岩石力学机理,确定影响裂缝宽度关键的6个力学和工程因素,并利用神经网络计算的非线性、大数据特点建立了井下地层裂缝宽度的分析模型,模型包含输入层、输出层和3个隐藏层。通过该模型诊断井下裂缝宽度,提高了计算精度,平均误差仅为2.09%,最大误差为5.88%,解决钻井现场仅凭经验判断裂缝误差较大和依靠成像测井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根据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得到的裂缝宽度优化堵漏材料的粒径配比,提高了裂缝内的架桥封堵强度和架桥的稳定性,封堵层的承压能力达到12.8 MPa,反向承压能力达到4.5 MPa。现场堵漏试验最高憋压10 MPa,经过封堵作业后大排量循环不漏,达到了裂缝性地层高效堵漏的目的,堵漏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32.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引发了网络流量、电信骨干网流量急速增长,使得网络容量的提升迫在眉睫。目前,100G 系统已经商用,超100G系统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流量和网络带宽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本文主要介绍新型单模光纤的特性以及探讨基于新型单模光纤的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33.
停转后泵的阻力特性对自然循环流量影响明显。为研究低流量自然循环工况下离心泵的阻力特性,设计了实验台架,对离心泵的正向压降、反向压降和损失系数进行了测量,实验雷诺数为2.0×104~1.5×105。实验表明:相同雷诺数下,反向压降明显高于正向压降;雷诺数大于8×104时,损失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而低雷诺数下损失系数随雷诺数的降低有增大的趋势;基于实验得到了损失系数的经验关系式。采用CFD方法对离心泵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CFD方法能较好地预测损失系数,RNG k-ε模型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离心泵的压力损失主要集中在叶轮、导叶等结构的交界区域;正向与反向流动的流场分布存在显著区别;低雷诺数下局部流动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34.
35.
When UF6 is handled in leak tight system, the amount of uranium compound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containers, valves, and others in UF6 handling facilities is not so significant for a short term that special attention has not been given to this problem. The present work was done to throw some more light on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recent experiment.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termolecular transfer of a fluorine atom from UF6 to UF5 ma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uranium compound. The discussion includes also the unique features contained 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the reaction processes assumed in this problem, and the derivation of a rate equation for expressing the deposition of uranium compound. Furthermore,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nonlinear parameters included in a govern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 having two variables for expressing the deposition of uranium compound from experimental raw data.  相似文献   
36.
37.
为了解决被动雷达系统中的多发射源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信号分类(MUSIC)算法和图像膨胀(IE)算法的直接定位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谱分析中的MUSIC思想,通过对接收量测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析求解目标的位置。首先,在目标个数未知的前提下,利用Akaike信息准则(AIC)来确定模型阶数;然后,推导了基于MUSIC的定位代价函数;之后,利用图像膨胀算法处理得到的代价函数平面;最后,膨胀处理后的输出为目标个数及目标位置的估计值。提出的算法有效地解决了目标检测及提取的问题,能够确定多个目标的位置坐标,为后续的定位性能分析提供可能性,也保证了算法的完整性。进一步地分析了多个临近目标情况下影响目标提取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刘虎  周野  袁家斌 《计算机应用》2019,39(8):2402-2407
针对多角度下车辆出现一定的尺度变化和形变导致很难被准确识别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尺度双线性卷积神经网络(MS-B-CNN)的车型精细识别模型。首先,对双线性卷积神经网络(B-CNN)算法进行改进,提出MS-B-CNN算法对不同卷积层的特征进行了多尺度融合,以提高特征表达能力;此外,还采用基于中心损失函数与Softmax损失函数联合学习的策略,在Softmax损失函数基础上分别对训练集每个类别在特征空间维护一个类中心,在训练过程中新增加样本时,网络会约束样本的分类中心距离,以提高多角度情况下的车型识别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该车型识别模型在CompCars数据集上的正确率达到了93.63%,验证了模型在多角度情况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39.
为了减小传统的最差情况设计方法引入的电压裕量,提出了一种变化可知的自适应电压缩减(AVS)技术,通过调整电源电压来降低电路功耗.自适应电压缩减技术基于检测关键路径的延时变化,基于此设计了一款预错误原位延时检测电路,可以检测关键路径延时并输出预错误信号,进而控制单元可根据反馈回的预错误信号的个数调整系统电压.本芯片采用SMIC180 nm工艺设计验证,仿真分析表明,采用自适应电压缩减技术后,4个目标验证电路分别节省功耗12.4%,11.3%,10.4%和11.6%.  相似文献   
4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modular block retaining walls backfilled with cohesive, fine grained clay-sand soil mixture.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three ½ scaled (wall height 190 cm) and ¼ scaled model wal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ackfill type, the influence of reinforcement length and reinforcement stiffness effects. The El Centro and Kobe earthquake records of varying amplitudes were used as base acceleration. Displacement of the front wall, acceleration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strains on the reinforcements, and the visual observations of the facing and the backfill surfac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odel walls. The model walls were subjected to rigorous shaking and the walls did not exhibit any stability problems or signs of impending failure. The maximum deformations observed on the models with cohesive backfill was less than half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and model. The load transfers between the geogrid and cohesive soil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sand and hence the needed reinforcement length was similar as well. As a result; the model walls with cohesive backfills performed within acceptable limits under seismic loading condi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granular backfilled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