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23篇
  免费   1597篇
  国内免费   681篇
电工技术   1554篇
技术理论   5篇
综合类   1722篇
化学工业   673篇
金属工艺   82篇
机械仪表   234篇
建筑科学   2784篇
矿业工程   611篇
能源动力   428篇
轻工业   1401篇
水利工程   1243篇
石油天然气   550篇
武器工业   79篇
无线电   4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00篇
冶金工业   1039篇
原子能技术   139篇
自动化技术   1811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616篇
  2020年   635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522篇
  2017年   478篇
  2016年   661篇
  2015年   576篇
  2014年   1074篇
  2013年   1144篇
  2012年   1130篇
  2011年   1073篇
  2010年   830篇
  2009年   858篇
  2008年   815篇
  2007年   871篇
  2006年   844篇
  2005年   564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1.
高拱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进行高拱坝的地震风险分析,引入幂指数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地震危险性曲线,结合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地震易损性曲线函数,推求了概率地震风险分析解析函数。基于此,以实际工程为例,开展了高拱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概率地震风险分析。在概率统计框架下,以高拱坝-地基系统整体抗震稳定安全评价为研究目标,在考虑坝基岩体内控制性滑动块体滑裂面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基础上,构建了概率地震风险分析模型,得到了基于残余滑动位移的高拱坝-地基体系年超越概率曲线。从而给出了设计基准期限内,高拱坝-地基体系整体地震稳定达到不同性能水平的概率,为其在极限地震下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现有基于准则的混凝土坝抗震安全决策转向基于风险概率的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曹瑞  程春田  申建建  蒋燕  张聪通 《水利学报》2021,52(10):1193-1203
短期径流的大幅波动使得以平均径流为基础制定的水库长期调度方案面临较大弃水风险,是影响水库长期调度决策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本文考虑日尺度径流波动影响,提出一种蓄水期弃水风险量化方法,并建立了耦合弃水风险的水库长期发电调度模型。利用长系列日径流资料,结合风险最小蓄水规则,以不蓄弃水流量为指标量化蓄水期各月弃水风险;采用Copula函数构建月均入流与弃水风险的联合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明晰了特定入流条件的风险置信区间;最后,将弃水风险以弃电损失函数融入优化模型,以获得更符合实际的长期调度方案。以澜沧江流域小湾水库为工程背景进行调度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水库长期优化调度方案的弃水风险,有利于提高优化结果的可操作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能够使多年平均弃水减少约4.76亿m3、发电量增加约1.15亿kW·h。  相似文献   
93.
周兴波  周建平  杜效鹄  陈祖煜 《水利学报》2021,52(10):1229-1239
基于2018年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总结了部际联合会商、央地协同联动等应急抢险工作机制,深入分析了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削峰对防灾减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若无梨园水库拦蓄,将可能新增淹没面积约160 km2,必对沿江两岸造成更大的损失。据此认识到,迅速获取堰塞湖信息是抢险处置的前提,快速研判堰塞湖风险是重要支撑,精准分析溃决洪水是核心技术,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是基本保证,动态抢险工程管理是科学方法,完善的高坝水库群是应对洪灾的根本手段。进而提出加强乏信息条件下堰塞湖多源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乏信息条件下风险快速研判技术能力、抢险处置专用装备研发、抢险工程统筹管理和协同联动体系完善、高坝水库群开发建设和风险防控与应急调度体系建设等建议,为堰塞湖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和流域综合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地质灾害是建设用地选址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危险性区划的主要参考要素,其直接或间接危害到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降低建设用地规划中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考虑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当中。以干旱河谷山区丹巴县为研究区,运用确定系数和逻辑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对该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选择安全因子、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对丹巴县进行危险性分区,极高危险区217.20km2,高危险区744.95km2,中度危险区1352.44km2,低度危险区1295.08km2以及极低危险区875.32km2。(2)丹巴县建设用地最适宜区面积为115.72km2,占县域总面积的2.57%,适宜建设的土地少且多集中在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和大渡河沿岸河谷地区。较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禁止建设区面积分别为683.47km2、623.21km2、590.66km2、2494.21km2。(3)已建成的城镇空间中38.50%和37.62%分布在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整体分布状况良好。有5.85%的城镇空间建设在较不适宜区,2.67%在禁止建设区,存在生态安全风险,该区域应加强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工作,有条件地适度搬迁。  相似文献   
95.
为顺利开展城市河道污染整治工程,有效控制河道底泥引发的二次污染,研究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并分析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州安溶泾河道底泥检测结果,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底泥重金属含量、污染状况、空间分布、生态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Pb、Cd这4种重金属污染严重;从流域上看,主要污染区域为安溶泾上游段、2条支流段和支流与干流交汇处;从河道纵剖面上看,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超标重金属浓度普遍降低;Cu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较严重,且在安溶泾上游段源头、2条支流及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底泥Cd和Cu的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为提高堤防工程风险评价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堤防工程多元风险指标评价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堤防风险的28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预警系统、堤防工程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这4个方面建立了堤防工程多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基于极限学习机算法对28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及分级标准构建,以风险指标作为输入量,分级隶属度作为输出量,划分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指标,估计多元风险评价指标值和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最后,依托鄱阳湖重点堤防——康山大堤,构建多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限学习机算法计算多元风险评价指标值。评价结果表明:康山大堤目前处于基本安全水平,符合康山大堤经过两次加固后的工程实际情况,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可拓展应用到其他重要水工结构工程风险评估中。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介绍了喜德县红莫升压站-鲁基升压站220kV线路工程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确定了评估区内滑坡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加剧已有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据此评估结果,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处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8.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多样且复杂,导致了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种类繁多、危害较大。地质灾害与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1]。电力工程项目遍布全国,特别是输电线路大多为人烟稀少的山区分布,线路长,跨越的地质地貌区域复杂,存在的地质灾害多种多样,或多或少面临着各种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2]。通过电力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现状及评估工作流程的介绍,进一步分析电力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99.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雨水集中下渗的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湿陷变形的风险,以黄土湿陷性较为严重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临空产业区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研究区湿陷性黄土在不同设计降雨情况下的雨水集中入渗后的湿陷情况。应用GAST模型计算雨洪过程,并将降雨量下渗过程作为边界条件输入Midas GTS/NX软件来模拟黄土基础变形情况。通过分析5个典型黄土区因降雨下渗导致的湿陷量,发现其等级为Ⅱ级及以上,其中最严重情况下的雨水下渗深度为5.02~6.51 m,总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分别为468.18~1015.56 mm和88.99~239.03 mm,湿陷等级为Ⅲ级。可见局部集中下渗会导致较高的湿陷风险,故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应进行量化评估并合理规避湿陷风险。  相似文献   
100.
Through an ergonomic approach,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workers involved in forest harvesting activities in rural properties are subj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k-related diseases, as well as their consequenc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267 forest workers in rural properties in the Brazilian Central region was used. The following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each of the activities (felling, delimbing, tracing, manual extraction and manual loading): physical workload evaluation;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risk of 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vibration factors, where relevant, and thermal overload through the 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general the physical workload was very high, exceeding the cardiovascular load limits and adding to the need for work reorganization. All activities exposed workers to serious and imminent risks of developing injuries to the spine and lower limbs. Likewise, in general the risk of the appearance of RSI/WMSDs was very high for all activities evaluated. Such results are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work factors and factors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such as exposure to bad weather, uneven terrain, lifting and handling loads above tolerable limits, excessive noise and thermal overload. All of this allows to conclude that ergonomic risks and workers’ health hazards in forest harvesting in rural properties are latent and very worrying, and that these workers are exposed to a form of labor exploitation that invariably leads to physical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therefore to their decreased labor capacity and useful working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